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政策建议
2015年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键之年。下一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将步入“小文化”转变为“大文化”的过渡阶段,文化产业以铺摊子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态势转向以上档次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文化消费也将呈现阶段性转换的特征,升级态势日趋显现。因此,根据部分专家的研究成果,笔者建议以加快文化消费升级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互动发展,围绕统筹抓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消费在文化资源活化、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扭转文化和国民教育脱节的局面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制定对策。
(一)推动文化消费从注重量的有形产品消费转变为注重质的无形文化内涵消费,加速文化消费升级
过去10年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2013年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达到13827亿元,加上公共(政府)文化消费支出,达到15875亿元,约是2003年的3倍。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多样性文化需求将大幅提升,必然会伴随着文化消费内容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化消费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文化内涵和元素的体验。那么,下一步政府应如何提高居民文化消费中文化要素的含量?如何加快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步伐?实际上,居民文化消费面临文化养分不足的困难主要在于,文化产业没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此,笔者建议以优秀文化传统资源活化为核心,以传承和创新为重点,丰富文化消费资源,为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提供基础,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由于历史和体制的特点,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资源大多深藏在文化事业单位,有待于全面整理、挖掘和数字化。这项工作可以结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特别是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生产部门统筹协调,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上建立中华文化素材库,让文化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矿”。
(二)充分发挥文化消费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融入国民经济体系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文化活力,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供求机制,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13年,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70.88%,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提升至12.87%,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增加值中超过2/3是由消费做出的贡献。最终文化消费引导资源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效应更加普遍,中间消费环节将更具活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将取得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加速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为此,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引领作用,通过最终文化消费对产品文化含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倒逼文化产业创作环节、创意和设计环节增加资源的投入。笔者建议,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资源产业化体制和机制,发挥市场配置数字化资源优势,将活化的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产业,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引领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具体政策落脚点可以考虑加快版权产业资源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服务平台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同时,与此相关的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包括版权价值评估、质押、融资各环节也要加快发展。
[1] 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农村文化消费数据仍然包括一部分教育消费支出,但是随着2007年全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一比例越来越小,对研究结论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报告将2007年及以后年份的农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等同于文化娱乐消费,表述也不再区分。
[2] 从2014年起,《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4)》不再对城镇文教娱乐进行详细拆分,仅有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数据,省份数据不再报告。因此,此处城镇文化消费支出仍然剔除了教育,而后面章节中涉及的详细分析则包含教育。
[3] 关于政府文化消费支出的详细界定、估算及研究等内容在本报告的第二部分。
[4] 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测算等原因,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中部分指标存在差异,现已统一修正,与课题相关其他研究成果以本报告为准,给读者带来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5] 文化消费支出是根据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支出法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则是根据生产法核算的。根据生产法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通常低于支出法核算的增加值。因此,贡献率的数值存在比实际数值偏大的情况。拉动的计算过程中,涉及这样的情况。计算结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