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惊天大劫难(一)

古代要整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兴罗织之狱”。这方面,蔡确是行家里手,他之所以排在宋史奸臣排行榜第1位,就在于他善于揣摩官家心思,知道官家对哪个人不满意,就想办法起冤狱。

70年后,秦桧整岳飞其实用的也是北宋传下来的这个老套路。

苏轼即将遇到人生中的这个坎……

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前往杭州赴任。路上途径安徽,便顺道去颍州(现安徽阜阳)看望老领导欧阳修,这一年欧阳修65岁。

在颍州的二十几天中,苏轼、苏辙与欧阳修一起饮酒游湖、畅谈聊天,好不惬意。

有诗为证(苏轼《陪欧阳公燕西湖》):

谓公方壮鬚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

朅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

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

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

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

已将寿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乐。

城上乌棲暮霭生,银釭画烛照湖明。

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54岁,知颍州。

重回颍州,此次是担任这个地方的一把手。

同样的地点,但已经物是人非。

苏轼回想起20年前与欧阳修等同游颍州西湖的种种场景,不由感慨万千(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是啊,颍州之会的第二年,欧阳修就去世了。

但这次见面,对苏轼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欧阳修,成为苏轼日后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

可以这么说,苏轼历经多次劫难而始终初心不改,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在于与欧阳修的此次颍州之会。

老友相聚,在仕海沉浮的他们不可能不谈政治。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评价小王。

苏轼对小王是怨恨的,毕竟自己遭遇的不公都是小王造成的。

小王原先也是欧阳修大力提携推荐的(《宋史》:“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

应该说欧阳修对小王有知遇之恩。

但小王上台后,却对欧阳修等老领导一再贬斥,甚至恶意中伤(毕沅《续资治通鉴》:“及守青州,上疏请止散青苗钱,王安石恶之,修求归益切。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善附流俗,以韩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苏轼认为,欧阳修推荐提携了那么多年轻人,但有些人却不知感恩,反而倒打一耙,对欧阳修诸多诋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小王。

经过这么多次的挫折,欧阳修肯定和自己一样,对小王充满了怨恨。

但此次见面,欧阳修却对小王还是赞誉有加,大力支持(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这给苏轼好好上了一课。

苏轼将他的疑惑跟欧阳修进行了深入沟通。

欧阳修说道:“小苏,我们要理解小王。你们可能都替我抱不平,认为小王在官家面前诋毁我,是忘恩负义。其实,责任还是在我,不在小王。你想想,小王做了宰相以后,生活还是那样的艰苦朴素,听说有一次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来京城拜访他,以为会好吃好喝招待他,没想到到了饭点就只有几个粗制小菜,客人都吃不下去,小王却吃得津津有味将剩饭剩菜全部打扫干净。这个装是装不出来的,也恰好说明这是小王日常的生活习惯。”

欧阳修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做官的条件都不错,朝中有几个官员不纳妾的?但小王没有呀。他不想吗?估计也不是,但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去实现。”

欧阳修叹了口气:“这一点,我们都不如小王。”

欧阳修继续说:“小王是个读书人,老家在江西,在朝中没有根基。变法,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如果没有非常之策肯定半途而废。没有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打压排斥我们这些老人,就是给其他人看的,表明朝廷推进变法的决心和信心”。

苏轼答道:“老师,我理解了”。

欧阳修皱了皱眉头:“我现在只是有点担心?”

苏轼问道:“老师,担心什么?”

欧阳修思考了片刻,说道:“小王为了推进变法的力度,提拔了许多年轻人。这本来是好事情。但从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心性还很浮躁,功利性太强,一下子身居高位,恐怕会坏事”。

欧阳修沉思:“他们一到高位,突然发现,四周的人对他们特别热情,他们平时说得一些话和做得一些事情都会被别人颂扬,甚至小时候的苦难都会被人歌颂。他们做的决策都能很好达成,接着就被传扬为功绩和成就。慢慢地,他们会觉得自己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自己就是那个被上天选中的能人,会对不和自己合拍的人厌恶痛绝,将批评自己的人视为异己,想尽办法打击报复。他们沉醉于权力带来的快感,享受别人乞求自己施舍的可怜巴巴的眼神。”

苏轼问道:“老师,真的会这样吗?”

欧阳修答道:“是的,小苏,这,就是权力带来的魔力。他可以让人奋进,也可以让人迷失。历史上像魏征、房玄龄、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是少数,这些人能抵住权力的魔力,也在于之前他们经历了很多磨难,懂得珍惜与感恩。现在本朝中吕惠卿、邓绾之流,因支持变法而突居大位,平时做一些行政管理决策没什么问题,出了岔子,官家、小王自然会兜着。但万一国家发生重大战争、自然灾害,脱离了官家、小王的控制范围,吕惠卿、邓绾之流还能扛得住吗?”

苏轼继续问道:“老师,那怎么办?”

欧阳修答道:“这就看大宋朝的造化了。但现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没有做好,比如对朝廷的不当行为反对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像你们这样的有志青年支持得也不够,这方面我要检讨。小苏,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责任和使命,也会遇到挫折和不公,在困难面前要有毅力和恒心,咬紧牙关熬过去,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实事。上层的事情可能我们管不到,但在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尽量做好。否则如果根基全部坏掉了,真出现了突发状况就完蛋了。”

苏轼答道:“老师,我知道了。”

欧阳修在逆境中并没有抱怨和怨恨,也没有因为别人的背叛而感到沮丧,他想得更多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苏轼深深地被欧阳修崇高的理想情怀所折服。

与崔立的为官之道相比,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显得书生气十足。但正是他们的情怀和信念,深深感动了苏轼等年轻人,也是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屹立不倒的精神所在,鲁迅称为“民族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