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记:《共产党宣言》新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宣言》的写作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自发表以来,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Edgar Snow)提到他最喜欢的三部马列著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也是第一部用中文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他的入门老师就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1]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2月在伦敦以德文正式公开出版。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的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此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为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拉开了序幕。

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思想是时代的召唤。《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条件、阶级条件、理论条件和组织条件。

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呼唤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

时代催生思想,实践产生理论。《宣言》的诞生,首先是以工业革命以及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经济条件的。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6世纪前后,西欧各国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想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寻求政治地位的提升。1688年,以推翻詹姆士二世为标志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了一场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巨大革命,史称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开始,迅速扩展到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导致原有动力无法满足大机器生产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极大地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向西欧大陆和北美传播,并逐渐扩展到了世界其他地区。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变革。第一,它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上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第二,工业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第三,生产力的变革带动了人们精神上的解放,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为科学认识历史规律提供了可能,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催生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切断了传统工场手工业者与农业农村的联系,使工人彻底沦为无产阶级。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通过工厂大机器生产攫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工业资产阶级和除了出卖劳动力毫无其他收入来源的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呼唤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工业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弊病丛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资普遍下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愈发严重,工人处于极端困苦状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各种学说都在探索如何制服资产阶级这个“怪物”,都在思考人类社会到底该走向何处。

时代呼唤为人民谋利益的理论,《宣言》的问世回应了时代呼唤。《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宣言》指出,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与“世界的解放”相一致,提出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己任的共产主义理想,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

二、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一个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宣言》的诞生,是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急剧恶化。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社会就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频繁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其他贫困的劳动者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变本加厉地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给无产阶级带来同资产阶级一样的经济利益,无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受苦受难的阶层出现的。资本原始积累初期,资本家为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欺压工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资产阶级的这种令人厌恶的贪婪造成了这样一大串疾病!妇女不能生育,孩子畸形发育,男人虚弱无力,四肢残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毁灭了,他们疲惫而且衰弱,——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要填满资产阶级的钱袋!”[3]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但由于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停留在捣毁机器、破坏厂房和要求提高经济待遇阶段。

工人进行阶级斗争的新纪元。19世纪中叶,英、法等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逐步稳定下来,但无产阶级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的境地仍未得到改善。这促使广大工人思考自己贫困的根源。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发起了大规模的起义和罢工,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运动现在已经被看做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的运动,被看做他们反对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上必然的斗争的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被看做阶级斗争的形式。”[4]

工人运动呼唤一个充满斗争精神的理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分散走向自觉和有组织性,甚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些斗争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者们不断背弃真理,以纳索·威廉·西尼尔等为代表的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节欲论”,弗雷德里克·巴师夏提出“服务”和谐论,巴蒂斯特·萨伊抛出“三位一体”公式,约翰·穆勒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否定。最终,“它(指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5],蕴涵于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经济学的具有一定革命性意义的思想已经被全面庸俗化。尽管资产阶级学者的辩论,当时已经受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无情批判,但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些学说无法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工人运动呼唤一个充满斗争精神的科学理论。《宣言》便是在奔涌的思想潮流和激烈的社会斗争中顺势而生的。它一经问世便成为一面引导无产阶级投身革命斗争的旗帜,一把照亮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下漫漫黑夜的熊熊火炬。

知识链接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殖的需要而言的过剩。一般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物价大幅上涨、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虽然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呼唤一个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思想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也经历了一个思想成长和转变的过程。经过大量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涉及政党问题是从批判普鲁士封建专制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开始的。在1842年《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他力图说明国家应该是政治和法的理念的实现。1842年4月到1843年4月,马克思在为《莱茵报》所写的文章中,很多方面还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但在国家问题上,他的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最具代表性的是1843年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马克思在文中批判了把摩塞尔农民贫困的原因归之于天灾和个别官员失职的看法,他认为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制度。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前往巴黎编辑《德法年鉴》,并在上面连续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其中已经涉及国家制度的实质了。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是一个革命家。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6]这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主要标志。

直接接触工人团体对马克思思想转变起到关键性作用。1843年10月,马克思到达巴黎后经常同当地的工人组织进行接触,逐步形成了对这些工人组织的看法,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意识觉醒。1844年7月马克思写的《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力量。

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同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思考密切相关。1842年秋,恩格斯前往英国工作两年,看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目睹了宪章运动,这样的经历对他政党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第一,恩格斯指出了政党的阶级本质,意识到英国各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在1843年的《伦敦来信》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政党始终代表着他们这个阶层和阶级的利益。第二,恩格斯已经认识到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建立一个政党的必要性。第三,恩格斯实际上已经看到了工人阶级政党不能仅仅是进行合法活动的党,还应当是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的党。

总体而言,《宣言》发表前,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对政党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首先,他们指出了政党的阶级性。其次,他们已经认识到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身解放,需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最后,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一个以健全的哲学原理为基础的党在论述自己的理论时,应当从经验和确凿的事实出发。恩格斯在评述当时各个工人组织的纲领策略时,甚至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应当是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的党。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在斗争中上升为一个更加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最初只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学说和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每走一步都经过了激烈的战斗。从诞生之日起,它除了抗击资产阶级官方思想体系的围剿之外,还同工人运动中那些与它根本对立的理论进行了斗争,最终上升为一个更加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当时,绝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把无产阶级看作是最值得可怜和同情的阶级,希望依靠统治阶级的“觉悟”帮助无产阶级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不但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而且能够解放全人类。因此,《宣言》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使无产阶级实现理想的道路豁然开朗。工人运动经过几十年的比较和筛选,也最终把自己的“阶级委托书”交给了这个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四、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呼唤一个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依靠正确的组织来保证,正确的组织需要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宣言》的诞生,是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及其组织纲领的创作需要为条件的。

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新变化,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他们通过对资产阶级政党进行深刻分析后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先期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推进建党的第一步,是于1845年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小组。第二步是1846年2月与比利时工人运动活动家菲利浦·日果合作,共同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第三步是对当时最有影响的正义者同盟进行改组,为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做组织准备。

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并对同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47年6月2日,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使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原先缺乏阶级分析的“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这一口号。大会还讨论并制定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同年12月,第二次代表大会审查了章程,删去了带有空想共产主义色彩的部分,并批准了章程。

撰写《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同盟不仅要有作为组织准则的章程,还要有行动指南的纲领。为此,恩格斯于1847年6月撰写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信条草案》)。1847年10月,同盟中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企图将他们的修正稿提交大会讨论。受同盟委员会的委托,恩格斯写成了同盟纲领的第二个稿本《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同《信条草案》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进步,为大会制定一个正确的纲领迈出了重要一步。1847年11月29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大会。会议结束后,受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着手起草同盟纲领,年底完成了撰写工作。1848年2月,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

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实践依据;《宣言》的发表则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提供了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宣言》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阐明了共产党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阐述了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独立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共产党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阐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阐述了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性。

知识链接

正义者同盟

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逐步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1月,由约瑟夫·莫尔代表同盟专程到布鲁塞尔、巴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帮助同盟起草宣言,实现改组。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要求参加同盟。1847年6月2—9日在伦敦举行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

《德法年鉴》

《德法年鉴》是由马克思和阿·卢格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文刊物,仅在1844年2月出版过第1—2期合刊,其中刊载了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恩格斯的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该杂志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存在原则分歧而停刊。

延伸阅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杨金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研究读本——对〈共产党宣言〉的当代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深度思考

(1)《宣言》发表前,“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在无产阶级内部产生了哪些影响?

(2)《宣言》产生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3)如何认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阶级、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注释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4月25日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3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6]《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