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筷子上有一个故乡
【谁第一个拿起了筷子?没有答案,也无从考证。尽管“筷子”的发音在各地方言中有所不同,但筷子的形状从未有什么大的改变。“不见天皇塔,眼泪滴答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筷子和天皇塔一样具有象征意义——筷子上有一个故乡。】
一双筷子,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年。
它极简单,只是两根短短的竹木细棍,却变幻无穷,功用莫大;它极朴素,每天都在寻常人家的生活中出现,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传递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极日常,与每一个普通人相依相伴,看似无足轻重,却把一种精神,深深融进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大河奔涌,大道至简,源远流长,润物无声。
筷子,在古时又被称为箸、筯、梜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器具。筷子也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一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熟练使用。它的难度在于,两根筷子之间没有任何机械性联系,必须依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当掌握,辅以无名指协作,通过指头构成有机整体,方能运用自如。
那么,难度这么高的饮食器具,为什么会在中国人的手中运用自如,代代相传呢?
筷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基于什么样的缘由得以发明的呢?
发明者姓甚名谁?
关于筷子的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遍查各种资料,发现围绕筷子的发明,主要有以下三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姜子牙发明筷子。
传说姜子牙整天心不在焉地在河边钓鱼,用的又是直钩,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也都是两手空空,家里穷得要命。他老婆都无法跟他把日子过下去了,寻思着如何谋害他,另找出路。话说这一天,姜子牙又是一无所获,回到家中已饥肠辘辘。他老婆就想时机来了,烧了一锅肉,偷偷在锅中加了一些毒物,出锅后端给他吃。姜子牙也确实饿了,伸手就去抓肉。这时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也没吃,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飞来啄了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吃不得吗?为了验证,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了,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作赶鸟,追出门去,直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竿竹枝上,呢喃鸣唱道:“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竹枝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将两根竹枝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竹枝中咝咝地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道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他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慌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了,这竹枝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顿饭都用竹枝来取食。此事传出去,他老婆再也不敢下毒了,邻居们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显然是牵强附会的产物,既与史料记载不相符合,在事实逻辑上也极为生硬。据考证,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殷纣王都用上象牙筷了,那么这个筷子也就谈不上是姜子牙的发明创造。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吧,但商代之时,南方已经以竹为筷,应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个传说:妲己发明筷子。
商纣王喜怒无常,经常杀人,有时饭菜冷热不对,就要杀死厨师,很多厨师都成了刀下之鬼。这让服侍纣王吃饭的宠妃妲己非常害怕。每次设酒摆宴,妲己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一天,妲己服侍纣王吃饭的时候,有一道纣王特别喜欢吃的菜,妲己尝了一口,发现有点烫,她怕纣王入口后会发脾气,但要临时调换又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妲己急中生智,把头上两根金钗取了下来,将菜夹起,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吃到嘴里就不烫了。妲己喂饭如此细心,令他心花怒放,更加受宠了。后来妲己就让人打造了一双金箸,专门用于夹菜,这就是最早的筷子雏形。
这事被王公大臣们知道了,大家觉得使用箸特别好,于是也都吩咐家里人去学着打银箸来用。到了普通的老百姓家里,金箸用不起,银箸也用不起,就用竹子做成箸,既简单又方便轻巧,于是竹箸也就渐渐流传开来。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故事听起来更贴近生活,但与史实也不太相符。考古学家在殷商墓中,发掘出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由此看来,筷子既非纣王的发明,也非妲己的创造,应该是比这个时期更早的产物。
第三个传说:大禹发明筷子。
在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大禹为了治水,在外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在野外架起陶锅煮肉吃。陶锅里的肉煮熟了,十分烫手,无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干坐着等肉变凉,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为了节约时间,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也就纷纷仿效,渐渐大家都开始用筷子吃饭了。
这个传说比较符合逻辑,用筷子确实解决了用手抓取食物烫手的难题。《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用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虽然传说都只是民间的想象,但古人用筷子的历史,的确是够悠久的了。
《筷子三千年》一书记载了筷子起源的这三种传说。作者认为,这些传说应该都是历代人民想象、加工、虚构而成,当然不足以采信,只供人们茶余饭后聊增谈资而已。
我们今天听到这样的传说,当然也只是付诸一笑。不过,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筷子的发明,应该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看看学界的观点。
黑龙江大学的卢茁,在《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一文中认为,筷子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相对学术性的说法:
一、刘云、朱碇欧在所著的《筷子》一书中提出:“粒食、热食、饭碗,是造成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基本原因。”《筷箸史》作者蓝翔亦认同此说。但是,这一说法明显存在问题。在拥有粒食、热食、饭碗的情况下,使用餐勺进食是最为方便的。并且《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筷子),一定得用匕(餐勺),才是合乎礼法的行为。
二、使用筷子起源于对鸟爪和鸟喙的模仿。陈勤建认为,在长期的自然观察中,人们发现了鸟爪的灵巧和妙用,从而模仿鸟爪抓树枝而以两根树枝夹取食物。陶思炎则认为中国人使用筷子起源于对鸟嘴的模仿。大鸟在给小鸟喂食时,常常用鸟喙夹着食物投喂,这给人们发明筷子带来很大启示。这一说法的问题在于为何只有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模仿鸟类的动作发明出了筷子,而其他地区的人们为什么都做不到呢?
三、筷子的发明是古人用棍棒挑、拨、叉、夹取食物时,受到了启发和影响。《中国箸文化史》的作者认为,古人在烧烤和拨取煨埋在火灰中的食物时,用树枝、竹棍作为挑叉食物的用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两根小棍最为灵活,因此最终发明了筷子。这一观点的问题是:此种烹饪方式,世界古代各地的先民们都曾使用过,为何只有古代中国人最终发明出了筷子,而其他地区的先民们为何发明不出来?
四、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导致了筷子发明。王仁湘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烹调术的特点是把食物切成小块,用碗盛着,要将这小块食物从碗中送进嘴里,于是筷子便应运而生了。这一说法的问题是,在食用小块食物时,使用叉子和勺子也完全可以,为何一定要使用筷子呢?
卢茁认为,筷子之所以起源于中国,还跟在中国生长的竹子有关。筷子的早期形态是“竹夹”。它们用竹片弯成,有一端相连。古代中国人在使用“竹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中间不再相连的“箸”,即筷子,而“竹夹”和筷子在很长时间里是共同存在的。后来,“竹夹”退出了餐桌,筷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食具。
现在能考查到的“箸”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诅楚文》刻石上,亦见于战国竹简。从字形上分析,“箸”字为两只手各拿一棍,在一鼎状煮食器中翻动或夹取食物之形。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上》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梜”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广雅·释器》说“梜谓之箸”。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梜”就是筷子,是一种竹木制的较为粗大的筷子。
《礼记·曲礼上》所记的“梜”,并非筷子,而是筷子的前生,它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也就是“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一同出土的食具箱中。
作者认为,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由于热食不能用手直接触碰,需要餐具帮助进餐,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
谁第一个拿起了筷子?没有答案,也无从考证。尽管“筷子”的发音在各地方言中有所不同,但筷子的形状从未有什么大的改变。“不见天皇塔,眼泪滴答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筷子和天皇塔一样具有象征意义——筷子上有一个故乡。
筷子上有一个故乡。
如今,东西方文化交流迅捷便利,出国留学也愈加常见。在许多人准备的出国必备物品清单中,“筷子”也是常见的一种。既可自用,也可以多带几双作为礼物送给国外的同学和朋友。杭州天竺筷业总经理王旭琼的儿子要出国留学,在行囊中,王旭琼也给儿子备上了几双自家的天竺筷。她说,这也时刻提醒孩子,自己的家在中国,根在中国。
想想看,虽身在异国他乡,一日三餐之时拿起手中的筷子,一定也会想起故乡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