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苏轼非佳士(二)
开封府推官苏轼的视角:
接到接受调查的通知那一刹那,苏轼脑子空白一片。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得家?
经妻子王闰之再三宽慰,好久才缓过神来。开始回想4年前的种种……
1065年、1066年是苏轼最不愿回想的两年。
这是他最伤感的两年。
1065年,相濡以沫的妻子王弗突然去世,年方28岁,留下年幼的儿子苏迈。
多年之后,苏轼还经常在梦里梦见王弗,可见思念之深,在1075年的1月20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短短70个字,写尽了苏轼对亡妻的无限哀思。
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因病去世。
两年之间,痛失两位至亲,年轻的苏轼第一次感受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
现在,他不得不再次揭开伤疤,回想父亲去逝后扶柩还乡的种种情景,确认自己在途中有没有贩卖物品特别是私盐?
经过再三确认,他可以笃定谢景温的密奏是无中生有。
但这没影的事情,怎么就被谢景温捕风捉影的抓住了呢?
苏轼百思不得其解……
工部侍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知审官西院谢景温的视角:
苏轼是有才,但明显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只有空洞理想嘴上不知把关的“穷酸文人”。
我谢景温为什么盯上你?
就在于你不识时务。
你的父亲给你取名苏轼,就是希望你像车前的扶手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
但你偏不?
当前官家最在意的事就是变法,这是工作的中心,大家的任务就是怎么样围绕变法来做好事情。
你苏轼仗着自己有点才能,一天到晚就唱反调。
说什么变法是瞎折腾,增加机构编制是增加支出浪费财力,青苗、均输、助役等措施增加老百姓负担,是与民争利行为(毕沅《续资治通鉴》:“权开封府推官苏轼亦言:‘均输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然广置官属,多出缗钱,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以为虽不明言贩卖,既已许之变易,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
更可气的是,将变法贬得一无是处,甚至还危言耸听,否定政府选人用人政策,认为最近提拔的多是“巧进之士”,而“朴拙之人”则多受排挤。本来为国家重器的“台谏”部门也是见风使舵,不将国家公义放在首位,一味迎合奉承,导致天下议论纷纷,矛盾尖锐。长此以往,恐怕“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毕沅《续资治通鉴》:“人主所恃者,人心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又创制置三司条例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效,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部度五千人耳。以此为术,人皆知其难也。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自古役人必用乡户,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乎?昔汉武以财力匮竭,用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臣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陛下当崇道德而厚风俗,不当急功利而贪富强。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序,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放旧章。考其成功,则曰未至;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济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唯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臣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将以折奸臣之萌也。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话说得这么难听,明显将小王、官家都得罪了。
你苏轼,以为读了点书,心里有着仁义道德的底线就可以无所畏惧了,典型的书生意气。
在官场混,要懂得官场之道。
首先要看大势,现在的大势就是官家要变法增加财政收入。因此要围绕着这个来想问题做事情,不能逆着来。这样领导高兴了,提拔晋升也就快了。
其次要有根基。像我谢景温,就是个十分聪明的人。表面上我是小王的姻亲,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在暗中我也和韩琦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利益照顾群体,下次万一真的有点差错,还需要这些“朋友们”及时救场帮忙。
形成利益圈了还有个好处就是消息灵通,不然韩琦多年前赠送苏轼银两的事情我一个外人怎么可能知道?那都是私下小圈子聚餐饮酒时听到的呀。
这个就是饭圈文化。
你苏轼一个书呆子不参加聚餐,不参加小圈子,天天念叨着“君子之交淡如水”之类的屁话,怎么可能有前途?
也算你苏轼倒霉,我谢景温刚掌握实权,总要干出点实绩,就拿你苏轼祭旗了。
北宋第一天才即将感受到现实的冰冷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