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定位是什么

框架之上看定位,定位之上看优势。如果一个人的脑袋里没有框架,就好像在地球上仰望星空,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框架之上找定位,就像你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定位的前提是要有框架思维,要了解点、线、面、体是什么,系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线路图。

点是从心出发,是原点;线是以终为始,是条线;面是发掘自己的稀缺性,要看某个面;体是规划自己,要基于自身的多面体。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最渴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它是定位的原点,是你坚持做一件事的内在驱动力。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思考。我不断地和想出书、做课的老师以及一些大佬对谈、观察、阅读、思考,就是为了更好地找到他们事业底层逻辑的原点。

我总结出了五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不断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理想中的人生状态是什么样的?(这个状态是从30岁到80岁的想象,包括家庭、事业、财务、爱人、宠物、生活、城市、业余时间等各方面的思考。)

2.在这个想象的人生状态中,你每天在做什么?(越具体越好)

3.别人最愿意肯定你的成绩是什么?

4.什么是你从小到大自发去做的事情?

5.什么事情是你花了最多时间去做的?

第一步,以上问题可以写在纸上,或用思维导图、手机便签等工具呈现出来,也许一开始你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把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反复思考,想到了就记下来。

第二步,在上面列出来的问题下面,继续追问新一轮重要的问题。

1.做这件事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每天8小时、10小时、15小时做这件事带给你的依然是正面的情绪,那你就已经摸到一点边儿了。

2.为什么是这件事?这件事为什么让你乐在其中,是因为别人羡慕的眼光吗?是完成时的意义感吗?是帮助别人让你感到实现了价值吗?

3.如果这件事暂时不赚钱,你还愿意做它吗?

4.如果这件事需要你花钱去做,你愿意为了它而付出吗?

5.如果你已经没钱了,你在每日追求温饱之余,依然会为了这件事而努力吗?

这五个问题要带着场景去思考,想不出来就让它悬在那儿,持续地思考,想到就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基于内在原点的思考。

线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想要更好地应对那些变化的东西,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变的。围绕不变的东西,可以放下很多东西。把时间轴拉长看,这就是“线”。也许你暂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至少需要知道不要什么,人世间充满了诱惑,它们都在干扰你走向自己的目标。

到了60岁,你最不能丢掉的是什么包袱?这就是你想要的目标。一个人越是清楚自己不要什么,越能把握自己真正要的东西。

面就是我们要看到自己的多面性,你有你的个性特质,有你的专业,有你除专业之外的第二兴趣,你是一个多面体,从你的专业出发,从个性特质出发,从第二兴趣出发,把这三点结合,找到这三点之间的结合部,结合部里面的东西就是你独一无二的自己。

就是要动态平衡地看待自己,是生命体。有人采访马斯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遇到人生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马斯克思考了几十秒说:“我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确保自己拥有一个纠错反馈回路,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这种纠错反馈循环。别人不敢对你说忠言逆耳的真话,想一直保持这个循环太难了。”马斯克是想告诉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系统,一个能够不断迭代、获取高价值的信息,并且有效地做出选择、及时反馈的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让你自主进化的系统。你要活在一个系统当中,同时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生命体,不断迭代、进化。

人是活在系统之中的,做一家公司像是打造一个系统。公司就是创始人价值观的放大器,这个系统必须是他自己喜欢的。对于创始人来说做IP和主业是相互驱动的关系,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如果相互排斥,那他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主业包括客户关系、员工关系、投资人关系,它们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系统,就不应该只从单点出发。我拍短视频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弱关系的链接,做直播是为了筛选弱关系的链接,我的低价课程是为了把高质量的弱关系链接向强关系转化,而强关系是我们公司的20个共创内容的项目。因为“书香学舍”这种高质量的关系链接,又能够帮我们筛选共创产品的客户,能够让它更加有效,提高它的势能。这一切的一切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会推动我去做更好的自己。

打造个人IP,就像打造一个外部的网络,形成一个生命体。我不断在进化,系统在推动我往前走。什么样的产品要匹配什么样的价值,这些串在一起构成了我的整体。

我们的脑海里需要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我们打造自己的一个基础,当你有了框架思维,你的人生效率会比很多人高很多。虽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当你心中有框架的时候,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打造自己。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好的人生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滚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