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陟彼高冈[4]
(1986—2001)
第一章 一把火剑[5]
1997年,新“底特律”
历史是不经意间写就的,虽然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公元1996年12月底,新年前夕。夜色渐深,北风凛冽,尚未竣工的吉利“临海工厂”[6],大片厂房隐约可见。站在“基建指挥部”平房楼顶,能看到远处那些快要被拆掉的矮房子。一排临时工棚,附近是高低不平的土石堆。这是一片水洼低地,芦苇起伏,池塘边鸡鸭到处跑,从破房子窗户往外长的杂草,为此地平添了一丝荒凉感。李书福,这位未来的中国汽车业巨子,带领伙伴们开启造车事业,第一步就是建“临海工厂”,不过本地人一点也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大事”。厂区一天天成型,李书福眉宇舒展。当晚大伙儿站在楼顶上或静默抽烟,或小声交谈。就在这时,李书福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在场的人这样说:“不管你们信不信,这里将会崛起一座汽车城,就像美国的底特律!”
一阵沉默。似乎没有人能对此作出回应,为了避免场面上的尴尬,有人“嘿嘿”一笑,开始了新一轮递烟。
除了偶尔传来的开车声,打桩机引发地面的轻微震颤,四周一片寂静。不太有人在意李书福说了些什么,哪怕留心听的,也只是在心里琢磨它的分量。时隔20多年,有人仍十分清楚地记得李书福这句话。“底特律”,美国汽车业的代名词,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这三大汽车公司所在地。在场的人中,也有人第一次听说“底特律”的,对董事长这句话就有点纳闷儿了。
很快,李书福和伙伴们当晚所站立的地方,手工敲打出来的“吉利一号”诞生了。几年后,就形成了汽车生产基地的规模,吉利第一批汽车在这里下线。这就是吉利最早的汽车制造基地,厂房毗连,物流繁忙,刚出厂的新车排列齐整。工业的光芒照耀着这块荒芜的土地。
说出这番预言十余年后的2009年,李书福飞往底特律,与福特CEO艾伦·穆拉利和其他高管商定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日程表,会见这座著名汽车城里的“大人物”。想当年,多少人曾站在福特胭脂河工厂之前,在落日的光芒中,看到厂区“宏伟庄严,不由令人心生敬畏”。对于2009年的李书福来说,这个“底特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遥远的世界汽车工业高地,而是一个近在咫尺的事物。[7]
在底特律,有人向李书福介绍过里维拉一幅描绘底特律汽车城的壁画,“那些融化的金属在流动,发动机的装配复杂精密,装配线的机械操作完美无瑕,所有颜色各异的零汽车部件都从流水线上下来,由工人组装配对,从原材料变成成品”[8],画面笼罩着蓝色基调,火红色、灰色与草绿色点染其间,工人们脸上带有惠特曼式的粗犷与力量感。整个画面没有任何“纤细的事物”,人物的脸庞与四肢也是巨人式的,透露出某种“未来主义”美感。
面对这幅声名远播的壁画,李书福当时想的与别人颇不相同:“要是这位画家还活着,来到吉利工厂又该如何拿起他的画笔呢?”
2007年,香港TVB公司来到吉利临海基地拍片子。一部名为《岁月风云》的电视连续剧,以李书福和他的伙伴们造车为背景。拍摄期间,编导们还在打听李书福在这里开始造车时的一言一行,但没有人告诉他们那晚李书福站在屋顶上对伙伴们说了些什么。不过编剧、导演另有办法,他们在剧情中加入一些“豪门恩怨”和“海外重逢”之类情节,以赢得更多的收视率。
就预言与投身事业而言,杜兰特(通用汽车创始人)和亨利·福特也正好属于这一类人。正如斯隆所言,他们两个人“在汽车年产量只不过是现在几天的产量的时候,他们都敢于将一切都押在汽车工业的未来上而豪赌一场。他们都建立了庞大而持久的产品线,而且这些产品的名称都已经成为美国语言中的一部分”[9]。
“书福真是这样想的,不是空话,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他有这个志向,就是以造车的方式服务人类。最近我重新看音乐剧《狮子王》,明白了这个道理。‘狮子王’教育后代:要想守护你的领地,就要忠诚于这片土地;要统领这个疆土,必须服务好这片土地。”一位老吉利人用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书福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第一次到洛杉矶,李书福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那么多轰鸣而来、奔驰而去的汽车,被震惊了。“我就想,如果中国也能有这么多的汽车,也这样繁华,该多好!……我真的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实现当初到洛杉矶时的想法。梦想实现多有意思啊,这不是赚钱的问题。”后来李书福对媒体记者这样说。不久,在接受央视《财经人物周刊》采访时他说,那一刻还有个想法,就是“怎么样把这个车建造起来,以后就卖到美国去”。
当年,很多人为汽车疯狂。能“搞到”一辆汽车,是当时不少中国人的“梦想”,有的人也不管来路是否正,这给正在“闯荡天下”的李书福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虽然李书福走上造车这条路有点偶然,但时代的“狂风”将这“热爱”的火种催成火苗。他具备梦想家的气质,却从不空谈。不止一个人这样说过,“李书福是带着服务社会,造福他人的意愿造车的,所以他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