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寓言故事
格林的心病
遇到劲敌
8 000万美元的年收入本应使他高兴,至少不会令他失望,然而格林威治公司的创始人及CEO文斯·格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除非他的公司被公认为是湾区头号技术咨询公司。在特别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还开玩笑说,只有他的竞争对手电报合伙公司倒闭,他才会真正地高兴起来。
电报合伙公司并不比格林威治公司大多少,实际上,格林威治公司的季度收入有时与电报合伙公司不相上下(尽管利润从来都比不上)。
除了财务上的较量,使文斯和他的下属感到更加困扰的是,格林威治公司在其他方面总也占不了上风。商业刊物都视电报合伙公司为至爱,行业分析师总是奉承巴结它,电报合伙公司的客户对他们的服务赞不绝口,甚至在困难时期也愿意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虽然,格林威治公司在新业务中也分得了一杯羹,但要留住客户,仍感到十分吃力。反之,电报合伙公司的日子却好过得很。
如果这一切让文斯很心烦,那么员工的招聘竞争则令他十分恼怒,因为电报合伙公司似乎不用费劲,也不用花很多钱就可以招聘到优秀的人员。更糟的是,有一股数量虽少但稳定的人流在从格林威治公司流向电报合伙公司,而反方向的流动却非常少。即使真有那么少数几个人离开电报合伙公司跳槽到格林威治公司来工作,也很少能干满一年。
在这样的竞争关系中,最难以形容和令人沮丧的,甚至让格林威治公司的管理层气得晚上睡不着觉的是,无论在报纸采访、会议发言,还是和客户见面时,电报合伙公司的CEO里奇·奥康纳几乎绝口不提格林威治公司。在一些重大的行业场合中,当格林威治公司的管理人员偶尔碰到电报合伙公司的主要领导者时,一定会发现这些人根本无视格林威治公司的存在,似乎毫不在乎他们最大、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干些什么。
如果格林威治公司没有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打听对手的情况,不知道这一切或许会觉得好受些。可是,从和电报合伙公司前雇员交谈到合法的公司情报刺探,格林威治公司像研究自己的客户那样,收集了大量有关它的竞争对手的资料。
可惜,在这些煞费苦心的调查中竟得不到任何对格林威治公司有用的东西。
迄今为止,情况依旧。
没有不同
因为太想了解电报合伙公司成功的秘密了,所以文斯经常邀请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参加他的办公会议,并邀请一些经营战略专家、市场营销教授、财务方面的权威人物对电报合伙公司的做法进行分析,尤其对电报合伙公司和格林威治公司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然而,让文斯和他的团队大为吃惊的是,这些专家、教授和权威人物发现,格林威治公司和电报合伙公司在经营战略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两家公司从相同的大学招聘员工;付给员工的薪水差不多(实际上格林威治公司还要稍高一些);营销投入大致相同;企业运营的财务模式也惊人地相似;甚至对客户的收费和提供的服务也几乎一模一样。
这些高价请来的专家得出的表象分析使文斯感到困惑,于是,他勉强同意请当地一名研究组织发展的教授做顾问,对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比较。那天,在每星期的经理办公例会上汇报研究结果时,这位顾问讲的什么关于员工野餐和假日聚会之类的内容,文斯并没有心思去听,他觉得那是空话,不过,他却对其他内容感到了惊喜。
顾问说:“根据收集的信息和本人的研究,格林威治公司和电报合伙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相同点很少,极难进行比较。”这立刻引起了会议室里在座每个人的注意。
显然这个有些唐突的评语也使文斯大为吃惊,他差点想制止她说下去,但还没来得及说出口,顾问就接着说:“在电报合伙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些东西是值得注意的,本人也从未见过。他们在吸引及留住客户和员工方面的能力,在培养老客户和老员工的忠诚度方面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此时,格林威治公司的领导团队产生了两种情绪:一种是感到松了口气,终于发现了一个有助于他们了解电报合伙公司的突破口;另一种是感到沮丧,眼见又多出了一个对竞争对手不胜钦佩的粉丝。
在强烈的嫉妒心的驱使下,文斯更想了解他的竞争对手了。他问道:“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不过,这位顾问还不能明确地指出文化差异的核心理由,她又用了一个小时简单地描述了电报合伙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各种表象。她说:“显然,他们那里没有办公室政治,很少有人跳槽,不满的员工引起的诉讼也很少,甚至大部分该公司的前雇员在和我交谈时,也对公司的文化赞不绝口。”
此时,在座的领导者就像大学里将要参加考试的学生那样仔细倾听,一边提问,一边在笔记本上迅速记着笔记。
顾问终于结束了她的讲话:“总之,他们的组织是如此健全,如此……”她尽量想找出一个适当的词儿,“如此健康,以至可以防范许多风险,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能推动他们在财务上、战略上和竞争上获得成功。我希望我真正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做的。”
文斯在这一个小时里第一次开了口:“我也要这么干。”他接着站了起来,挥了挥手,强作笑脸地向顾问道谢后离开了会议室。
谁也不知道他已经有了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