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无需一场大爆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大爆炸理论争议与挑战

“星系与地球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距离越近,红移越小”。这一规律是哈勃等人对系外天体观测结果得来的,是客观存在,而宇宙膨胀以及此后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则是哈勃等人根据这一观测现象推论出来的,时至今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验证,也还是一个假说。

对于这一假说,也有不少人并不认同,如与哈勃同时代的一名叫做茨威基科学家。就在1929年,也就是哈勃发现哈勃定律的同一年,茨威基就对红移现象代表着宇宙膨胀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茨威基等人认为,星系的红移并不是空间膨胀造成的,而是因为距离太远,星光传播的时候“疲劳”了,也就是损失了能量,在被我们接收到以后,我们就看到了星光红移,然后误以为这是多普勒—菲索效应造成的,才得出了宇宙在膨胀的结论。

这个茨威基,就是最早发现星系团中星系运动速度异常,第一个发现星系团中质量缺失的人,为暗物质问题的提出作出了贡献。

无法解释的现实

依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此之前,没有宇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甚至于没有“之前”。但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渐渐地发现了许多宇宙大爆炸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观测发现不少比宇宙年龄还要大的恒星,这也就相当于出现了好多孩子比母亲还年长的情况,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再如,宇宙中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巨引源、宇宙长城、超级空洞等结构,这些结构的分化,都是宇宙在短短138亿年中难以完成任务。

一、比宇宙还老的白矮星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质量大约在3倍以下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生命周期终结时,其中心会演化形成一颗白矮星。

我们知道质量越大的恒星,内部燃烧得越剧烈,死亡越快,且死亡过程越壮烈,将会形成一次“超新星”爆发。而只有小于3个太阳质量的较小恒星,才能在演化后期在不那么特别剧烈的形式中死亡,形成一颗“红巨星”。红巨星是恒星将其外层气体抛散在太空中,而核心部分则凝结形成一颗白矮星。白矮星的质量大小,正比于恒星初始质量的大小,也就是说质量稍大的恒星,会产生质量稍大的白矮星,质量稍小的恒星,会产生质量稍小的白矮星。

白矮星的表层元素组成,也和其质量相关,越重的白矮星富含越“重”的元素。0.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表层主要是氦,称为“氦白矮星”;0.5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表层主要是碳和氧,称为“碳氧白矮星”;1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表层则主要是氧氖镁。

恒星的寿命同样与其初始质量密切相关,像太阳现在已经出生46.7亿年了,它现在恰巧处于主序期的中点,也就是说太阳主序寿命是100亿年左右,加之主序后的红巨星阶段,太阳从出生演化到白矮星需要大概120亿年。大概60多亿年后,太阳就会演化成0.52个太阳质量的碳氧白矮星。

氦白矮星

近些年来,人们在宇宙中发现了许多小于0.5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甚至是一些非常小的氦白矮星,其典型质量0.2个太阳质量。那么,显然小于0.5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是比太阳质量要小的恒星形成的。太阳寿命都需要120亿年,小于太阳质量的恒星寿命动辄就得需要二、三百亿年,甚至千亿年。

问题是,按照流行的宇宙理论,宇宙年龄才138亿年,即便假设这种超小恒星诞生于宇宙最早期,那么凭它们几百亿年的寿命到现在也应该活得好好的,然而我们却恰恰观测到了它们已经死亡,成为氦白矮星了,这使得科学家们头痛不已,错误出在哪里?

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认为,这些氦白矮星诞生双星系统中,而且双星的距离非常近,正在盛年期的小恒星,外层物质被它的伴星给吸走了。也就是当一颗小恒星在恰当的位置拥有一颗恰当的伴星,当其外层物质都被伴星剥了精光,其剩下的氦核心也会因为质量过小,温度不够而停止燃烧,最终随着引力自身收缩成为一颗氦白矮星。

这看上去是一种还可以讲得通的解释,但是,这种被同伴剥光衣服的意外情况太多的话,就不正常了。

科学家观测发现,一个称为KIC8145411恒星系统中,一颗白矮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五分之一,属于质量极低的白矮星。这颗白矮星虽然拥有一颗伴星,但它的伴星轨道距离白矮星太远,根本无法将其外层质量夺走,这令科学家们头痛不已。我们是否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我们的宇宙理论出现了问题,宇宙年龄不是138亿年,而是更长呢!

二、超大质量黑洞

1970年,美国的“自由”号人造卫星发现了第一个黑洞。

近年来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中存在许多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包含数亿至数十亿倍恒星质量的物体。观测还表明,几乎在每个星系中央都潜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央同样有一颗,这颗超大质量黑洞距离我们大约2.6万光年,就是人马座A*,大约为太阳质量的430万倍。

430万倍太阳质量,远远不是黑洞质量的上限。科学家正在不断发现质量更大的超级黑洞。例如,OJ287类星体包含着两个黑洞,较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1亿倍,环绕着较大黑洞运行着,其每次运行一个周期需要12年时间。依据小黑洞的环绕轨道周期,推算较大的黑洞的质量大概是太阳的1960亿倍。由于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存在,但它们是如何变得拥有超大的质量?这个问题长久以来萦绕在全世界理论物理学家的心头。

科学家对此做出了多种猜测,其中一种猜测认为,这些怪物能变得如此之大,是因为在数十亿年间不断吞噬了周围的气体、星球和附近较小的黑洞而成长起来的。但这一观点最终被摒弃了。因为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距今130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如果宇宙是在138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话,也就是至少在大爆炸发生8亿年后,这些大质量黑洞已经形成了。在短短8亿年的时间内,依靠吸聚和吞噬周围物质,成长为如此巨大的质量,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这一观点被否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38亿年前大爆炸发生以后不久,宇宙尚未充分膨胀,物质密度还很高的时候,由大质量气体云直接坍缩而成的。

这更让人匪夷所思了,宇宙好不容易从一个“奇点”爆炸开来形成了气体云,却又无缘无故地坍缩在一起,成为另外一个“奇点”,难道宇宙也无聊到玩这种游戏?关键问题还在于,如果宇宙真的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在爆炸早期,物质相互远离的速度一定要很高,需要足够的时间,依靠万有引力将物质聚拢到一起,才能开始后期演化、成长。

除了超大质量黑洞,还有另外一种更加恐怖的超大质量天体的存在,人们称之为“巨引源”。巨引源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隐隐察觉到的,当时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发现,银河系一侧的温度比另外一边稍微高一点,这也意味着银河系在不断运动中,但是具体原因却是未知的。

巨引源是在1986年被正式发现的,它存在于地球1.5亿至2.5亿光年处,位于“长蛇座”与“半人马座”方向,隐藏在宇宙深处的某个地方,根据其表现出来的引力推算,巨引源至少拥有10000个银河系质量。

巨引源究竟为何物,是超大质量裸黑洞,还是其他巨大的质量聚集,我们目前不是很清楚。宇宙有多少个巨引源,我们也还无从知晓,但它巨大引力的存在是明显可察的。

三、宇宙大尺度结构

众所周知,宇宙结构是分层次的。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例如,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太阳率领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奥尔特云,行星的卫星等。它们总体上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

2000至30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星际物质构成更大的天体系统,也就是我们的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圆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至16万光年。我们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支脉中,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称为“河外星系”,也常简称为“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天文学家估计可观测宇宙内约有2000亿至10000亿个河外星系。

若干个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团

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

超星系团与其他星系、星系团构成丝状结构,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大单体结构。一个典型的丝状结构的长度是70至150百万光年。

上述这种丝状结构相互链接,构成一种丝网状结构,也有人称这种丝状结构为“长城”结构。长城是目前所知宇宙中被观察到的最巨大物质聚集结构,其中“史隆长城”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长城,距离地球约10亿光年,长达13.7亿光年,其次是“CFA2长城”。

宇宙大尺度结构模拟图

被“长城”等这些网状结构围绕着的,是巨大的“空洞”。空洞指的是丝状结构之间的空间,空洞与丝状结构一起组成宇宙中最大尺度的结构。空洞中只包含很少或完全不包含任何星系。一个典型的空洞直径大约为11至150百万秒差距。

2007年,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0亿光年的宇宙超级空洞。此后,一组夏威夷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另一个“超级空洞”的存在,它处于宇宙中很深远的位置,这个宇宙中的空洞区域大约有1万个银河系大小,“超级空洞”直径18亿光年,是宇宙中发现的最大单体结构,距离地球大约30亿光年。

空洞

左边是二维宇宙图·右边是三维宇宙图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然而它却真实地发生了。超大质量黑洞、巨引源、宇宙长城、超级空洞的存在,也是对宇宙年龄为138亿年,或者说是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拷问。

其实,困扰我们正确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也许根本不是超大质量黑洞、巨引源、超星系团,或者超级空洞的成因,而是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那个宇宙年龄138亿年的魔咒。

四、“韦伯”提供的新证据

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距离上看得足够远,能够达到百亿光年以上,我们就能够回溯百亿年前的宇宙样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时20多年,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建造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于2021年12月25日发射升空,目的是更深入地调查早期宇宙状态。韦伯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贵、最强大的红外波段太空望远镜,搭载了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形成于138亿年前,宇宙中的星系在宇宙形成之初,个头都非常小,形状也是不规则的,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看起来与如今的星系天差地别。它们需经过数十亿年的兼并和演化,星系的结构才能不断发育,逐渐形成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结构明显的星系。

但是,当韦伯望向宇宙最深处,试图窥探最初宇宙的星系时,似乎看到了不该有的东西。韦伯的观测结果显示,遥远宇宙中的星系似乎并不是各种不规则的形状,而且也没有大量发生碰撞的迹象,大部分星系似乎都有平滑的星系盘和明显的螺旋结构,正如我们现在通常所看到的星系那样。这也就是说,在134亿年前,宇宙中似乎就已经存在大量发育完全的星系,像银河系这样大小的星系不在少数。

如果宇宙形成于138亿年前,在其形成后4亿年的时间里,显然来不及形成如此多、如此大的星系。于是有部分科学家怀疑,所谓宇宙大爆炸这一事件,或许根本没有发生过。

理论缺陷

大爆炸宇宙理论虽然已经成为宇宙学说的主要流派,但这一理论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争议:

1、首先就是对大爆炸后最初的相关观测证据严重缺失。

2、哈勃定律并不适应于所有星系。1914年维斯托·斯里弗所观测的15个星系中,有11个星系的光显示红移,另外4个例外。1922~1929年埃德温·和米尔顿·哈马逊进行了更多的类似观测,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大部分星系的光都有红移,但仍有几个离银河系较近的星系不符合哈勃定律,如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的光谱都显示蓝移。为什么会有“特例”存在?

3、为了克服大爆炸宇宙模型(又称标准模型)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问题,如奇点问题、视界问题、初始涨落问题、空间平坦度问题、重子不对称问题等。198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兰·固斯等人提出了“暴涨理论”,认为早期宇宙的空间以指数级速度“暴胀”。按照固斯的理论,暴涨过程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36~10-32秒之间。在暴涨结束后,宇宙继续膨胀,但是膨胀速度则小了很多。

时间来到20世纪末,由于发现有些星系的红移值,大于理论预测值,又有人提出了“暗能量”理论,认为有某种未知的能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宇宙在形成之初,瞬间来了一个暴涨。暴涨理论只是用于解决宇宙物质分布在中小尺度上不均匀等问题。随后是一个平稳缓慢的膨胀期。再后来为了解决部分星系红移值偏大问题,推出来一个暗能量,用于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地心说”统治时期,在地球人看来,水木金火土这几大行星,在天穹上存在时进时退、时大时小的现象,人类发明了“本轮—均轮”模型。这个模型着眼于解决同心球模型面临的不规则运动而假设出来的。

“本轮—均轮”模型

人们通过改变本轮和均轮的相对大小、相对速度,该合成的圆周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行星的不规则运动,当行星运行到最接近地球时,即会发生逆行,且在此位置上行星看起来最明亮。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一步精确,均轮—本轮理论还是不能准确描述行星运动规律,人们如法炮制,在比较大的本轮基础上,增加另一层小的本轮,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竟然增加到了好多层。

“暴胀—平稳膨胀—加速膨胀”与“本轮—均轮”两种理论的推出很是相似,这是不是太过随心所欲,实用主义了。

4、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中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的距离成正比,而这个比值被称为哈勃常数。天文学家通常用哈勃常数来表征宇宙膨胀的速率。

对哈勃常数的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展开观测,再结合宇宙学模型和理论推算出哈勃常数。二是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红移来确定其退行速度,再通过观测造父变星或Ia型超新星来确定星系的距离,然后直接计算出哈勃常数。令人头疼的是,两种方法测得的哈勃常数并不一致,有着不可调和的差异。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似乎并非由测量误差引起,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现有的宇宙学模型和理论存在问题。

5、奇点哪里来,为什么会爆炸?大爆炸宇宙论认为,我们的宇宙以大爆炸为开端的,宇宙零时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宇宙空间是在大爆炸瞬间开辟的。此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甚至没有大爆炸“之前”。

那么,又是哪里来冒出来的一个“奇点”?没有奇点就不会有大爆炸,更不会有之后的一切。没有之前,却凭空出现一个奇点大爆炸,宇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就是奇点为什么会爆炸?

6、奇点有多大?现在知道,可观测宇宙中有数以千亿个类似银河的星系,每个星系中有着数以千亿个类似我们太阳的恒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至少有超过1022颗恒星,这一数量之巨,可以与地球上沙粒的数量相比较。更何况宇宙中还有无数行星、卫星、小天体。经过科学家估算,整个可观测宇宙大约有1080个原子。

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有一定体积。原子核是由夸克、胶子等更加细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那么,夸克、胶子这些基本粒子是否必须占有体积?所谓“基本粒子”是否可以无限分割下去,无限细小下去?如果基本粒子必须占有体积,这些数量无以伦比的物质粒子统统集中到一个奇点上,奇点就不可能“无限小”。奇点有多大?是星系尺度、星球尺度,抑或是原子尺度的?

上述一系列问题成为大爆炸宇宙理论无法回避,又挠破头皮也无法回答的“难点”和“痛点”。

挑战不断

也许是为了回避烦人的奇点问题,1948年,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邦迪、戈尔德和霍伊尔,提出的“稳恒态宇宙论”。

稳恒态宇宙论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1、宇宙在不断膨胀中,宇宙中的星系随着宇宙的膨胀不断加速远离而去。2、宇宙最边沿的天体远离速度会超过光速,我们将永远看不到它们。

3、宇宙在较大尺度上是基本稳定的,可观测宇宙中物质的数量、质量是基本恒定的。

4、物质的分布与时间无关,宇宙虚空中不断有物质产生出来,以填补膨胀所产生出来的空间。

稳恒态宇宙论需要物质和能量不守恒,这违背了质能守恒定律。

反弹宇宙学

也许同样为了解决大爆炸奇点问题,在一系列替代理论中,还有一个理论就是“反弹宇宙学”。2017年上半年,《科学美国人》杂志刊登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的文章,他们认为宇宙源自一次大反弹而非大爆炸。

反弹宇宙学示意图

反弹宇宙理论认为:

1、我们的宇宙目前处在膨胀过程之中。

2、宇宙源自于138亿年前的大反弹而非大爆炸。

3、大反弹之前的宇宙有一个收缩过程,体积越来越小,直到某一时刻,宇宙收缩到一个极小值。

4、宇宙达到极小值后发生了反弹,进入标准的热大爆炸膨胀阶段。

彭罗斯的宇宙观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哲学家罗杰·彭罗斯,于2020年10月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微波辐射中存在霍金点的明显证据》论文,阐述了他的宇宙观。彭罗斯的论文认为,我们的宇宙在一次一次地循环。确切地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在大爆炸开始之前,还存在过一个宇宙,甚至存在过很多次的宇宙。彭罗斯的理论被称为“共形循环宇宙论”,简称CCC。

大爆炸宇宙理论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会衰变为纯能量,包括宇宙中的黑洞也会通过霍金辐射衰变、蒸发殆尽。宇宙会变得除了存在能量以外空无一物,而且各处的温度相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热寂”。

但彭罗斯认为,这样的死寂并不是宇宙的结局,它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又会经历一次大爆炸,这样的大爆炸又开始诞生了一个新的宇宙。而我们现在宇宙正是来自上一个宇宙的结束后的一次爆炸。

彭罗斯在论文中重点指出,已经在微波背景辐射中找到了数个来自上一个宇宙特征证据——“霍金点”。所谓霍金点是指黑洞蒸发完以后,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留下的印记。因为“黑洞蒸发”这一理论是由霍金提出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当黑洞完全蒸发后,会在宇宙背景辐射中留下一个与周围温度不同的斑点,所以称之为霍金点。

一个较大的黑洞,蒸发所需要的时间,比我们宇宙的年龄要漫长很多,而且霍金辐射的温度也非常低,比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还要低,因此霍金辐射很难被观测证实。而彭罗斯在论文中指出,上一个宇宙中黑洞蒸发完留下的印记,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还可以被观测到,这不仅可以证明霍金理论是对的,也可以证明他的循环宇宙说也是正确的。

在彭罗斯的想法中依然有大爆炸理论的印记,认为宇宙在膨胀这一点没有变,只是对宇宙的起源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它来自已经死寂的宇宙的重新爆发。

就像图中的情形,一个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慢慢扩张到死寂,然后再经历一次大爆炸,再诞生一个新宇宙。在这个新宇宙中会留下上一个宇宙的印记,如霍金点。而后,再经历以上的循环。

彭罗斯的理论看上去很优美,但却很有可能是错误的。首先,彭罗斯的宇宙模型也违反了“质能守恒定律”。其次,如果宇宙中曾多次发生大爆炸,上一次宇宙中一点点微弱的温度差异,是不可能留给下一个宇宙痕迹的。

一次宇宙大爆炸,极高的温度会覆盖整个宇宙苍穹。就像是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火山岩浆覆盖整个大地一样。

在火山爆发之前,哪一块土地曾经有过一块冰,哪一块土地曾经被水浇灌过,这些情形还能够在火山岩浆全部覆盖后分辨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同理,在一次宇宙大爆炸后,上一个宇宙中微弱的温度差是会被巨大的热浪所淹没,是不会留下霍金点痕迹的。

然而,他在论文中所引述的“证据”,也就是所谓的霍金点的存在,却给了我们另外的一些启示。如果霍金点真实存在,就是无言地说明,我们的宇宙寿命可能远远大于138亿年。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热大爆炸宇宙论也好,还是稳恒态宇宙论也罢,抑或是反弹宇宙学,更或者是彭罗斯的宇宙观,这几种宇宙理论基于同样一个认知发展出来的,那就是宇宙天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目前宇宙在膨胀中。

而宇宙膨胀这一认知,则是源自于哈勃发现的,普遍存在的星系红移现象,即“距离越远的天体红移越大,距离较近的天体红移量较小”。

通过前一章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有三种机制可能造成“红移”现象,它们分别是: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宇宙学红移。那么,河外天体的红移,就一定代表着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其他?主观臆断,假说而已!

要想厘清系外天体红移的本源,需要从物质的起源、万有引力的形成机制以及爱因斯坦关于大质量物质导致“时空弯曲”的实质等方面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