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写作背景》:辩证正确地认识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在1886年1月至2月初撰写的,最初发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所创办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8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出版了单行本,恩格斯对原文作了进一步修改且专门为该书的出版发行写了序言,并将马克思于1845年春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在著作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对提纲的个别文字也进行了修改。2014年版的单行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一并收录,分为序言、正文、结束语、附录四部分。
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最初目的是对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施达克是一位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1885年当他看到费尔巴哈理论被唯心主义围攻,专门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及费尔巴哈哲学进行辩护。但是,施达克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不懂得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就必然导致他不能够对费尔巴哈作出正确且有深度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杂志编辑部向恩格斯发出邀请,请他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撰写《费尔巴哈论》,以此来批判施达克的种种观点,并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费尔巴哈。而且,在对费尔巴哈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批判中,恩格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系统化地彰显。
恩格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写作《费尔巴哈论》,既是对那些肆意否定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错误观点的强有力反驳,也是对那些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种种言论的强有力回击,更是对费尔巴哈所谓唯物主义思想的极其必要的批判,真实客观地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来源。
19世纪后期,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阶级政党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竭力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并将攻击的矛头直接对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产阶级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他们从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无情的攻击:一是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二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肆意歪曲来进一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由此,资产阶级掀起了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思潮,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方的世界观纠缠在一起,企图把工人运动引向改良主义的道路。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无端歪曲和诋毁,消除资产阶级思潮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恩格斯接受了《新时代》杂志编辑部的请求,撰写《费尔巴哈论》,通过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与缺陷,进一步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唯一科学的工人阶级世界观。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限制,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导致他们在反封建中产生了一些重要分化,在思想领域则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随后,伊曼努尔·康德、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等人创立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被“火的洪流”(费尔巴哈的德文是Feuerbach,可译作“火的洪流”——编者注)摧毁,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权威,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个重要的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没能冲破唯心主义的桎梏,所以唯心主义的根基依然稳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最终也被历史所抛弃。因此,有人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同样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能挽救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历史命运,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将被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超越。事实证明,后来工人阶级彻底排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干扰,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人运动。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在伦理观方面是抽象人性论的。费尔巴哈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学生,却走上了与黑格尔哲学截然相反的唯物主义道路,可惜的是,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同时,连同其中的辩证法也抛弃了。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既想要革命又软弱妥协的两面性,并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著名命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在恩格斯看来,前半句代表黑格尔哲学反动保守的一面,而后半句代表黑格尔哲学进步革命的一面,这样,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一定会得出以下结论: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必将代替正在衰亡中的现实的东西,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1]。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被恩格斯高度评价,但是,辩证的方法与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恰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顺应了时代需要,创立了新的、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知识链接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的集中体现和历史彰显,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弗里德里希·谢林、黑格尔等人。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认识论、本体论、法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康德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黑格尔可谓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是第一个试图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总的来说,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黑格尔哲学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
新康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发源地在德国,创始人是奥托·李普曼和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新康德主义者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既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又批判康德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这些哲学家否认“自在之物”的实在性,认为自然界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即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不存在客观规律。后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曾攻击马克思主义,把新康德主义作为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
新黑格尔主义又称绝对唯心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西欧和美国盛行。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兴起被称为“黑格尔复兴运动”,实际上,新黑格尔主义并不是真实地“复兴黑格尔”,而是重新解释或改造黑格尔哲学,片面地发挥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物质世界,唯一存在的是具有能动作用的“感性精神”。新黑格尔主义限制甚至抛弃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的辩证法改造为非理性色彩的,强调生活和行动的决定意义,认为靠神秘的本能体验和直觉才能使人变得真实。因为他们认为辩证法不是唯物和理性的,对社会历史作了主观的解释,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以此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