3.行刺秦皇
秦始皇一生遇到过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一是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二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高渐离的“筑击”,三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张良策划的博浪沙“椎击”。其实,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过多次,不过,这三次最有名,也是差点要了他老命、最让他魂飞魄散的刺杀行动。这里说说张良的博浪沙“椎击”。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在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官至丞相。父亲张平,亦为韩釐王、韩悼惠王时期的丞相。张良因韩国灭亡而生家仇国恨,立志刺杀秦始皇。他散尽家财,广募天下高手。然而,秦皇凶暴,寻常武士只求自保,怎敢太岁头上动土?张良立志数年,夙愿难了,不得已,决定托名游学,寻访天下英雄。
张良听说淮阳仓海君豪爽,门客众多,英雄好汉不乏其人,因此上门拜见。仓海君对秦始皇暴政深恶痛绝,闻听张良志向,深有同感,立即为张良招募到一个大力士,因史无具体姓名,姑且称其无名英雄。张良试了一下无名英雄的身手,果然力大无穷,又征询其意见,对方表示万死不辞。于是,张良秘密铸成一个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交与英雄,辞别仓海君,慷慨就道。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厌倦了咸阳宫殿里百无聊赖的生活,决定开始他当皇帝后的第三次出巡,也是第二次东巡。车队出咸阳,迤逦向东,只见旌旗蔽日,甲乘如云,真个威风。
秦始皇东巡的消息,终于被张良探知,他获悉秦始皇东巡必经三川郡阳武县(治今河南原阳县东南),遂携无名英雄一起,经过反复侦察和仔细推敲,最后选择在阳武县博浪沙下手。为什么选择博浪沙呢?因为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驰道建筑高厚,两旁低洼,两侧青松掩翳,便于藏身,易于下手。而且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得手后也容易逃跑。
这天,张良与无名英雄一起,早早埋伏。两人屏气凝神,等到秦始皇车队一到,无名英雄纵身跃起,把那一百二十斤的铁椎猛地击向秦始皇的马车,马车应声而碎。张良和英雄见击中车子,以为得手,兴奋之余,逃命要紧,赶快分头奔窜,转瞬就没入芦苇丛中,不见了踪影。
然而,张良高兴得太早了。秦始皇的马车是用六匹马拉的“天子六驾”,大臣的是“四驾”,秦始皇因多次受到行刺,故准备了多辆“天子六驾”,是为副车,以此掩人耳目,确保安全。无名英雄这次所击,误中副车,刺杀失败。
秦始皇听到一声巨响,大惊失色,定神以后,才知刺客行刺,不禁恼羞成怒,喝令四外搜捕,但终于没找到刺客踪迹。又令当地官吏就近搜查,害得百姓鸡犬不宁,依然一无所获。秦始皇更是下令全国,开展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动,结果刺客的毛发也没见着。秦始皇无法,最终不了了之。于是,复上车驾,继续东巡,再至海上,重登芝罘岛,又刻石立碑,歌功颂德自我吹捧一番,回去了。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他既是满腹经纶的帝王师,又是侠肝义胆的英雄汉,不但当时闻名天下,后世也拥趸无数,多少人赞其忠勇,叹其刺秦功败垂成。北宋大才子苏舜钦读《汉书》至此,便有由衷一叹。据宋朝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好读书,也好饮酒。年轻时,寄居岳父杜衍家,每夜读书,必饮酒一斗。杜衍是当朝宰相,也饱读诗书。他爱婿如子,却对苏舜钦每晚饮酒多达一斗深为不解,安排子弟暗中观察,一探究竟。某晚,苏舜钦端坐案前,研读《汉书》,当他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时,连连拍手,大声叹息道:“可惜没有击中。”于是,倒满一大杯酒,一饮而尽。杜衍听到子弟报告后,哈哈大笑道:“有这等下酒物,一斗不多啊!”
从此,“汉书下酒”遂成典故,影响了很多后来的读书人,也培养了很多“读书种子”。这种无心插柳的功德,恐怕是张良行刺秦皇时没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