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净土宗主要经典
(一)“五经一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超过两百部的经论都涉及净土。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到近代净土宗祖师印光手中才最后定局为净土“五经一论”,使净土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
一般而言,净土宗的基本经典有“三经一论”和“五经一论”两种说法。“三经”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康僧恺译;《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佛说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一论”即《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略称《往生论》)。中国古代高僧大德对这三部经做了诸多注释与疏解,据说在明末清初明确把此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但至今没有完全的考证。“净土五经”则由中国近代高僧、净土宗十五祖印光法师所勘定。“五经”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一论”即《往生论》。印光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详述了审定净土五经,并定诸经顺序的理由。首先,他指明将《阿弥陀经》置于五经之首,目的是为了普及净土法门。如果按净土法门的缘起,宜将《佛说无量寿经》置于经首。而《佛说阿弥陀经》提倡持名念佛,便于读诵而且惠及大众,所以被禅教律等各宗定为每日必念之经,将其置于首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其次,他指出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纳入五经的理由在于,此章是对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能激励信众精进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最后,他说明五经中的《佛说无量寿经》不是《净土四经》中魏承贯的会集本,而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印光所编的《净土五经》深受信众欢迎,影响极为广远。本书所引的净土宗经典均以印光所刊定的版本为准。[13]下面简要介绍“五经一论”。
《佛说阿弥陀经》又作《阿弥陀经》,俗称小弥陀经,是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此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不问自说之经,也就是说,它是佛经中极少数弟子没有启问而释迦牟尼佛自行宣说的经典。这部经书有三种译本:第一种是后世通行本,由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二种是南朝宋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小无量寿经》,此经有缺。第三种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佛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此经不通行。
《佛说阿弥陀经》开头即宣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妙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的由来与意义,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经文指明信、愿、行(执持名号)三资粮者,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或是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一念猛利深信切愿者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由此体现了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经文中间部分劝导一切众生要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描述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劝导其土众生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鼓励其国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经》强调称佛名号,鼓励每个学佛者念佛求生净土,不执着于其根器的好坏,因此深受底层佛教信众的欢迎。特别在明朝末年,佛教主张禅净一致、诸宗融合以及三教融合,加上明朝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力宣扬《阿弥陀经》,使《阿弥陀经》成为净土三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经。相比之下,《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经》却流传不广。
《佛说观无量寿经》简称《观无量寿经》,由南朝宋畺良耶舍所译,梵文版和藏文版均已不存在。这是一部以摩揭陀国王舍城所发生的宫廷事变为因由而述说的经典。此经开头讲述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被其子阿阇世王幽禁并禁食在宫内,其王后韦提希身裹蜜粉秘密前去探望,被阿阇世发现后同样被囚禁在深宫,最终导致频婆娑罗王饿死。极端痛苦与煎熬的韦提希遥向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耆阇崛山祈祷,感到佛陀现身王宫为她说法,讲述极乐净土和通过修净业三福和“十六观”得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之法。由此可见,“净业三福”和“十六观”是此经最核心的内容。“净业三福”是净土宗修行的基础,是净土修行者成就的资粮,戒、定、慧三学是修净业者之根本。依经中所说,“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若欲生极乐净土,首先需修“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一、二福多属戒学,第三福是戒、定、慧三学圆具。在“净业三福”中,第一为人天之福,第二为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为大乘菩萨之福。经文中还开示了观想念佛的十六妙观,阐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同时,此经还详细阐述了九品往生的因果,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由于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的区别。西方极乐世界是极善之人会聚的佛土,阿弥陀佛为了普度众生,以佛愿力开带业往生的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具足都可以仰承佛力往生。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长菩提,然后再花开面见阿弥陀佛。
《佛说无量寿经》又作《无量寿经》,俗称大弥陀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的重要经典,被誉为“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已遗失,前后有多个译本,现存五种。第一种是通行最广的《佛说阿弥陀经》(两卷),由曹魏天竺僧人康僧铠所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佛教界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第二种是《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为最早的译本,由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第三种是孙吴支谦所译的《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两卷)。第四种是唐菩提流支所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两卷)。最后一种是北宋法贤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这五种译本从文字到内容有较大区别,如关于弥陀大愿的数量与内容,各译本有很大差异,魏、唐译有四十八愿,汉、吴译有二十四愿,宋译有三十六愿。另外,自宋代开始至今,有四位居士对该经进行了会集,即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主要讲述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修菩萨道时的伟大愿行,描述阿弥陀佛成佛前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而成就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净土,得十方诸佛的共同赞叹。此部经中有指导念佛往生净土的殊胜法门,让佛教修行者不必经历长劫的难行苦行以追求佛果,经文提出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信、愿、行三具足,仰承佛力,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此经中最受关注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十九和二十愿与净土法门休戚相关,深受净土宗修行者重视。在净土宗看来,圆满解决宇宙生命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广修六度,自利利他,具足无量功德而成就佛果,这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最高呈现。这种理想看似遥不可及,但由于净土念佛法门的导入,而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五卷中的一个章节。《大佛顶首楞严经》自宋以后盛行于禅教之间,经中的楞严咒更是宋以后丛林必诵的早课之一。明末莲池将《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编入《诸经日诵》,近代印光将此章编入净土五经就是对这种传统的继续和发扬。根据《楞严经》所说,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相续不断地维持净念得证念佛三昧。这是对念佛法门心要的最妙开示,因此这章被列为“净土五经”之一。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是唐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中的最后一品。由唐代僧人澄观撰写《别行疏》之后,开始单独流通,后由宗密随疏作钞,大力宣说普贤的行愿与弥陀净土的往生之间的关系,主张起普贤十大愿而往生弥陀净土。因此《普贤行愿品》历来受中国净土宗重视,近代印光将其勘定为净土宗经典,纳入净土“五经一论”之中。《普贤行愿品》讲述善财童子为菩提道,到处参访善知识,最后至普贤菩萨座下,蒙其威神加持而证悟菩提,成为等觉菩萨。此品重点阐述普贤菩萨如何以十大愿劝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是华严经归宗结顶之法。目的在于劝导发菩提心的大乘佛教修行者,能随分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的品位。[14]
《往生论》即《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古印度的婆薮槃豆(世亲,又作天亲)著。此著是世亲论师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主要论述了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此论分偈颂和长行两部分,偈颂共二十四行,长行则是对偈颂的解释。偈颂表达对释迦牟尼佛的归敬,表明造论的意趣,阐述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成就相并以回向偈而作总结。长行揭示了起观生信实践行的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最后指出行此五念门,可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的五种功德,自利利他速得无上正等正觉。此论的主题是修五念门而往生极乐净土,而五念门的中心是观察门,即观察十七种器世界清净和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共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十七种器世界清净,是极乐净土的功德清净性;十二种众生世间清净,是极乐净土众生即阿弥陀佛和菩萨们的功德清净性;二十九种庄严所要显示的极乐净土的国土和佛菩萨皆为清净,强调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的世界。从该论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修行者对净业修持的诠释与理解,是修行念佛求生弥陀净土的法要。
(二)《般舟三昧经》与其他经典
除勘定的净土宗经论之外,还有不少经典与净土法门相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三卷),又名《佛立三昧》。此经另有译本,为隋阇那崛多等翻译的《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但此版本不通行。
《般舟三昧经》中提及弥陀净土,首开中国弥陀信仰经典引领的先河。此经主要讲述如何通过一心专念佛,寂息妄念而入定,定中见十方诸佛立于面前。这里的念佛,并非指当今流行的口念弥陀圣号,而是指观想佛像而入定,佛像也没有专指阿弥陀佛,可以是任何佛像。修行方法为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循环往复,不是走,就是立,或以七天或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佛三昧就是指由此种念佛方法而得入定看见诸佛,即念佛见佛三昧。般舟三昧作为大乘禅法之一,随着般若学的发展而兴起。庐山慧远也因修般舟三昧禅法而信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继而大力宣扬此净土,开启念佛求生弥陀净土的先河,被后世推定为净土宗初祖。早期净土信仰以禅观为主,般舟三昧修法特别流行,因此《般舟三昧经》被当作初期弥陀信仰的依据经典。后来随着《法华经》的东传并翻译,经里涉及弥陀净土的《药王菩萨品》,以及后来的译出的《妙法莲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等都涉及弥陀净土而都有弥陀净土信仰渊源。从两汉到北宋,随着许多重要经典被翻译出来,其中有不少经典涉及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如《观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鼓音王经》、《宝积经》和《悲华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