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子过得很茶楼

“喝茶”广东话叫“饮茶”(jɒm2 tsa4)。广州人爱“饮茶”,广州茶楼之多,或为全国之冠。香港人也爱“饮茶”,茶楼处处,早午两市,排队轮候,座无虚席。穗、港两地,街坊邻居早晨的问候语通常是“饮咗茶未”(喝茶了吗),而一句“几时我请你饮茶”,成为主人向客人表示友好的礼貌用语。

1925至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柳亚子曾与他交往。1949年4月19日,毛泽东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首句便是“饮茶粤海未能忘”,追叙当年两人在广州品茗之事。

广州人和香港人在茶楼饮茶,并不是只喝茶,同时还品尝各色点心和美味佳肴,点心如虾饺烧卖,佳肴如凤爪排骨。所谓“一盅两件”即指一盅茶两份点心,是为粤式茶楼早茶消费之常规(《全球华语大词典》,第1798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

独自或跟亲朋好友一起饮茶,在广东人和香港人心目中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儿,因此他们把“饮茶”叫作“叹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叹世界”就是“享清福”“享受人生”。

新加坡人的生活习惯跟香港人不同,他们大多是在组屋区(相当于我国的小区)的咖啡店里用早餐的,因而新加坡的粤式茶楼很少,然而新加坡华人对香港的粤式茶楼并不陌生。附带一提,新加坡的咖啡店卖咖啡等饮料和饭食,格局跟我国完全不同。

下面聚焦本文标题,讨论一个语用问题。

“日子过得很茶楼”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上出现的大字标题,时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看了上文对粤式饮茶的介绍,相信大家不会不明白“日子过得很茶楼”的意思—日子过得挺舒服。只是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刻意不按常规出牌,用了个“很+名词”的格式来表达。

这个标题打得好不好呢?报纸出版后,争议就来了。肯定者认为编辑富有创意,突破常规,使标题富有眼球效应;否定者认为话语不合华语习惯。我专事文字工作,所以只要发生争论就难免卷到旋涡之中。我的态度是,这个标题,我能接受。

诚然,现代汉语的一般规律是“很”类程度副词是不能跟普通名词组合的,换句话说,“很+名词”是不合语法的。但在当时,《联合早报》上“很茶楼”之类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

(1)我的长相很中国,因为中国五千年以来苦难与沧桑都写在我的脸上。

(2)他初次给我的印象确实很中国,从外表到语言一点也不陌生。

(3)37岁的克里斯婷是瑞士人。问她到中国前做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4)我的老公很草莽很草根,也很实在。

(5)公公打孩子很山东,常常从村东头打到村西头。

(6)现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夫妻,过着非常百姓的生活。

(7)他表现得很男子汉

(8)富田靖子最令人遐思的是,她连脱也可以脱得很“玉女”

“副+名词”(“很”是程度副词的代表词)这种格式早就出现过,例如1936年6月,曹禺在他创作的《日出》里借顾八奶奶的嘴说了句“顶悲剧”,结果被人嘲笑,认为“顶悲剧”是个错误的说法。

当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出现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不过作为语文工作者应当多看看,多想想,多分析,多比较,多研究,多探讨。一言以蔽之,应多往积极方面考虑、思索,而不是马上加以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

后来大量的语用事实证明,海内外从报纸刊物到广播电视,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副+名词”这种格式,终于流行开来了。

有鉴于此,语言学界的学者专家们纷纷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指出这种格式产生的原因、理据和语用价值。他们说,“副+名词”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有独特的语用价值;(2)有一定的使用范围;(3)不是很难理解;(4)可以有限度地类推。这种格式独特的语用价值是:(1)有补偿作用;(2)增大信息量;(3)显得很俏皮。

《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何在?》。这篇文章举了47个新加坡华文报的用例,说明“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句式在新加坡已经广泛使用、流行开来了,将来是不是也会在我国广泛使用,有待观察。我建议语言学界的学者专家进行研究,后来,我国的语文刊物发表了许多关于“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的论文。

我到新加坡工作后,常常看到我们公司编辑出版的报纸上使用“××挑战××”这样的句子,特别是在举行大选的时候,这种句式在新闻中高频使用。当时,按照我国的习惯用法,这样的句子一定得用介词“向”,说成“××向××挑战”,因为“挑战”是个“动宾式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诚如邢公畹先生所说:“这是一种说汉语的人尽量避开的句式。”我也曾尝试建议同事们用介词“向”,但是同事们说,他们用惯了,而且还省个“向”字,更加简洁。我想,语言运用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约定俗成,人们的使用习惯应当受到尊重,就不再坚持己见了。

我长期在语言应用一线工作,经常遇到语言应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词语应用中的问题。我在报社工作,一有问题,需要马上就解决,有时难免失误。一位伟人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因此我们不要怕犯错,错了就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也就“比较地聪明起来了”。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