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个动词
这篇文章标题乍一看很邪恶,但却是一句名言。意思是,不要把爱当作名词,各种电视剧都把爱拍成了名词,好像这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爱,没事你拿点儿爱来享受就好了。如果享受不到爱,就感觉被世界抛弃了,可怜得如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但真相是,爱应该是个动词,当然日本有些片子也是这么拍的,比如《入殓师》这部我最珍爱的片子。小林大悟从一个大提琴手改行做了入殓师,也就是做人死后下葬前遗容的整理工作。刚开始,他觉得这职业让人羞愧恶心,但后来渐渐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所有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特别是在他们最后的时刻。所以,他全身心投入了这份职业,让每个人以最美的容颜走完最后一程。
随着影片里久石让的音乐响起,我看得泪流满面。每个人都有爱的力量,爱让这个世界伟大起来。而爱是个动词,就是身为一个人,就应该有爱的能力,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你需要去释放爱、去爱人。因为你可以爱,所以给予你的回报就是被爱的感受。
我把爱分为四个段位。
低级段位:你怎么不给我打电话?你怎么总是对别人笑?我这么优秀,你得好好爱我。这是自恋的爱。
中级段位:我这么爱你,你也得加倍爱我,否则我就觉得吃亏了。我洗碗你要拖地,我拖地你要打扫卫生,总之过日子要公平。这是交易爱。
高级段位:我跟你谈好爱的准则和形式,彼此遵守这个约定。比如,不可以家暴,彼此保持忠诚。这是规则之爱。
顶级段位:我爱你,因为我有爱你的能量。能遇到并爱你,我就觉得很幸运。这是真爱。
有人说顶级段位是犯贱。那到底是犯贱还是不犯贱呢?这得从这个观点的开创者弗洛姆谈起。
喜欢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但在我心目中弗洛姆是一个比弗洛伊德更厉害的人,他横跨了哲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所以值得我用一大篇文章来说说他的事。
弗洛姆的先辈都是文化人,虽然没留下什么著作,但都嗜书如命。他曾祖父在巴伐利亚开了一个小店铺,别的店都生意兴隆,他的店却门可罗雀。原因是,这位曾祖父每天忙着研究《犹太法典》,一个小店铺的店主,有这么大的志向,就跟我一个宅男,天天想宇宙的真相是一样的。
如果有客人来店铺,这位曾祖父都厉声问对方:“你没有别的店可去了吗?”
就是这么任性的一个曾祖父。
弗洛姆的父亲做酿酒的生意,但依然是个读书人,弗洛姆就在这样的家庭出生了。本来接下来的故事你可以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了,对不对?你猜错了。
弗洛姆从小就被父母冷落,估计他跑来找父母撒娇,父母都会跟他曾祖父一样厉声问他:“你没有别的父母可找了吗?”
弗洛姆从小就被孤独和忧郁困扰,因为被父母冷落,这孩子自卑得经常怀疑自己是一个“可能相当神经质的、无法忍受(生活)的孩子”,而且从小就想不通一件事,这件事是这样的:
一个25岁的女孩子,非常漂亮,还是一位画家。这个女孩子虽然跟人订了婚,但很快就解除了婚约,终日守在她父亲身边。又过了不久,这个女孩子的父亲过世了,她也自杀了。她留下一个遗嘱,说希望跟她父亲合葬在一起。
这事让12岁的弗洛姆非常不理解,她竟然爱自己的父亲,这一切怎么可能呢?她宁愿和父亲合葬,也不愿意继续享受人生和绘画的乐趣,这怎么可能呢?这事一直困扰着弗洛姆。
直到他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女孩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性器期没有发展好,就产生出了强烈的恋父心理。
弗洛姆觉得这种解释太棒了,这简直就是从小看到老啊!于是他投入了对弗洛伊德的研究,结果越研究越觉得不对劲儿。弗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童年的经验,而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弗洛伊德每次做心理辅导,都充当一个权威的形象,不给病人任何反驳的机会,这不又扮演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吗?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辅导模式是这样的:
弗洛伊德:你憎恨你妈妈。
病人:哇,有道理。
弗洛伊德:我说对了。
如果病人说:我才没有,你胡说。
弗洛伊德会说:你的愤怒表明了我刚才的判断正中要害。所以,我还是对的。
这基本都快成诡辩了。于是,弗洛姆就走向了批判弗洛伊德的道路,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儿眼熟?对,很像尼采对叔本华的感觉。因为无知,所以迷恋。而一旦看清,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鄙视。
刚准备歧视弗洛伊德,弗洛姆就病了,那一年他31岁,得了肺结核,那年头这病很要命。也是他命大,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不过生不逢时,紧接着希特勒就上台了,更可悲的是,他是个犹太人。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有弗洛姆、康德、尼采、叔本华、黑格尔、费尔巴哈、赫尔巴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韦伯、席勒、歌德、海涅、雷马克、格林兄弟、瓦格纳、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门德尔松、高斯……想都不敢想,世界都是德国的。
弗洛姆命比较好,顺利逃去了美国,并在美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逃避自由》。他认为,人总是喜欢追求权威,而放弃自由,比如崇拜一个权威,而心甘情愿地为奴。这样的好处是内心很安逸,于是各种专权就粉墨登场,比如弗洛伊德。
真正让弗洛姆名扬天下的,是1956年他出版了《爱的艺术》。这本书在美国就发行了150万册,被认为是时代的精神,也标志着他彻底告别了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从此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人本主义的研究。
弗洛姆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位,活着就已经名满天下,不像很多艺术家或哲学家,死后才被人发现价值。晚年的弗洛姆搬到了瑞士,在他还有5天就到80大寿的时候死去。
弗洛姆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我认为就是对爱的研究。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坠入情网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如果爱是一张网,那人就没自由了,爱也就不甜蜜了。在求爱阶段,一方为了赢得另一方的好感,都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谁也没有占有谁,每个人都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而结婚后,婚约这张网赋予了彼此占有对方身体、感情和注意力的专有权,所以不用再去争取别的什么人了,因为爱情成了人的占有物,变成了一份财产。
于是,双方就慢慢地不再努力要求自己像以前那样可爱,就开始觉得无聊,而如果去改变对方,又觉得真实的那个对方,是那么无可救药,于是各种外遇在此时出现,其实其本质是想通过新的爱情,来重新唤醒所谓的爱。
这种把爱情当作占有,当作一张困住对方的网,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占有另一个人。所以,不应该从对方身上索取爱,而应该从自己出发去表达爱。
弗洛姆认为,爱应该是动词,是给予,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而且唯有如此,才不会受伤,因为你有爱的力量。那些觉得别人应该爱自己,或者一失恋就活不下去的本质,其实是自恋。
所以,如果爱,就去爱,把爱当作一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