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投机者的蜕变(八)
做领导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皇帝更是如此。因为要想工作出色,势必要让渡自己的部分欲望和利益。李世民放弃了狩猎,赵祯放弃了羊肉面。表面上看是小事,但由于掌握了巨大的权力资源,所以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利益、民生大计,不可不小心谨慎。也真是这份内敛谨慎,成就了唐太宗、宋仁宗的功绩。
赵佶的这份小心谨慎只保留了一年,就觉得这样做皇帝没意思,太辛苦。
他有自己的爱好—画画书法。
继位以后,赵佶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专研书画上,在这方面,他是有天赋的。
赵佶擅长花鸟画,他画鸟雀有自己的秘诀,就是用生漆点睛,眼睛如小豆般地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其得意之作《芙蓉锦鸡图》就是历代皇宫收藏精品。
赵佶将特意将自己的花鸟画收录成册,名为《宣和睿览》,这些都成为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书法上,他吸收前人精华,独创瘦金体,特点在于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赵佶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是《千字文》,专门赐给童贯的,表彰童贯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功,这在后面会专门提及。
在书法画画方面,赵佶确实是历代皇帝中的最优者。
但,皇帝有爱好可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沉溺其中。
唐僖宗李儇爱好马球,南唐后主李煜爱好写诗,明熹宗朱由校爱好木匠手工……
这些皇帝要么亡国,要么将国家弄得即将亡国。
其实,道理也简单,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在其他方面花得精力多了,在治国理政上花得精力就少了。
但国家还要运行,所以就要找一个或者几个信任的人来替你打理。
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所托非人。
皇帝不能有爱好,省、州、县、衙门的主官呢?
封建专制王朝,要想工作出色,在职权面前,爱好也需要被让渡。
举个例子,县丞喜欢蹴鞠,表面上看无关大雅吧?
但他会不会对经常陪他踢球的几个人印象特别好,特别是经常喂球给他的,吹捧他踢球好的人?
如果说他有权利去推荐选拔属下时,而球友恰巧也是候选人,是不是会对他的球友有倾向性支持?
好了,有了一次。后面的人看了有样学样,跟县丞踢球的人就更多了。
这不是县丞球踢得有多好,而是权力和利益在驱动,踢得比赛叫人情世故赛。
所以你申请做县丞,就要牺牲你的爱好,这个是代价。就好像现在你申请做美丽国总统,那就要牺牲你的隐私和欲望,公布个人和家庭财产,接受人民的监督,一举一动都在媒体的放大镜中。
但如果没有强制性规定,大部分拥有权力者都不想牺牲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他们两者都想要。
赵佶就是其中一员。
他在杭州设置了明金局,专门搜集华东地区书法绘画作品。
童贯是具体负责人。
谪居杭州的蔡京闻讯大喜,立刻与童贯拉上了关系,为童贯出谋划策,使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之作全部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羲之的字、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大家作品。
比计划多得多的书法绘画作品被源源不断送进皇宫,蔡京还会附上自己的推荐理由,其实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蔡京的字。
蔡京也是书法高手,北宋后期书法有四大家——“苏、黄、米、蔡”,这里的“蔡”就是指蔡京(张丑《清河书画舫》:“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蔡京也。后世恶其为人,去之而进君谟(蔡襄字君谟)书耳”)。
所以,不要以为古代的奸臣都是不学无术的,其实他们都非常有才华,非常聪明。
赵佶是书法行家,看到蔡京的字也是十分喜欢,一问,知道是在杭州的蔡京写的,对蔡京的好感又增加不少。
童贯有个特点,懂得感恩又十分大气。平时在宫里的时候只要自己有好东西就会孝敬给嫔妃娘娘,因此口碑极好(《宋史》:“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
此次来到杭州,看到蔡京十分懂人情世故,也是非常喜欢,就乘机额外多搜刮些民间好物,往宫里打点。
蔡京也是尽全力满足,不知疲倦地伺候好童贯(《宋史》:“京与之游,不舍昼夜,凡所画屏障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言语论奏于帝所,由是属意用京”)。
一边纸醉金迷,一边却饥寒交迫。
陈师道,秘书省正字(正八品,主要从事文字校对工作),靠着死工资入不敷出,连买棉衣的钱都没有,也不肯向亲戚寻求帮助,结果得了寒疾去世(毕沅《续资治通鉴》:“秘书省正字陈师道,性孤介,与赵挺之为友婿,而素恶其人。适预郊祀,天寒甚,衣无绵,其妻就假于挺之家,师道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中寒疾,乙卯,卒”)。
陈师道的死在朝廷中没有引起一丝的涟漪,也没有影响到赵佶、蔡京、童贯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他们觉得像陈师道这样的书呆子死了也是活该。
王朝末期的官道、世道本来就是聪明者的天下,不识时务的陈师道们应该清醒,这里的土壤并不适合他们的生长。
因此当时的他们必定工作碰壁、生活艰辛。
不过他们的坚守最终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后世的史官在反思北宋灭亡的教训时,看到并记录了他们的事迹。
黑暗中毕竟需要微弱的光照亮世人的前行。
蔡京的声望越来越高,赞誉也日益增多,赵佶觉得再不重用,就是埋没人才,是要被历史批判的(《宋史》:“又太学博士范致虚素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善,知常以符水出入元符后殿,致虚深结之,道其平日趣向,谓非相京不足以有为。已而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
在最终下决心之前,赵佶决定要问问宰相的意见。
当时的宰相是谁?
宰相有两个,一个是左相,一个是右相。
左相是韩忠彦,韩琦长子,职位名称叫“左仆射”。
右相是曾布,曾巩弟弟,职位名称叫“右仆射”。
按道理韩忠彦职务在曾布之上,但韩忠彦却没有遗传韩琦的做事魄力,有点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所以总是被曾布压制。
韩忠彦心里很不服气。
这时刚好赵佶来询问蔡京能否重用。这对蔡京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对北宋也是至关重要的时刻。
韩忠彦想到了他的老领导、前任左相章惇在临走之时跟他推荐过蔡京,也知道在同文馆之狱中蔡京的表现很出色,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曾布曾阻扰过对蔡京的进一步提拔重用。
如果蔡京能过来,肯定能帮自己对付曾布。
于是,韩忠彦大力举荐(《宋史》:“韩忠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
赵佶终于下定了决心,蔡京先知定州,增加基层经验。不久知大名府,翰林学士承旨。
有了皇帝的加持,蔡京走上了提拔的快车道。
所以,在北宋做官,要明白辛辛苦苦干好活等着上司重视提拔是不现实的,应该倒过来,前期在上司身上下足功夫,等到上司认可你了准备重用你了,你的提拔晋升就嗖嗖快了。
这是王朝末期的通行惯例,当然也是北宋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人都是很聪明的,一开始或许不知道,后来都知道套路了,蔡京这样的人就骄傲地得志了,陈师道这样的人就憋屈沉默了。当金兵打过来国家要灭亡的时候,蔡京们跑了,陈师道们也不想反抗了,因为就算豁出性命保全了大宋,结果还是蔡京们的天下,为这样的王朝牺牲不值得,不如与光同尘(《宋史》:“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