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碰肘”与“拱手”

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的一员,相互之间沟通或交往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唯有知书达礼,才不致出乖露丑。有教养,通事理,懂礼仪是为人应有之修养。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年悠久的历史,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传统的美德,建立了规范的礼仪,故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论语·微子》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子路跟着老师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面,遇见一位长者,便上前打听:“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说罢,把子路晾在一边,径自除草去了。“子路拱而立”—子路两手抱拳,相合胸前,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儿。

尽管老人当着子路的面羞辱他的老师,但是子路依然向老人施礼,表达善意,以期消除敌意。

说起施礼,古今中外,方式因国情不同而有别。嬗变至今,握手成为国际标准礼节。

2020年初新冠病毒蔓延全球,疫情反反复复,至今犹存。人们见面时相互握手,成为大忌,盖因握手须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肢体接触,可能成为病毒交叉感染之途径。然而在国际外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人们相见总不能彼此视同陌路,不相互施礼吧。于是不得不改换方式,“碰肘”成为时尚。

“碰肘”起于何时?一说,碰肘礼是2014年利比里亚发生埃博拉病毒疫情后,为了避免因握手、贴面亲吻、碰鼻等方式而带来的病毒传染的风险,由中国政府援助利比里亚的医疗队首创,方式是见面不握手,用胳膊肘互碰一下,以示友好。此后这种礼节流行开来。

另一说是,2009年5月12日,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展览中心举行,适逢甲型H1N1流感肆虐美国。为了防范甲型流感,美国人将握手改为“撞肘”(elbow bump)。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和电视主持人,还带领参赛的56个国家和地区的1 500多名学生,一起“撞肘”,于是“撞肘”代替握手成为一种新的礼仪。

新闻报道说,在中国,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宋彩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把“碰肘礼”带到武汉的,医疗队用“碰肘礼”。

“碰肘”或“撞肘”,一字之差,“碰”“撞”同义。目前,“碰肘”的使用频率似高于“撞肘”。拙见认为用“碰”较好,因为“撞”的力度似大于“碰”。“肘”与“肘”轻轻触碰一下,以示问候、友好,亦已足矣。

然而“碰肘”依然免不了肢体接触,所以有人呼吁华人应当传承中华传统,让拱手礼重新焕发生机,就像子路那样“拱而立”,以避免肢体接触。

老外不习惯用拱手礼,尽可“碰肘”或“撞肘”。在国际外交场合,2020年8月25日至9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对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德国五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就是用“碰肘”取代握手的。

全球华人如果采用拱手礼,该如何进行呢?方式是两手抱拳上举,在胸前相合。具体地说,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谓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换言之,行拱手礼,男女有别。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相反。如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无论男女,手势相反,亦即段玉裁所谓“丧拜反是”。在电视剧中,常见行拱手礼时,男女不分、吉凶不分,各行其是,应当规范。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