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什么是恋爱?
恋爱是人际关系的极致
可以说人的烦恼大多都来自人际关系,其中恋爱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更难处理。古内东子[1]曾经写过一首歌,大意是既然爱情如此痛苦,干脆不要恋爱了。我想应该有很多人能够对此产生共鸣。不过能说出“因为痛苦就不去谈恋爱”这种话的人,大多是刚刚失恋的人吧。
在恋爱与婚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都是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问题,其中的困难之处也基本与其他人际关系问题相同。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为什么恋爱与婚姻中的困难比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更严重,以及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有些工作确实可以独自完成。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不得不与其他人产生关联。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存在完全不牵扯人际关系的工作。可是此类人际关系属于工作范畴,因此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产生太深的交情。离开职场后,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发生改变,从第二天开始产生全新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或许很多人和事情无法彻底地分割,不过只要离开职场,就完全没有必要将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带到私生活中来。
有些人会以在职场或学校的关系为契机,交到亲密的朋友。对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就相当于“工作”,从早上去学校到放学回家,一般不会有人能够做到不和任何人交流。在和别人开始交流后,若这份关系在离开学校后也能够延续的话,就超越了同学关系,成为朋友关系了。
之后,本书将要讨论的恋爱与婚姻中的人际关系,基本上会以朋友关系为基础,后文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含义。不过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对无法顺利构建朋友关系的人来说同样会成为难题。
恋爱与婚姻关系比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更持久、更亲密。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可以比其他关系走得更近。这种关系并非暂时的,随着关系的持续和深入,工作、交友、爱的难度是呈递进式的。
另外,前文中没有提到的亲子关系,它与朋友关系相比,更接近爱的关系。因为这份关系从人出生时就开始了,所以比恋爱关系更长久,比朋友关系更亲密。因此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将人生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分为3种,分别是“工作”“朋友”和“爱”,而亲子关系包含在爱的课题中。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
那么,为什么恋爱与婚姻关系比其他人际关系更加困难呢?因为这是两个人的事。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可以学到如何面对独自完成的工作,或者需要多人完成的工作,却几乎没有学过该如何面对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事。还有很多人认为学校没有必要教授有关恋爱和婚姻的内容。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我听学生说起过有面向新生的讲座,内容是关于恋爱和婚姻。我自己在上大学时并没有听过类似的讲座。就算有机会听到,或许我也会觉得恋爱完全是私事,不应该在学校学习,从而感到别扭吧。
或许恋爱确实是私事,不过有关没有必要让别人教,只要两个人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能顺利相处的理论,却并非是正确的。
一个人能解决的课题不一定就是简单的。阿德勒指出,习惯依赖周围人的孩子不擅长数学,因为这项学科在解决问题时无法求助他人。
在两个人合作的过程中,有的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做更快,两个人做的话反而耗费时间。但是,只要两个人彼此配合,工作其实是更容易完成的。不过,合作本身又是一个问题,很多人懂得如何竞争,却没有学过该如何与别人合作。
恋爱与婚姻是人第一次经历“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最需要两人的合作。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完成这项课题,就必须事先学习如何避免在两人课题中犯错和如何实施这项课题。
爱是一种能力
艾瑞克·弗洛姆[2]说过,只要有对象就能谈好恋爱的想法是错误的。不过很多人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这种想法相当于人只要有了对象,就能谈好恋爱。
艾瑞克·弗洛姆主张“爱是一种能力”。有人谈过很多次恋爱,却依然每一次都不顺利。也有人结过很多次婚,却都以离婚告终。这些人自然不是没有爱的对象。既然在恋爱中跌倒,就说明此人在“爱的方式”上需要改善。如果不改变爱的方式,就算换一个对象,他也会重复同样的失败。
阿德勒也提出:“爱情并不像一些心理学家所声称的那样,是一种纯粹天生的机能。”恋爱与婚姻是比满足某种冲动(阿德勒将其称为“性冲动”)更深刻的感情。冲动并非尽情满足就可以,人们会服从社会规则加以抑制它。在这种情况下,爱同样并非自然的本能,人们必须学习爱的方法。
如果只需要满足冲动,爱或许会很容易。但是爱毕竟属于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大家必须思考置身恋爱关系中时,该如何去爱别人。
该如何去爱别人,这个问题可以称为“爱的方法”,也可以称为“爱的技巧”。艾瑞克·弗洛姆使用了“爱的能力”这个词,可见它并非是“小伎俩”。我曾听年轻人说,有的人没有指导手册就不会谈恋爱。可是就算原封不动地按照指导手册上的内容去做,也不见得能够顺利。尽管从形式上入手也有其必要性,可是如果你不理解技术性操作的基础,即问题的本质,当出现指导手册上没有写到的情况时,就会立刻陷入恐慌。
正如拿着育儿书养育孩子的父母,一旦孩子有一点不如自己的意,就会心烦意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父母确实爱着孩子,可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内容并无法正确育儿。如果不知道育儿的技巧,无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深,都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没有技巧的爱是无力的。相反,没有爱的技巧是危险的,因为只有技巧的育儿方式很容易变成对孩子的操纵。
爱的能力是更本质的东西,并非知识的集合,也不是面对各种场面时的做事方法。在提到爱的能力时,或许人们会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和学习育儿一样,爱的方法也是可以学习的。
亲子关系中,就算父母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孩子也无法离开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恋爱关系中,如果觉得自己和对方无法顺利相处,就可以离开,所以造成的伤害不像亲子关系中那样大。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很多时候也没办法轻易分开。一开始,人们往往会为了能够随时分开,在两人之间系上一个蝴蝶结。可是在不知不觉中,绳结越来越复杂,最后解开时不得不用剪刀将其剪断。这样一来,双方就无法在不经历痛苦的情况下分开了。
这种情况虽然并非总会发生,但恋爱关系必须在将两人绑在一起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进展。可是绑在一起就意味着随着关系越来越近,两人之间会越来越纠缠不清,解开绳结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经历过剪断绳结的痛苦后,人们会觉得既然如此痛苦,干脆不谈恋爱好了。
恋爱关系无法顺利发展的原因
恋爱关系无法顺利发展的原因在于,身处这种关系中的两个人比其他关系中更加亲密。就算是相信一见钟情的人,在开始谈恋爱后也会立刻明白,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喜欢的人有了恋爱对象时,有的人会觉得要是对方没有恋人就好了,或是要是能更早认识对方就好了。他们不会意识到这种想法是在为自己的恋爱不顺利寻找正当理由。就像走钢丝的人害怕坠落,会在下方铺安全网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恋爱中确实存在像走钢丝一样的危险。不仅如此,也有人因为担心自己喜欢的人已经喜欢上了别人,或者开始交往后对方会变心,从而不愿意进入一段恋爱关系。
然而没有人是在经过仔细考量后才开始喜欢上别人的,存在竞争对手是正常的。所以,无论竞争对手是已经存在,还是有存在的可能,都不该成为大家放弃恋爱的理由。
没有自信的人就算找到了心仪的对象,也无法顺利地谈一场恋爱。原因主要在于他自己。而这样的人一般不愿意承认这点,他们会选择自己和他人都认为难以去爱的人作为恋爱对象。这样一来,当恋爱不顺利时就能将责任转嫁到对方身上了。当然,这并非是他们故意选择的。我认为喜欢一个人的心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认真的,可是这类人为了将阻碍恋爱顺利发展的原因推到对方身上,让自己全身而退,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被认为难以去爱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说出,如果他是普通人的话,我们的恋爱就会顺利发展这样的借口。
就算不选择被认为难以去爱的人,若是一个人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也会将此作为无法顺利发展恋爱关系的原因。阿德勒认为“同时爱上两个人,实际上意味着两个人都不爱”。这样的人应该会为如何在两个人中做出选择而苦恼。一旦停止苦恼,就意味着必须选择一方,苦恼成为了他们推迟选择的必要理由。
另外,也有人幻想出“浪漫的、理想的、无法得到的”爱情。这样的人就算在现实中没有接近自己所爱的人,也会充满期待。沉迷在理想爱情中的人也带有自己的目的,即排除现实中的候补者。他们认为现实中的恋人绝对无法达到他们理想中的高度,想要回避恋爱。
恋爱中没有“为什么”
为什么喜欢这个人?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因为是没有答案的。如果硬要说的话,想要喜欢上这个人的决心就是喜欢上他的理由。可是正因为决定喜欢才会喜欢,这种表达并不恰当。
有一对恋人很久没见,结果男生向女生提出分手。女生问我这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也许没有“为什么”。如果经常见面,出现想法上的分歧或者争吵,姑且可以将分歧和争吵当作想要分手的原因,可是两人并没有见面,就不会有能明确找到的原因了。
然而,吵架之类的事情并非是他想要分手的理由。这些事情或许会成为分手的契机,可无论是否发生过这些事,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他的决心,即他不想再与现在的恋人交往的决心。
并非一定要有理由支撑这份决心,或者为自己的变心作解释。可是如果没有理由,只是对对方说出“想要分手”,多数情况下,对方都不会同意分手的。于是,就像曾经被对方吸引时一样,现在又需要构建出分手的理由(大多是女性面对男性时找到的理由)。比如,本来以为对方是个温柔的人,结果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本来以为对方是个能引导自己、可靠的人,结果却是个控制欲强的人。另外,原本喜欢对方是因为他认真、一丝不苟,相处之后却发现他是个锱铢必较的人。并不是他变了,而是一朝情意淡,样样不顺眼。一旦情意淡了,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分手的理由。
爱上一个人同样没有原因。或许有,可是往往没办法说出一个明确的理由。无论是否有原因,人都会喜欢上别人,若是硬要找理由,只能说“因为你是你”。而阿德勒则提出恋爱与婚姻是“肉体的相互吸引”。可就算没有这些理由,也不妨碍我们爱上别人。年轻人或许没办法想象,无论年轻时多么帅气美丽,随着年龄的增长,容颜必然会衰老;就算一个人就职于一流企业,也会有想要辞职的可能;就算自己想要继续工作,公司也有破产的可能;年纪轻轻也可能因为生病无法动弹,只能卧床不起。无论发生任何事,能够爱上一个人,都是因为下定决心去爱。相反,只要决心不再爱,任何事情都无法成为推翻这份决心的理由。
恋爱中的依存关系
我刚刚写到恋爱中没有“为什么”,我们之所以会被某个人吸引,都是因为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生活在“人间”,若独自一人则无法构成人间。这个问题可以用以下观点来解释。
人以表面与他人接触,展现在他人面前的并非实线,而是虚线。所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表面接触,将自己的表面填充完整。
母亲照顾婴儿,丈夫支持妻子,同时丈夫也会得到妻子的支持,婴儿也并非仅仅靠父母的照顾而生存,同样能够支持父母。无论多么疲惫,父母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就能够得到治愈,想为了孩子而努力工作。这时,婴儿就对父母提供了支持。
在这种关系中,人并非只靠自己形成闭环得到完整的自己,而是需要他人来填补自己的表面,以此与他人形成联结。
身处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同样如此。人已经不再只依靠自己生存,甚至没办法独自生存下去。可以说两个人已经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这种状态被称为相互依存状态(interdependence),也就是所谓的相互依赖(codependence)。尽管每个人的精神都独立存在,却无法在存在层面完成闭环。为了自我完成闭环则需要他人的支持,同时自己同样在支持着他人。在恋爱关系中,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补全自身所缺失的表面。
无法替代的自己
自己所爱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替代的你”,自己同样会填补他人的表面,因此如果转换视角,“我”也会成为对方心中“无法替代的你”。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可以被替代。就算你觉得职场一旦没有自己就会立刻陷入混乱,可事实上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得知此事会让你丧失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过如果你辞职后职场没有出现问题,那应该归功于你的指导。新人因为有了你的指导,才能够顺利进行工作,所以纠结自身价值是错误的想法。
不过确实有别人无法替代、只有自己能胜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被称为“天赋”。如果是这样的工作,那么就算离开职场,改变形式的话也可以一辈子投身于同一份工作。
在恋爱中,如果有人能替代自己那可就麻烦了。失恋或者陷入三角关系能够让人看清现实:对方可以没有自己,对方没有选择自己。
相反,恋爱与职场不同,当自己被对方选择时,人们会因为明白自己是无法替代的人而感到开心。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被选择来确定自身价值,就会变得迁就对方,有时这会成为一件危险的事。
被别人肯定与承认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如果将得到承认视作必需品,那么当你在现实中没有获得承认时,就会立刻变得无法认可自己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得到承认”,相当于小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夸赞。就算没有得到夸赞,在做出某件事情时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对方说一句“谢谢”的愿望同样是希望得到承认的体现。虽然自己做的事情被别人注意到,或者是被别人认可会令人感到高兴,但是并非所有事情都能被别人注意到。比如剪了头发,甚至染发和烫发,有时候都不会有任何人发现。
遇到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生气,只要将事情说出来就好。然而这样做有可能会在事后引发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得到承认”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人们希望在遇到困难时,有人能看到自己的痛苦。具体来说,就是希望有人能说一句“挺不容易的吧”或者“很难受吧”。以亲子关系为例,考试成绩不好,或是和朋友吵架后,孩子会感到痛苦,如果父母说一句“挺不容易的”或者“很难受吧”,孩子或许会形成一种观念,即如果没有人关心自己,就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大人身上。
在恋爱过程中,如果得到肯定和承认,人们就会十分快乐。当然,这种情况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人有可能要面对自己不再被爱的现实。
为爱人而活
精神科医生神谷美惠子在《论生存意义》中写道:“为爱而生的人无论对方是否表示感谢,都会在对方的人生需要自己时,感受到强烈的生存意义。”
我对她的观点表示赞同。
这样的人只有在能帮到他人,并产生贡献感的时候,才会认为自己是“无法替代的人”。如果是其他工具,不喜欢或者出新品的时候可以再买,而“我”这个工具绝对无法被其他人替换。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毛病,对方在未来都必须和自己交往下去。
矢野显子[3]有一首歌叫作幸福(Happiness),写的是自己与他人交换人生的故事。要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歌,是因为交换人生看起来很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看起来”幸福是没有意义的,要实际过得幸福才行。
那么,要想获得实际的幸福该怎么做呢?其实找到幸福的钥匙比大家想象得容易,只要喜欢上自己就好了。
不过很多人没办法喜欢上自己,因为不想和他人产生联系。详细地说,这样的人认为如果连自己都没办法喜欢上自己,别人更不会喜欢自己,所以不想和他人产生联系。这确实不简单,因为与他人产生联系时,可能会发生争执,对方会口出恶言,自己会受伤。如果要遭这份罪,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和他人产生联系。在这份决心的作用下,人就会拒绝喜欢上自己。
就算有人会这样想,也无法改变任何人都想变得幸福的事实,然而只有喜欢上自己才能获得幸福。因为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人是无法变成另一个自己的。由于上文中提到的原因拒绝喜欢上自己的人,是很难为喜欢上自己而努力的。
正如前文中所说,能够喜欢上自己的时机就是感到自己并非没有用处,是能够帮助到别人的时候。在恋爱中,由于对方有时会无法理解自己的心情,所以对不想遭受挫折、不想受伤的人来说,恋爱就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
可是就连受够了恋爱的人,在反省过去的失败,明白该如何去做之后,如果能和某个人再进入恋爱关系的话,重新引用神谷美惠子的话来说,就能感受到“对方的人生需要自己”(这就是贡献感),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存意义”了。因此,能够接受自己的人就能获得幸福。
为了热爱和尊敬的人
哲学家森有正说过:“工作是做给真心喜爱与尊敬的人看的,希望对方为自己高兴。除此之外的理由都是谎言。”
用上文的话来说,对方为自己高兴,说明自己得到了承认。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承认是不可少的,那么你将不仅能够得到被爱的喜悦,还能得到爱人的喜悦。
完成任何工作时都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会感到辛苦,被爱以及爱人的喜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份辛苦。
据说一位男性曾与德国作家露·莎乐美[4]热情交往,在九个月后他写出了一本书。
尼采、里尔克[5]也从露·莎乐美身上获得灵感,创作出书籍和诗歌。露·莎乐美经常出席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的沙龙,与尼采、里尔克交往过。弗洛伊德带着爱意称她为“诗神”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司掌诗歌、音乐、艺术的女神)。
弗洛伊德真心喜欢她,一心想把她拉到自己身边。当时,露·莎乐美在德国格丁根开始独自研究精神分析学,可弗洛伊德依然不间断地给她寄去热情洋溢的信,对她的爱也越来越深。
亚里士多德对神的定义是“不动的推动者”,即“引起运动而自身不被推动”。尼采和里尔克,以及弗洛伊德都可以看作是被如神明一般的露·莎乐美所推动的。
里尔克的日记中留下了他为露·莎乐美努力学习的证据,同样是他对露·莎乐美爱情的象征,他约定要将对意大利的印象送给露·莎乐美,由此诞生了《佛罗伦萨日记》。
露·莎乐美对年轻的里尔克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有人指出里尔克的笔迹出现过显著的变化,其中自然包含内在原因。里尔克在遇到露·莎乐美之前的笔迹潦草而难以辨认,后来他开始认真地书写,甚至改了名字。露·莎乐美嘲笑里尔克的名字像个女孩,于是里尔克将法语词态的名字勒内(Rene)改成了莱纳(Rainer)。
冷静与热情之间
有一本小说名叫《冷静与热情之间》,上文中里尔克单恋的例子表现出了爱情热情的一面。虽说只有热情的恋爱是无法顺利的,其中冷静是必要的,但不得不说“冷静的爱”依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爱情原本就不是冷静的感情。
柏拉图在《费德鲁斯篇》中提到,节制(sophrosyne)与热情(eros)的结合才是哲学精神。陷入爱河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不节制的。正如我最初提到的那样,恋爱不是年轻人的特权,但就算年长者告诫年轻人不要头脑发热,年轻人也依然我行我素。
如果谈了很多次恋爱都无法顺利发展,那么一定有其原因。在下一章中,我将为大家揭示其中的原因,并且在第三章中探讨具体的解决办法。
注释
[1]古内东子:日本著名创作型女歌手。——译者注。
[2]艾瑞克·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译者注。
[3]矢野显子:日本爵士钢琴手,著名的歌唱名伶,常常从事跨领域的创作。——译者注。
[4]露·莎乐美:俄罗斯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译者注。
[5]里尔克:奥地利诗人,代表作品有《祈祷书》《新诗集》《杜伊诺哀》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