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胃肺好,大病小病不来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追随古人的脚步让我们彻底了解什么是稚脾和嫩肺

您在养儿时是不是总为这样的事发愁:孩子不爱吃饭,孩子的大便不正常,常有腹泻、便秘或发热等情况,孩子从出生到十几岁怎么也要发十几次烧,甚至还有的孩子每年都要烧好多次。一旦孩子出现咳嗽、痰多、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家长都会问我,“孩子的病根到底在哪儿呀?我养孩子已经够细心了,他怎么还老是生病?”

这里我强调四个字“消化”和“呼吸”,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育,脾胃尚未成熟,纳运功能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能自知自调,易伤及脾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要追随古人的脚步,在古人养儿育儿的基础上,把孩子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疾病搞定。

说到消化,就会想到怎么让孩子吃。古代孩子患最多的是“疳”疾,实际上是“疳积”,也就是消化不良。那个年代是营养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小儿疳疾。“少”,营养摄入不足会引起这种病;“多”,摄入过多,同样也会引起这种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没有缺斤短两,反而出现越养越瘦,越养越不健康的情况。

呼吸道也是这样。为什么孩子总是发热、感冒、咳嗽?家长天天操心孩子穿多了还是穿少了,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免疫力就那么差,哪一波流感都不能放过自己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长反复用药,孩子还是患上了喘息性支气管炎,甚至是哮喘,家里药箱都是孩子的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雾化吸入的激素类药,等等。孩子一年中多次生病,也不能确定该用哪一种药,最终还是要看医生,让医生定夺。

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病很多,在下面的章节会提到,这里不再繁述,育儿有法,养孩子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方法,用药其次,我最愿意也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自己养儿育儿的观念,还有这么多年来给这么多孩子看病受到的启发。

看病的时候,我跟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管住孩子的嘴,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在真正听到心里去的同时还能真正做到,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的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

在很小的时候,我的妈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后妈,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亲生的,一个不是亲生的。后妈偏心,让亲生儿子去看管瓜棚,让另一个儿子去看管种大蒜的地。亲生儿子很高兴,觉得妈妈对自己好;另一个儿子就在地里哭,觉得自己命苦。后来有个老爷爷对看管大蒜的孩子说,“孩子你别哭了,我给你一个罐子,你可以每天煮蒜吃。”这个孩子听老爷爷的话每天煮蒜吃,一个月后,两个孩子同时回家,妈妈看到的是:天天吃瓜的孩子面黄肌瘦,吃蒜的孩子则白白胖胖。这个故事映射的是育儿经。

现在,孩子的零食、饮料、各种塑封熟食太多了,为什么古人给我们定下一日三餐?因为只有三餐才能让你体会到饿,饿的时候再进食,这个时候消化腺才能各司其职,正常分泌,只有控制孩子的这些饮食,消化腺才能乐意为你服务,否则就会用腹胀、便稀、便干等反馈给孩子。

呼吸道的很多病,其实也是父母太爱孩子导致的。热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因,给孩子穿得多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孩子小的时候不会表达,加上脑垂体的散热功能还不完善,不能主动散热,孩子的冷热只能被动地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已经出现眼屎、小便黄、大便干,甚至眼睛得睑腺炎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给孩子宽衣,让孩子多喝水,多户外活动,加速孩子的代谢,就不再需要吃消炎药、通便药、清热解毒药,等等,能很自然地解决很多问题。所以说,孩子的很多病不是着凉而是伤热。

在常见的呼吸道病这方面,我建议家长不要总给孩子吃药,很多家长是见烧退烧,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喘上激素,已经是司空见惯。毫不避讳地说,我自己的孩子烧十次,也很少是吃退热药的,记得最清楚的是孩子出生六个月后第一次发热,因为孩子从母体获得的先天免疫已经不足了,所以孩子会有第一次发热,当时因为居住条件差,正赶上家里停电,也恰遇三伏天的晚上,我就把孩子抱到楼下,用一条湿毛巾、一杯凉白开水、一把小扇子,一个发热39℃的婴儿,没吃一粒退热药,连擦再扇,熬到天亮,一切就都回归正常了。

发热是一个自身免疫的过程,白细胞或淋巴细胞通过升高温度来吞噬病毒和细菌,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引起高热惊厥。古人讲孩子每一烧为一蒸,每一蒸就如同一次脱胎换骨的感觉,一直到十几岁发热的次数渐少,才会长大为人。

孩子易患呼吸道疾病,上、下呼吸道都属于肺的管理范围,这就足以证明孩子肺的稚嫩,过度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药,对孩子的身体也是一种克伐,不要凭感觉乱给孩子用药。

我这么多年在临床一线看到更多的是已经定性的病,见得最多的也是胡乱给孩子用药,其实中医有很多很好的丸药、颗粒剂,等等,比如小儿化食丸、肥儿丸、启脾丸、小便豉翘退热颗粒,等等,西药不能及的,中成药的效果也非常好,这些用药的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到。所以说只要用对症、看对病,观念和方法正确,以后的养儿育儿就是一件既惬意又享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