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学术研究
乌托邦人给学术研究及国民教育以重要的地位。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须经过严格选择,首先要有教士推荐(他们每座城市有十三名教士),并经过行政官员摄护格朗特的秘密投票。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须全力以赴,因此不须参加体力劳动。然而如果他们不能胜任研究工作,那就仍然去劳动。相反,一个劳动者,如进行自修,学得很好,成绩卓著,就可以不做自己的手艺,专门去做学问。凡是出国充当外交使节的,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对其他重要公职,包括各城市首长的职位,也是如此要求。
乌托邦人公共生活中有个特点,即每晨举行公开的学术报告会;专职研究人员必须参加,一般男女可以自由听讲。
乌托邦人很重视古代学术遗产。他们对外国过客所带来的欧洲古代的作品,不管是哲学、文学、历史、以及科学(如医学、植物学)等方面的,都认真保存,其中大都为经典名著。他们学习古希腊语很快,因此能阅读这些书。但他们不是专重书本知识,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对于外来的技术,他们除领会其理论外,更重视亲手实验。
他们推行教育,不遗余力。任何儿童都要上学,通过学习祖国语言进行阅读,并且学农,学劳动。他们不但要求儿童与青年读书求知,还重视培养他们的品德。
至于一般的社会教育,则着重于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正当娱乐,以期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士在这方面,起有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似乎是,全体国民彼此观摩,互相激励,做到自觉地遵守纪律,维护公共利益。他们对于犯有重罪的人,也是寓教于惩,罚令做苦工,贬为奴隶,但改造得好的,可以减刑,甚至可以取消其奴隶身份。酗酒、赌博、乱搞男女关系,都在严禁之列。
以上介绍了《乌托邦》一书的若干主要内容,这些见解发表于四百六十多年前的欧洲。结合其当时的背景,读者不能不赞叹莫尔的社会政治思想的进步意义。就公有制问题来说,莫尔的看法比起他的前人来,已是跨越了很大的一步。有些评论者指出莫尔曾熟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他的公有制观点受了《理想国》的启发。即使如此,莫尔并不曾为这种启发所局限,他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理想国》中至少两处提到在卫士这个等级中实行妻子和子女公有,废除家庭。而在乌托邦,由亲属关系结成的家庭则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如果家庭不存在,整个社会就要瓦解,所以莫尔根本不主张废除家庭。在《理想国》中,卫士这个等级要竭力防止在他们的国家出现贫与富两种现象,因为贫会导致卑鄙、工艺粗糙,以及反叛,而富又会产生奢侈、懒惰以及追求奇巧的事物。莫尔却认为当财产为少数人所掠夺,大多数人就穷困到无以为生,这是社会的灾难。这种性质的贫是必须反对的,但他认为应该从贫所由产生的根源去反对,而不应从贫所引起的后果去反对。同样,莫尔反对的是少数人的富,而不是无条件地反对富。相反,全体公民过很富裕的生活,正是莫尔所企求的。富与懒惰有无必然的联系呢?莫尔认为没有必然的联系。乌托邦这个国家是很富的了,甚至黄金贱如粪土,然而人民却在辛勤地劳动,尽管由于物资充足,每天只须工作六小时。他们把业余的时间用于学习,用于正当文娱,并不游手好闲。在莫尔的理想社会中,既有劳动的任务以创造集体财富,又有学习任务以提高知识及技术水平。这些就是列宁所称许的“伟大的老空想家们提出来的”1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柏拉图不能预见到一个富裕的公有制社会,反而认为富必然带来懒。他把公有制局限于社会上的一个等级。而莫尔则要推行一个公有制的社会,一个公有制的国家。莫尔的基本论点是:财产私有为社会上万恶之源。这个论点的深刻性远不是柏拉图所能理解的。
然而莫尔毕竟是他的时代的产儿,他的观点带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
《乌托邦》在1516年写成并出版。当时,自然科学尚未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生产技术从十字军东征以来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上还处于中世纪手工业时期。《乌托邦》作者虽能设想一个产品丰富到用之不竭、人人都可以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但却不能想象生产力能够迅速增长。莫尔所津津乐道的,是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手工业生产。乌托邦能输出的基本上只是些原料,如羊毛、亚麻、木材、染剂、生皮、黄蜡、油脂,以及蜂蜜、谷物、牲口之类。乌托邦人穿的衣服朴素简单,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崇尚俭朴。总之,乌托邦大体上还保存自然经济的特点,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当于十六世纪初英国的水平。莫尔看不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莫尔的未来理想社会既是建筑在手工业家庭作坊上面,当然就不可能实现以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公有制社会。他的那些设想恰恰是他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
乌托邦人民生活中需要解决重劳动和肮脏劳动的问题。据莫尔说,这些由奴隶去干。乌托邦的奴隶为数是不少的,起码每一农户就配有两名奴隶。因而读者不免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个理想的社会居然有不齿于一般公民的贱民。这显然不平等,和理想的社会不名实相符。莫尔可以说,奴隶当中一部分是罪犯。这个答复还是难令人满意的。可以看出,莫尔的思想中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
在莫尔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开始产生。虽然莫尔对广大劳苦群众深感同情,促使他写成《乌托邦》一书,但他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因此,莫尔没有、也不可能清楚地交代乌托邦的公有制是怎样产生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至少读者获得的印象是,在乌托邦,人们发现这个制度优越,通过实行各种规划,特别是通过实行生产劳动及产品按需分配的措施,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和平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的国家,据说历史文献很完善,然而莫尔只字不曾提及人民和统治者有过什么样的矛盾,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相反,他把那个开国君主描写得很贤明,很有能力,几乎达到神化他的地步。那么,乌托邦所以能够享受幸福的生活,公有制所以能够维持而不遭到破坏,是否和历代统治者施政得宜有关呢?类似的问题从《乌托邦》一书中是找不到答复的。因而,他的乌托邦缺乏科学根据,只能是一种“空想”。
由此可见,莫尔只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然而众所公认,他是西欧第一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我们举出他的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见解,这些见解是他自己的。我们也指明他的主要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属于他那个时代和他所属的阶级的。
戴镏龄
1981年1月
1 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413 页。——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