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科技太不科学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前掠翼飞机?挺新奇的。

作为航空学院本科生前三个学年的一个总结,飞机总体设计这门课程甚至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处在差不多的位置。

而且在那些意图保研的学霸眼中,这门课的重要性甚至还要更高一点。

毕竟最后的毕业设计只需要达标就可以拿到学分,而这门课程设计的优秀名额,则直接与保研息息相关。

当然,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个硬性指标,航空学院成了燕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唯一一个不接受外校保研的学院。

虽然课程设计的答辩是以小班为单位,各自举办的,但评委教授却都是同一帮人,而且最后评分也都是整个学院拉到一起排名,选出其中的优胜者。

由于优秀名额是以小队为单位评选的,所以学霸们全部都自觉的凑成一团,意图取得更好的成绩,像张弗雷他们这般以寝室为单位的,反而是少数。

“开始汇报吧,按之前的分组顺序来讲,每个小组的汇报时间不超过20分钟,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半小时的汇报时间,共计八个小组,就算中间不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整体的汇报时长至少要四个小时。

整个学院共有六个班,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教授这个星期几乎要把一半多的时间都放在这个件事上。

不过从他们一个个拿出笔记本和打分表,正襟危坐的样子来看。

这些个个手中都掌握着成百上千万项目资金的业内大牛并没有对这件事感到厌烦。

毕竟之前单个课程的期末考试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取得好成绩,但飞机总体设计这门课可没有标准答案。

完全开卷,那么多优秀的构型就摆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可若是没有把之前学过的知识给吃透,恐怕就是抄也抄不明白。

“我们组设计的是一架垂直起降飞机。”

开头便是王炸,下面不少组忽然变得有些紧张,他们基本上都是照着现有的战机或者客机改吧改吧设计的构型,本身并没有什么出挑出处。

若是这个垂直起降飞机完成度高一点,那获取优秀名额看起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即便是已经参加过几场汇报的教授们也提起了兴趣,他们不约而同翻开了刚放到桌子上的课程设计报告,仔细研究了起来。

“咦,还不是倾转旋翼式,而是升力风扇的构型,这个飞机的气动外形看起来有点东西啊。”

一位教授仔细看了看总体设计参数,点了点头,这个组并不是瞎算一通,而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详细走了一遍。

就像之前李元生做的那样,只不过因为有升力风扇的缘故,他们把整机的模态分成了垂直起降和巡航飞行两种,并且还都分别做了流体力学计算。

以计算结果为基础对总体参数进行修正,迭代了几轮完成的设计。

“完成度很高啊。”身为飞行力学研究所的主任,陈群教授重点关注了该组对于升力风扇的处理方式上。

毕竟这个风扇的存在破坏了原本的气动构型,给整体的稳定性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

若是强行忽视掉,那之后的计算结果就全部是空中楼阁,并没有实际价值。

“你看这里,他们还讨论了巡航飞行时,反向开启升力风扇来把下表面气流分到上表面去,起到增升的作用,从而改善翼身融合构型的低速飞行性能。”

“虽然做的还有些粗糙,并没有考虑正反转对于传动结构带来的增重问题,但也算是个新思路了。”

“多打磨打磨,未尝不能发一篇学校的学报出来。”

陈教授看了看讲台上那个青春丽质的少女,难道说是她在学校里任职的叔叔找了外援,毕竟如此高难度的课程设计,普通本科生可做不出来。

只不过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只要做的足够利索,不被人抓住小辫子捅了出来,评委们自然也都是看破不说破。

“接下来我要针对该垂直起降飞机的开环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展示其在自由扰动情况的长周期变量以及短周期变量的响应情况……”

吴清羽用清脆的声音将她们组的设计娓娓道来,作为班中唯一的四个女生,她们自然也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课程设计。

为此几个人这些天几乎都没有好好睡过觉,不是在做气动计算进行参数迭代,就是在翻阅各种资料,解决垂直起降和翼身融合构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台下的学生听到这里,基本上也都默认吴清羽他们组占一个优秀名额的事实,大部分都开始回顾自己的PPT,准备等下看教授们会如何提问,再针对性的做一下对策。

不过张弗雷还在饶有兴趣的听着,虽然他们组的PPT是王小帅做的,但作为飞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者,他对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把控和调整。

现在即便是没有PPT,张弗雷也能把飞机的构型设计以及闭环仿真讲的头头是道。

‘看样子吴清羽她们只是做到小扰动分析就没再继续了,飞机的稳定性分析做了一点,但没有考虑全部工况。’

‘不过这倒也正常,升力风扇的引入让整个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即便是我,想要逐个分析这些状态点也要费上不少功夫。’

二十分钟的汇报结束,教授们开始针对吴清羽设计的飞机提起了问题。

不过因为垂直起降飞机设计新颖的缘故,他们倒是没多为难,提的都是些气动特性分析上的问题,避开了升力风扇构型垂直起降飞机的固有缺陷——结构设计问题。

第一个组的汇报圆满结束,其他组依次而上。

不过这些人的设计都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了,其中不少只是在已有构型上做了微创新。

例如串列翼式低速侦察机,大展弦比太阳能无人机等等。

虽然看上去都还不错,但只要对此稍微熟悉点的人就会明白,这些设计构型在飞机设计手册中都有详细的讲解,设计者只要基于已有的参数改一改就好了。

其中有不少甚至都是老面孔了,教授参加过这么多届学生的课程设计汇报,哪能不明白其中的道道。

故而问起问题来也是格外犀利,跟刚才和风细雨的样子完全不同。

终于轮到张弗雷他们组上场,刘华把几本看上去比其他组厚实不少的设计报告送到教授们的面前。

张弗雷则步伐稳健的走到台上,打开了PPT。

“我们组设计的是一款高空截击机,气动布局为串置三翼面设计,机翼为前掠翼,采用翼身融合技术……”

连续看了几个中庸的设计,都有些昏昏欲睡的陈教授忽然一振,打开那本厚厚的设计报告看了起来。

‘前掠翼飞机,有点意思,既然是以机动性为优先设计指标,那我要看看你静稳定度是怎么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