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邦的世界
山下俊彦的父亲山下巴拿巴是海运公司的普通员工。山下俊彦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说父亲是“大阪商船(现在的商船三井)的员工”。但是我翻遍了1912年到1933年大阪商船的退休员工名单和1934年的在职员工名单,均未发现山下巴拿巴的名字。
山下俊彦在自传《连我也做了社长》中写道:“我对父亲并没有太多印象。但是在当时他算得上是非常开放的人。他会讲英文,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去国外,娱乐生活也很丰富。”
跟山下巴拿巴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都不在世了,只见过他照片的亲戚回忆说“他是一个‘面容俊朗’的人”。
母亲须江一直都很辛苦。“母亲凭一己之力拉扯大了三个孩子,非常辛苦。我记得小时候看母亲辛勤劳作,内心十分感动。她勤恳工作的样子至今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眼帘。”山下俊彦虽然写的是“三个孩子”,但其实须江当时带了五个孩子。
少年时期复杂的家庭关系使山下俊彦沉默寡言,善于自省。这为他创造了注视自己这个“个体”的契机,同时也使他对人的思考更加深刻。
对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山下俊彦内心有什么想法呢?长子山下一彦说他从来没有听父亲谈起过。只有一条线索可以了解山下俊彦的心情。山下俊彦虽然与山本周五郎、大佛次郎等作家交往密切,但他最初倾慕的作家是佐佐木邦。自1927年佐佐木邦在讲谈社[1]的《少年俱乐部》杂志上连载《苦心的陪读》以来,山下俊彦就是他的忠实读者。
说起佐佐木邦,如今的令和(2019— )时期恐怕很少有人知晓了。但是,与山下俊彦年龄相仿的作家池波正太郎曾这样描述:“我们那个年代的男性大多是通过连载在《少年俱乐部》杂志上的《苦心的陪读》和《村里的少年团》等面向少年读者的幽默小说而喜欢上佐佐木邦的。当时,在沉迷于漫画和剧画[2]的少年看来,佐佐木邦当时的人气令人‘难以想象’。尤其是《苦心的陪读》,让我们如痴如醉。(中略)可以说,我们最原初的幽默感都是在佐佐木邦小说的熏陶下产生的。这对我来说,实在获益匪浅。现在是一个非‘黑’即‘白’,缺乏模棱两可的时代。可是,只有模棱两可才会孕育出幽默感”。(摘自《佐佐木邦全集》月报《名片》)
佐佐木邦受到马克·吐温的启发,立志创作幽默小说,他的代表作正是山下俊彦爱不释手的《苦心的陪读》。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身为优等生的主人公内藤正三被选作旧藩主伯爵家浪荡公子照彦的陪读,于是搬入藩主宅邸中与他们一同生活。一向任性妄为的照彦虽然让内藤正三吃了不少苦头,但最终内藤正三的全心全意还是感化了照彦。不仅如此,就连照彦的朋友们也在内藤正三的感召下弃恶从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内藤正三的父母虽然将内藤正三送到了伯爵家,但对他仍有很深的感情。内藤正三的哥哥察觉到了父母的想法,来到伯爵家,希望带弟弟回家。哥哥说:“正三有正三的天赋,照彦少爷有照彦少爷的才能,牺牲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
这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家人的情感。小说中描写的那个时代,封建制度犹存,而伯爵家的主公和夫人竟然都对内藤正三很好,一切都被温热的真情包裹着。但是,现实生活并不像小说中这样。可是,如果真如此,该有多好!山下俊彦沉浸在虚拟的“平行世界”中,进而与现实世界达成了“和解”。
现实是残酷的。1936年,父亲山下巴拿巴去世三个月后,山下俊彦与母亲须江、弟弟山下四郎和山下逸朗(1927年出生)一起迁走了户籍。大概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哥哥们拒绝与他们共用同一个户籍。当时,山下俊彦还是大阪市立泉尾工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他选择读工业学校,或许也是因为预料到了总会有这么一天吧。
泉尾工业学校成立于1921年,当时日本经济依赖重工业,在此背景下,该校设立了纺织、染色和陶瓷工程三个专业。两年后,该校与大阪市立工业学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合并,成为一所新兴的化学专业学校,很有人气。同校的毕业生们曾表示:“来学校招聘的都是令其他学校羡慕不已的大公司。”山下俊彦大概是觉得,如果选择了这个学校,就算之后改行也能游刃有余。在该校1932年的招生简章中,关于“本校特色”有以下三点描述:
(1)重视基础学科。
(2)注重教育训练,竭力培养人才。
(3)学费低廉。
第三点很有吸引力。山下俊彦选择了陶瓷工程专业,他成绩优秀,沉默寡言,不喜张扬。毕业49年后(1986年),他受邀在母校新校区竣工纪念仪式上做了演讲。但在演讲中,他几乎没有谈到学生时代的回忆。对待过去的事情,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淡泊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