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ORD 前言
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关自守,在当今国际分工越来越细的大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承担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品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因此,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格局。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只有立足于自主发展的基石,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本书基于系统论思想,构建了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构建机理和运行动力进行了详细阐述,厘清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角色、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动力机制等关键问题,同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肩负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重任。我们希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资源循环受阻、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流动存在行政壁垒、内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也为其他地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共6章。第1章重点阐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由盘思桃、黄容、徐瑞执笔。第2章对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构建展开理论分析,提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模型,阐述该模型的构建机理,由张寒旭、徐瑞执笔。第3章应用SWOT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以及该系统的核心优势和突出短板,由韦文求、封春生、张树锋执笔。第4章重点分析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由刘洋、陈诚、张树锋执笔。第5章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总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创新资源与科技合作需求,提出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科技创新国内循环系统、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系统,由张寒旭、罗梦思执笔。第6章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保障机制,包括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创新环境保障机制,由张寒旭、张会勤执笔。此外,张寒旭负责本书的总体策划、审稿,罗梦思、韦文求负责统稿,盘思桃、张会勤、陈诚负责整理与修编。
编者在本书的成稿过程中参阅了很多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总结报告和文献资料,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一手材料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研究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正当其时,我们将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区域创新研究,力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再应用理论指导区域创新实践。
张寒旭
2023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