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论语:君子以仁为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开篇的话·
《论语》、天下和我们

在我国历史上,再没有一部书能像《论语》那样重要、那样特别、那样深入人心了。

为了表示对《论语》的无比尊重,人们甚至专门为“论”这个字规定了不同的读音。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论”这个字有两种读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读作lùn,如议论、论证、相提并论、论功行赏等等,而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读作lún,这就是当它用在《论语》这个书名中的时候。

《论语》是众多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儒家,是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流派。这个学派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就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最后一个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两千多年来,儒家都是最受人瞩目的学派。而《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在诞生之初就被儒家奉为经典,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更是成为学子必读之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影响就更为深远了。

《论语》共20篇,篇幅不长,不少人能倒背如流。这并不只是因为它字数少,还因为它用语质朴,所讲的道理也都很走心,让人读着分外亲切。

北宋开国功臣、宰相赵普平生不喜读书,却经常翻阅《论语》,为的是从中找寻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后来曾总结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终极精神是指向治天下的。可以说,《论语》是把“我们”与“天下”连接起来的一部书。

天下,是我国古代描述宇宙的专有概念,字面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世间”。

通观《论语》一书,它的主旨可以直接借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对年少的你来说还是有点儿难的。要理解它,关键在于弄明白“格物”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就是指观察、研究事物。孔子所提倡的道理,无一不是从观察、研究事物中得来的。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是致知,也就是知道道理;致知的目的和结果是诚意,也就是意志坚定;诚意的目的和结果是正心,也就是心态端正。以上这些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而言之,就是“修齐治平”。

儒家的终极追求正在于“修齐治平”这四个字。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指向的是修与齐;“兼济天下”指向的是治与平。而无论穷还是达,一个中国人首先都要做好修齐治平这四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修身。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修好此身呢?儒家为我们指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修其身的基础是正其心,正其心的基础是诚其意,诚其意的基础是致其知,致其知的基础是格其物。

这是孔子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所谓“入世”理论的根基所在。这一理论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非常易于理解与接受:从格物到正心,说的是由外及内;从修身到治平,说的是由内及外。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从自然万物和人间事物中去汲取力量,不断地正心、修身,争取变成理想型的儒者——君子,然后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就是一部《论语》的精义所在。围绕这一精义,孔子具体是怎么讲、怎么做的呢?且看《少年读论语》如何娓娓道来。

这套书共三册,分别是《君子以仁为本》《国士纵横天下》《春秋战国风云录》。《君子以仁为本》侧重于讲述孔子一生的经历,及其治学思想、为政理念和君子之道。《国士纵横天下》主要从孔子几大弟子的人生经历着手,讲述他们的求学之路、人生理想及为改造乱世所付出的努力。第三册是前两册的外延,意在揭示《论语》诞生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解读孔子和其弟子们是怎样贯彻《论语》的基本精神的。三册合而观之,我们就可以大致弄明白《论语》的要义与理想了,那就是要成为君子、成为国士,融入时代,叱咤风云,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丰饶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