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投机者的蜕变(三)
蔡京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
尤其在当时官场出现滞涨,老的争闲职、中的在躺平、小的不会干的大背景下,蔡京这种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作风让人眼前一亮。
这一点,就连司马光也深表赞许。
1086年,元祐元年,随着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垂帘听政,司马光等老臣被重用,开始逐步废除宋神宗赵顼时期的变法措施。
但,司马光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已经67岁了,精力已经严重不足,还一身的疾病(毕沅《续资治通鉴》:“司马光以疾谒告,凡十有三旬,不能出”)。
但他还在勉力前行,知道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使命。
他奏请朝廷,希望下旨要求各县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毕沅《续资治通鉴》:“乞指挥降诸路转运使下诸州县,限五日内县具利害申州,州限一月申转运司,司限一季奏闻,委执政官参详施行”)。
高滔滔同意了司马光的建议。但基层炸开了锅,纷纷上奏朝廷表示时间太紧,无法完成目标任务(《宋史》:“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同列病太迫”)。
很多朝中重臣也上奏表示不切实际,仓促施行,会留下很多弊端。
知枢密院事章惇:“今复以差代雇,当详议熟讲,庶几可行。而限止五日,其弊将益甚矣”(毕沅《续资治通鉴》)。
起居舍人苏轼:“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毕沅《续资治通鉴》)。
给事中范纯仁:“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毕沅《续资治通鉴》)。
在别人争吵不休,诉说政策执行困难时,蔡京不声不响,在五天之内就在自己辖区内将政策执行到位了(《宋史》:“京独如约,悉改畿县雇役,无一违者”)。
蔡京的执行力超级强大。
司马光连连称赞((毕沅《续资治通鉴》:“光喜曰:‘使人人如待制,何患法之不行乎’”)。
蔡京很高兴,领导肯定并表扬了,接下来晋升有望。干活干得辛苦,有好处的时候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现实却啪啪打了蔡京的脸。
与司马光争辩,反对五日内恢复差役法的苏轼得到了快速晋升,先后提拔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宋史》:“光为相,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轼独以实告,而光不悦。轼又陈于政事堂,光色忿然……以中书舍人胡宗愈为给事中,起居舍人苏轼为中书舍人……丁卯,以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
蔡京却被谏官弹劾,接连贬官(《宋史》:“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改瀛州,徙成都。谏官范祖禹论京不可用,乃改江、淮、荆、浙发运使,又改知扬州。历郓、永兴军,迁龙图阁直学士,复知成都”)。
人生怎能如此不公?
蔡京的内心充满了对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恨。
这次打击,让蔡京知道了选择大于努力。
工作做得再好,如果朝中没人、时机不对,一切都是白搭。
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蔡京人生下半场的感悟和誓言。
那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这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人就是皇帝。
外人成为皇帝在历史上只有两条路:一是造反;二是政变。刘邦是前者,赵匡胤是后者。
蔡京想了想,这两条路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在现在的北宋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既然皇帝做不了,那是不是可以成为皇帝的代理人?
这个项目风险敞口小,而且成功的概率蛮大,非常值得做。
所付出的成本也很低,只要抛弃原则、抛弃脸面、抛弃自尊、内心强大即可。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北宋最大的奸臣开始苏醒,蔡京开始了他的改天逆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