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从一开始,就瞄准自主知识产权
王博士的问题很是尖锐,直指张弗雷方案的可实施性,在他看来,贸然在这么重大的项目中使用太过激进的技术无疑就是场灾难。
毕竟新技术从性能指标到预期表现上看样子都要比老技术强的多,但唯独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捞不着什么好处。
但张弗雷并不是拍脑门想出的这个方案,事实上,由于成本和集成度的优势,未来像是大疆等无人机公司的飞控芯片都是用的这种ARM+DSP协处理器的架构。
但这显然不是能够说服其他人的理由,张弗雷必须寻找其他论据来支撑自己的方案。
“的确,ARM公司所推出的公版架构目前并没有直接引入DSP核心,即便是针对ARM+DSP双核架构的研究也比较少。”
“但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了这种设计在工业运用中的优越性,毕竟在寸土寸金的PCB板子上,用一颗芯片就实现两种功能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张弗雷再次强调了这种架构的好处,采用这种技术对于科研项目本身的好处十分有限,毕竟其并不能显著提升最终的展示效果。
况且集成度越高的芯片在热管理设计和电路设计上的要求也就越苛刻,最后导致整体性能变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若是从项目最后的落地来考虑,选择这条技术路线却又是必须要走的路。
成本、集成度、易用性,若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好走的那条路,最终又怎能结出正确的果实呢?
“德州仪器05年就推出过一款类似架构的SOC,型号是TMS320DM6446,只不过他们当时只是做了一个胶水双核,直接把ARM的926j-s核心和自家的c64型DSP芯片做到了一起。”
“但这也可以算作一个芯片,跟以往那种需要专门布线的双核心架构完全不同。”
“所以说这条技术路线并非没有前人可以借鉴,事实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飞控所需的运行资源,去掉完整DSP芯片中多余的运算单元,把它做成一个功能模块放进ARM的M3型处理器中。”
张弗雷说的口干舌燥,把自己要怎么实现这个设计方案的路线都讲了出来,不过依然不能完全消除王博士的顾虑。
这倒也正常,国内的半导体行业由于受到外面先进架构和制程的冲击,几乎已经丧失了自行造血迭代创新的能力。
所以对于公版架构的一点点改动都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那些外资芯片代工厂家只管收钱流片,可不会好心告诉张弗雷他们芯片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种从底层开始的颠覆性改动对于设计者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基本上流片失败一次,都有可能让整个项目濒临无法结题的悬崖边缘。
双方谁也不能说服对面,最后只能把目光看向吴院长,由他来进行拍板。
“看来大家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了,那我就做个总结吧。”
吴院长脸上带着笑容,显然对于刚才那热火朝天的技术辩论非常满意。
一个合格的课题组,绝不应该是教授的一言堂,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搞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在评价王鑫和张弗雷的方案之前,我先补充一点,事实上ARM公司的最新型Cortex-M4架构就要出来了,其正如弗雷提出的想法那般,是ARM+DSP协处理器的架构。”
说完这句话,吴院长多看了张弗雷两眼,他对于刚刚那句以工业应用为源头的论据非常有感触,毕竟这就是他立这个项目的最主要目的。
“王鑫你说的那个方案可实现性很高,甚至于你给出的那个架构设计都不用多做修改,直接拿来用就能完成最后项目的结题工作了。”
“但这显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了,既然一开始我们就能完全设想到最终成果的样子,那还用立什么项,直接申请一个专利拿出去卖就好了。”
“而且照着ARM公司的公版架构抄一个东西出来本来就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国内少数能够完成芯片设计并且还有资金支撑的课题组,你们必须要铭记一点。”
吴院长声音稍稍提高了一点,他看着屋子里十几张年轻的面孔,有些感慨。
这些人正是国家半导体行业希望的种子啊,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对他们做好导向!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瞄准独立自主,瞄准自主知识产权去做,而不只是为了发几篇文章,拿着宝贵的项目资金做一堆复制品出来。”
话说到这里,课题组的学生自然也都明白了吴院长的意思,毫无疑问,看来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架构将会采用张弗雷说的那种形式。
可这家伙不是才刚进入课题组吗,怎么就能讲得如此深入,并且还得到了吴教授的认可!
他们回想起自己刚进组时的模样,一个个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虽然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较大,但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而且在最终确定技术细节的时候吴院长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DSP的硬件单元需要进行优化,ARM处理器同样也不能原样照搬公版设计。
“公版架构为了同时满足电机控制、汽车电子设备、电源管理、音频处理这些场景的要求,在外围功能单元上存在很多冗余设计。”
“我们这一次要设计的芯片是面向飞行器控制系统的,所以要在其中做一下取舍,具体的功能点让弗雷去找陈教授那边梳理一下,其他人先按照我刚刚分的工写一下本子。”
“王鑫,这个项目由你来主抓,其他人写的本子最后你来汇总一下,弄好之后让我看一看。”
吴院长准备确定好初版架构后找曾经的老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提出一点修改意见。
以及初步询一下目前台厂的报价,以便于规划项目的成本。
这倒不是吴院长不想支持国内的集成电路制造商,因情怀甚至愿意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的他,比谁都想看到国内完整产业链的出现。
只不过目前国内代工厂做的最好的也只是停留在90nm,65nm的工艺量产甚至还没有完全攻克。
国外的先进制程如今已经到了32nm的层级,中间的差距已经超过了十年。
这次项目肯定不能完全指望国内那些代工厂,否则若是最终性能无法满足陈教授那边飞控算法的要求,那可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