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枞之乡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双语译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读汉译《尖枞之乡》

常文昌

萨拉·奥恩·朱厄特是公认的美国著名作家,她的代表作品《尖枞之乡》影响很大,可是至今尚无中文译本。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路东平先生率先将其译为汉语,并将译稿寄给我,要我提出批评意见。

我和东平相识三十多年,深知其为人为学。他谦虚好学,又十分严谨,从事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研究多年,英语功底深厚。读完汉译《尖枞之乡》,觉得译文语言朴实、顺畅,展现了一个奇异陌生的艺术世界。东平果然不负众望,令人欣喜。我们从中欣赏到美国邓尼特兰丁大自然的美丽,郁郁苍苍的尖枞林,水天一色的海景,恬静的村镇生活。小说人物个性化,托德太太的豁达与自立、布莱克特太太的恬然与乐观、威廉的腼腆与纯真、乔安娜的倔强与执着、利特尔佩奇船长的迷恋往事、年迈渔夫蒂利的怀念亡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氛围,将自然美与人情人性美融为一体,使作品产生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从汉译文本足以体会到这部小说的经典之处,感受到作品多彩多姿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洋小说的描写通常都细腻绵长,精雕细刻。女性作家也多以细腻著称。《尖枞之乡》虽然对话较多,同一般西洋小说一样,却又以精练简约见长,以传神意会取胜,能三笔两画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灵魂。你不能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点倒暗合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如:

很快,小船船底就擦上了岸边的鹅卵石。一路上一言不发的约翰尼·鲍登猛地跳下船,颇有男子气概,使劲儿顺着下一波海浪把船拖到岸边,这样托德太太下船时鞋就不会沾到水。

写约翰尼·鲍登,没有其他笔墨,只用了这样一个顺浪拖船的动作,就体会到这个小孩的机灵,有眼色,讨人喜欢。正是中国古典文论所说的“能以寸铁杀人方是高手”的艺术技巧,一般人很难做到。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把它和中国小说相提并论,《尖枞之乡》绝对是异质的外国小说,汉译文本也很好地体现了原作的英美文化语境,作品提及英国诗人弥尔顿、伊丽莎白女王,可以看出历史较短的美国人受英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当我读到第八章《绿岛》,不由击节叫好。以绿岛行(第八、九、十、十一章)为例,精妙之处,随处可见。如写托德太太的眼神:

她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期待与欣喜,好像在追寻遥远的地平线一样。这种眼神在水手的家庭里很常见,这种眼神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继承了下来。常年在海上劳作的男人要么期待着远方的船帆,要么就是渴望看到陆地。大海浩渺,环顾左右,一无所有。水手的秉性里就有了这种特质,在他们日积月累练就的博大、勇敢和耐心的性格里也有这种特质,这种充满希冀、愉悦怡人的性格惹人喜爱。

对眼神完全是意会的,眼神与性格的解读,令人拍案叫绝。又如,母亲远远望见女儿: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看见门前有个小巧的身影在晃动,然而岸上的那颗心发送出的信号已经以更快的速度传到了海上的这颗心上。

母女除了视觉外,还在心灵上相互感应,只有意会才能深刻感受到。

作品诱人之处颇多,连绿岛主人公布莱克特太太的客厅也与众不同:

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偏僻小岛上,按布莱克特太太的要求专门留了这个客厅,其实是向“社会”致敬。逢年过节时,这个荒凉的地方也一定少有下午茶和晚宴,然而,布莱克特太太可不是那种不合群的人,她也早就过了只关心自身得失不重视社会意义的年纪。有的邻居从来不愿下功夫布置客厅,但布莱克特太太深知客厅的用途。

有时采取人物对比方法,使其各自性格更鲜明。如托德太太介绍弟弟威廉说:“我自小就爱跑出去见客人,威廉一见人就躲起来。”一个开朗,一个腼腆,两相对照,性格就更为突出。

小说议论不多,但不乏精彩之笔,如:

真正了解这样一个村镇及其环境,就好比了解一个人。一见钟情是刹那间的事情,但真挚的情谊需要一生来培育。

这样的名句,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掩卷之后还会回味。

这些例证都是从微观上对作品的感悟与欣赏,所谓“借一斑略知全豹”是也,证明小说可读性强,由此也足见东平译本的价值。

最后要说的是口语,口语是语言中最鲜活、最有灵魂的部分。保存源语的原汁原味,体现源语的独特价值,是翻译的瓶颈。《尖枞之乡》中对话俯拾皆是,东平在翻译过程中必定遇到相似的困境,有过相似的考量。翻译不易,译者往往做的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翻译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如严复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他确立的翻译原则信、达、雅,我很信服。但这三者要兼顾得尽善尽美,很难做到。对于英语,我是外行,东平译文这方面的优劣,不敢妄评,留待精通英语的方家指正。

2018年10月于上海交大南洋博仕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