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绰号读港报
2015年11月22日,星期日,适交小雪,但是,香港艳阳高挂,气温高达30摄氏度,创下香港50年来同日气温之纪录。香港人的政治热情跟天气一样,仿佛也高涨了几分。是日,香港进行区议会选举,在炎热如夏的冬日里,全港18个区内的146.7万名选民从早晨7时30分到晚上10时30分,先后前往就近的投票站,慎重地投下神圣的一票,选举自己心仪的区议员。投票率约为47%,创历史新高。一天之内,香港改写了两项历史纪录:一是气温,二是投票率。
本届香港区议会选举为第五届,共需选出458名议员,其中民选议员431名,当然议员27名(均为新界各乡乡事委员会主席)。有65名上一届的议员在自己的选区内无竞争对手,“一枝独秀”,个个自动“冻蒜”(中选),所以实际需要选民投票选举的议员为363名,而本届候选人有867名,竞争的比例是2.4∶1。但是,有的选区6人争一席,竞争非常激烈。
23日清晨6时29分,区议会选举尘埃落定,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站公布了全部431名民选议员的当选名单。全港十余家主流报纸与往日一样,天未亮就出街,家家都用大字标题大篇幅地报道选举当天的选情及结果。笔者居港30余年,还是第一次行使一人一票的投票权,因而选前对这次选举颇为期待,一直关注着这次选举活动。选举结果一公布,立马上网浏览媒体的报道,发现最精彩的新闻有三则:一是“何君尧撼赢AV仁”,二是“小花拔老笋”,三是“伞友拔起Tree根”。若非久居香港,一般人大抵不会了解败给何君尧的“AV仁”和鹿死“小花”之手的“老笋”是何方神圣,当然也不会知道“小花”和“伞友”是谁。这便是香港媒体新闻语言之“妙”。
说起香港报章的新闻语言,大致有两大特点:一是爱用广东话,二是好给新闻人物起绰号。拙文要说的是第二个特点,也就是新闻语言使用绰号的问题。
先说第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何君尧是香港律师会前会长,无政党背景,新闻用的是这位律师的本名本姓。他所“撼赢”的对手“AV仁”何许人也?
“AV仁”姓何名俊仁,今年六十有四,职业律师,香港民主党前主席,立法会议员。何俊仁根植新界屯门乐翠区,连任该区议员多届,这次若当选,该是五连任了。笔者所在的社区与其鸡犬之声相闻,逢年过节我们社区举行嘉年华会,何议员都是座上嘉宾,故有数面之缘。如此备受礼遇的双料议员,资格不可谓不老,名望不可谓不高,资源不可谓不丰富,然而竟以135票之差栽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何君尧手下。闲言少叙,说回正题。
贵为议员先生的老何怎会跟AV挂钩的呢?说来有点不光彩。那是在2014年2月26日,香港“财爷”(财政司司长)胡须曾(曾俊华)在立法会宣读财政预算案,参加会议的何俊仁坐在议事大厅里用平板电脑(iPad)全神贯注地欣赏三点式女模写真达半个多小时之久,谁知这一幕被记者悄悄摄入镜头,并在媒体上大曝其光。一时之间,“淫虫”“老咸虫”“何尽淫”“AV仁”就成了他的诨名(AV,adult video的缩略语),害得他忙不迭认错道歉,颜面尽失。不过,知名度又提高了许多。
还有一段插曲值得在此一书。何俊仁在与何君尧竞争,正当选情紧急之时,没想到半途杀出个程咬金,遭到同属泛民主派阵营的“热血公民”(香港反对派中的极端激进团体)支持者的谩骂和挑衅。媒体说他们上演了一场“狗咬狗”的闹剧。且看:
选举当晚9时许,“热狗”(“热血公民”)的“教主”黄毓民(1996年3月斥资1 500万元创办《癫狗日报》,自号“颠狗”)突然率领一批支持者杀到选区路口,拿着话筒大声力挺“热血公民”的候选人郑松泰(“热血公民”核心成员、理工大学专任导师)。这位“教主”果然不失“癫狗”本色,在场声嘶力竭地怒斥何俊仁,指“铁头仁”(何俊仁的另一绰号)曾公开宣布将辞职,最后却“走数”(说话不算数),他还曾在立法会开会期间在议事厅内看AV,根本不配当议员,气得何俊仁七窍生烟。
第二则新闻中的“小花”叫陈颖欣,女,今年25岁,是香港最大的劳工团体工联会的社区干事。她出身于工运世家,是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学士和伦敦大学法学学士,这一回是她初次参加区议员选举投票,人称“首投族”。陈颖欣每天上午7时上班,晚上11时收工,街坊们叫她7-11(一家连锁超市的名称),又因年轻靓丽,被选民们昵称为“小花”。
“小花”所出战的地区是九龙深水埗丽阁选区。该区展开的是一场“三角战”。另两位候选人一个是曾任民协(民主民生协进会)主席18年之久、此番想争取连任该区区议员的现立法会议员冯检基,另一个是报称无党派的、冯检基的徒弟、前民协成员黄仲祺。冯检基是个政坛老将,其所属党派之党徽为一棵茁壮的竹笋,故媒体称这位老将为“老笋”。谁知这棵“老笋”以99票之差被“小花”连根拔出。“小花”击败“老笋”,拿下关键性议席,一时成为政坛佳话。
第三则新闻中的“伞友”是个新产生的热词,要了解这位“伞友”的底细,得从香港的“占中”骚动说起。2014年9月28日,香港发生了“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的非法集会,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这场骚动持续了79天,直到12月15日警方完成铜锣湾非法占领区的清场行动才画上句号。
在“占中”期间,示威者撑起黄色雨伞,既用以遮阳挡雨,亦用以防身,于是雨伞迅速成为他们的标记。西方媒体随即以“雨伞革命”为标题报道香港“占中”,给香港“占中”贴上“雨伞革命”的标签。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印着一幅抗争者举起雨伞的照片,打的标题就是“The Umbrella Revolution”(“雨伞革命”)。某些香港媒体跟西方媒体遥相呼应,同气相求,也把“占中”称为“雨伞运动”或“雨伞革命”。“占中”结束后,败下阵来的散兵游勇不甘寂寞,于是纷纷成立各种团体,统称“伞后组织”或“伞兵团体”,其成员自称“伞兵”,人称“伞友”。香港区议会选举定于2015年11月22日举行,“伞兵”们认为机会来了,虽然他们完全没有参选经验,也未为社区居民服务过一天,但仍推举近50名候选人参战,7人当选。
读香港平面媒体报道的第五届区议会选举新闻,但见字里行间新闻人物的绰号处处,别说外地受众看不懂,即使当地受众,若不是有长期读报的习惯,也会遇到文字障碍,不是字不认识,而是不明白某个绰号的含义。再说了,绰号有褒贬之分,若用在新闻人物头上的绰号含有贬义,对当事人也很不公平。笔者认为新闻语言使用绰号得有个度,而这个度在哪里,媒体人不妨探讨探讨。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