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国之基
离开铁匠铺,韩奉又带着人采买了些菽豆、茱萸、花椒,还有一些日常所用之物。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众人这才赶着车离开了三丰县城。
出城的时候,高原看了看守城的士卒,随口道:“怎么不见上午那位?”
见没人回答他,他也没有在意。
回到鸡鹿塞时天也黑了下来,众人赶紧用了些饭食,准备休息。
从第二日开始,韩奉一边继续领着众人训练,垦荒外,还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吃食。
韩江开始时候也会说他几句,都被韩奉以“民以食为天”堵了回去。
不过慢慢的也就没人再有异议了。
因为韩奉每弄出一道菜,都会把此菜加入鸡鹿塞新建的食堂之中。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李延年答应给的耕牛也送了过来。
多了这么些耕牛,开荒的速度也是快了许多。
在铁匠铺定制的铁锅也被取了回来,让黑夫与狗娃打造的石磨也做好了。
有了石磨和铁锅,鸡鹿塞食堂的菜式就更加丰富。
用鸡鹿塞士卒的话来讲,“怕是列侯也吃不到这么好的饭食啊!”
期间李显、赵禹、李延年都到过鸡鹿塞数次。
在吃过鸡鹿塞食堂的饭菜之后皆是赞不绝口。
李延年更是表示宫中亦无如此饭食。
他还询问韩奉能否把这些吃食送至长安。
韩奉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当即就笑着答应下来。
不久之后,未央宫中也多了些新鲜的吃食。
随后长安东市就多了一座装修豪华的酒肆。
这酒肆并无名字,不过却直言非列侯两千石不得入内。
一开始许多人还想看看这酒肆的笑话,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列侯两千石们竟然真的趋之若鹜。
就连一向有酷吏之称的杜周竟也会到这酒肆中坐一坐。
……
转眼之间已然到了六月,此时鸡鹿塞种植的宿麦已经完全成熟,也是到了收割的时候。
其实几天前宿麦就已经可以收割了,只是西部都尉李显和三丰县令李延年都传话来说,要带着人来亲自查看鸡鹿塞宿麦的收割。
正是因为如此,是以韩奉才把宿麦收割的时间推迟了几天。
到了正式收获的这一天,不但西部都尉李显和李延年两人亲自到了,他们还带来了几名大农令所属的农官,以及周围的几个堡塞的军官和县令。
在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农官监督下,鸡鹿塞的第一次麦收开始了!
为了更快的完成麦收,不但屯田户全部出动,就连鸡鹿塞的士卒也拿起了镰刀。
韩奉站在田间,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他也很是兴奋。
眼前这千多亩良田,仿佛变成了战场,这些金黄的麦穗就如同敌人的头颅一边。
韩奉从来没有想到,务农竟然也可以令人血脉贲张。
经过一天的忙碌,到天黑的时候,已经收割了半数的良田。
韩奉感觉这次收获的宿麦好像要比自己估计的多一些。
他忍不住向旁边的一名农官问道:“君以为,这一亩可收获多少宿麦?”
那名农官难言心头的欢笑,满面笑容的说道。
“准确的数目,要晾晒、脱粒、扬场之后,才能称量出来。不过某刚才仔细查看过了。
粗略估计,这片田地的宿麦,每亩当不少于两石四斗。”
“两石四斗,这么点?”
那农官道:“这还少啊,这可是新田啊。”
说到这里那农官却是摇了摇头,“可惜啊,这是宿麦,若是粟米,只要有两石那就是大功一件啊!”
韩奉闻言道:“君此言差矣,这宿麦可不比粟米差……”
农官闻言却只是笑笑没有说话,显然在他心中宿麦如何都是不能与粟米相提并论的。
不过韩奉也没有再意,这本就是两千年来人们的一贯认知。
而且作为粒食,宿麦确实对人不太友好,韩奉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吃麦饭时差点被噎死的经历。
他看了看那农官道:“过得几日君就明白,某所言非虚!”
那农官正要说话,李延年与李显却是走了过来。
李显大声问道:“韩奉,怎么又有啥好吃食?”
原来刚刚韩奉与那农官的对话并没有压低声音,是以李显与李延年都听的清楚。
韩奉笑道:“都尉在鸡鹿塞多待几日,自然就知道了……”
李显点了点头,“如此那某就不客气了,你这鸡鹿塞食堂可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哈哈哈!”
众人此时也都大笑起来。
笑完之后,李延年却是向那农官询问起收获的情况。
那农官捋了捋胡须,说道:“平时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上好的良田,也不过能产宿麦三石左右。没有想到在这苦寒的塞外之地,韩佰将居然能种出这么许多粮食,真是大才啊!”
李延年闻言点了点:“没想到,韩佰将不但打仗是把好手,这种地也这么厉害,看来吾等今后还要多向韩佰将学习啊!”
周围的大小军官,一个个一边点头称是,口中不断的夸赞着韩奉。
一边又在心中偷偷盘算着,怎么从这里弄几个种地的好手回去。
韩奉闻言摆了摆手:“这些不过都是代田法和屯垦的百姓和士卒之功……”
李显这时出言道:“韩奉该是汝之功劳,就是尔的……”
“朝廷早就已经下了诏令,从今岁开始,河西一带也会进行大规模的屯田……且这屯田之功将与斩首之功同……”
众人闻言皆是对韩奉投去羡慕的眼神。
“看来这韩奉怕是很快就要高升了!”
一众军官一开始还有些嫉妒,不过想到韩奉的身份,众人也就释然了。
此时众人反而开始思考着如何与这韩奉打好关系,若是能把这代田法学了去,想来也是能分润一些功劳的。
且不管众人的想法,第二日农官们继续组织收割剩余的良田。
收割完之后,再进行晾晒、脱粒、扬场。
经过整整五天时间才终于把所有宿麦处理完,接下来就是称重入库了。
这个时候所有的农官都坐不住了,一个个亲自上手,对收获的宿麦进行称重。
折腾了一天,看着眼前核算的数字,农官们一个个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