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气与星宿关系
节气设置中还参照了七星、二十八星宿中的中星,这些星与节气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出节气时间。
(一)节气与七星
参照七星的位置,可以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岁时广记》引《孝经纬》记载这种位置关系:
大雪后,玉衡指子冬至,指癸小寒,指丑大寒,指艮立春,指寅雨水,指甲惊蛰,指卯春分,指乙清明,指辰谷雨,指丙立夏,指巳小满,指巽芒种,指午夏至,指丁小暑,指未大暑,指坤立秋,指戊处暑,指庚白露,指酉秋分,指辛寒露,指戌霜降,指乾立冬,指亥小雪,指壬大雪。[74]
(二)节气与中星
分布在四空的二十八星宿在运转过程中,每个月都会有一颗星出现在中天南方位置,称为中星,这颗中星与节气相关。古人“正四时”要选取四个节气时间,并与中星进行参校。西汉时“辰星正四时”,春分日效验中星奎、娄,夏至日效验中星东井、舆鬼,秋分日效验中星角、亢,冬至日效验中星斗、牵牛。[75]
关于中星,《礼记集解》释曰:“中者,星之见于南方午位者也。日道虽有发敛,而正南之位,东西去日出入之度必皆当其中,故星之见于此者谓之中星。”[76]又说“王者敬授人时,必测日月星辰之运,而尤以测日行为主。测中星者,亦所以测日也。”[77]又引陈氏大猷曰:“中星者,所以正四时日行之所在。古玉衡之器,以玉为管,横设之,以二端对南北极。自南北面望之,则北极正对管之北端;自北南面望之,则昏时某星正值管之南端。在南正午之地,故谓之中星。盖大阳所在,星辉隐伏,不知所行在何处,惟从中星推之。昼考诸日景,夜考诸中星,则七政之运行皆可得而推矣。”[78]
节气与中星的位置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对应关系,古人很早便有所认知。《尚书·尧典》所载“历象日月星辰”中的“星”,孔颖达释为“四方中星”。[79]据《礼记》记载,与季节有关的中星有参、尾、弧、建星、牵牛、翼、婺女、亢、危、火、奎、毕、觜觿、虚、柳、七星、东壁、轸、娄、氐等20个。孙希旦《礼记集解》对部分中星作了诠释,笔者整理如下:
(孟春)参者,西方白虎之第七星;尾者,东方苍龙之第六星也。
(仲春)弧,建星,《月令》中星皆举二十八宿,此举弧、建,独在二十八宿外者。
(季春)七星,南方朱鸟之第四宿;牵牛,北方玄武之第二宿。
(孟夏)翼者,南方朱鸟之第六宿;婺女者,北方玄武之第三宿也。
(仲夏)亢者,东方苍龙之第二宿;危者,北方玄武之第五宿也。
(季夏)火,大火,心星,东方苍龙之第五宿也。奎,西方白虎之第一宿。
(孟秋)建星。毕者,西方白虎之第五宿。
(仲秋)牵牛。觜觿,西方白虎之第六宿也。
(季秋)虚者,北方玄武之第四宿也。柳者,南方朱鸟之第三宿。
(孟冬)尾宿,析木之次也。七星
(仲冬)东辟(未解),轸(未解)
(季冬)娄者,西方白虎之第二宿;氐者,东方苍龙之第三宿。[80]
汉代以来,节气与中星的位置关系史书多有记载,如《汉书》,见表1-5。
表1-5 《汉书》中记载的节气与中星的关系
此外,《宋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与昏中星度和明中星度的位置关系。[81]《辽史》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漏刻与中星的位置关系。[82]《金史》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与中星的位置关系。[83]《明史》记载了明崇祯元年(1628),李天经、汤若望等人推算节气日京师(北京)昏旦时刻节气与中星的位置关系。[84]《清史稿》记载了清乾隆九年(1744),北京节气与中星的位置关系。[85]
由于节气与中星之间存在的这种特殊位置关系,古人通过中星位置也可以推算出节气时刻。《宋史》引何承天的话说:“《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正仲秋。’”[86]《宸垣识略》说:“京师北极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夏至昼,冬至夜,五十九刻五分。冬至昼,夏至夜,三十六刻十分。节气时刻,依中星推算。”[87]《清史稿》记载“求节气时刻”法也利用了中星位置等要素。[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