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包公演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新举子索回采礼,拜金女错失姻缘

话说康定二年重阳之日,包拯与梁燮、蔡槃、祖无择诸人集句于端州城东石头岗之楼阁上,而后听牂牁渔翁、叶孔目闲话吕宅事于鹄奔亭。然不知不觉,已将黄昏,诸人方才相辞而散。于是,包拯得陆丰、广宁的陪同下返回州府。此程只不过在城些许道路,途中并无甚故事,不必赘述。

且说包拯三人回至州府,直抵内宅包拯居住处,得董氏携子女与艾虎夫妻游梅庵早已归来,此时正置备晚宴。当见陆参军、广虞候随夫君而至,又特此吩咐添一些小菜,并取来午时沽有之菊花酒,浅浅的酌上几杯,邀得二位入座食用。况陆丰、广宁皆深知包大人为官廉洁、禀性耿正;夫人董氏又智慧贤淑、温良恭俭。今桌上虽是家常小菜,却难得包大人与夫人盛情款待,已感荣幸之至。

于席间,因包颖、包蕙争相告知,今在梅庵,得艾少侠拘捕一泼皮。于是,据董氏言知,不过是一不良孺子,举动轻佻,携二小厮于梅庵大雄宝殿阶前遇得一老妪携一妙龄女儿,故而心生邪念,冒犯其女。得艾少侠愤而拘之,押回州府,已经徐通判惩治了。

不时,得艾虎、欧阳春闻包大人回,夫妻二人特地登门问候。借此,广宁问及拘捕泼皮之事,经艾虎叙述得知,白日,艾虎夫妻随夫人董氏一行人至梅庵,先步入大雄宝殿、六祖殿敬香参拜毕,后来将众缘堂、荃香室、六祖井、常光亭、六云亭、梅园等各处游览一番,便欲辞别梅庵而回。不想,复至大雄宝殿阶前,恰遇得一恶少,约莫二旬年龄,肩上挎一包裹,携二小厮,见一老妪携一女儿,年约二九,姿色可人,竟招呼二小厮截住伊去路,恣意妄为,厚颜纠缠。艾虎现场擒之,拘回州府,正逢通判徐闻与都头伯劳诸人归,艾虎禀之情由,遂经徐通判过问,那恶少自道姓杨名伍和,家住端州泷水县城,乃城中财主杨元之侄。今日携二小厮,特来端州城消遣。既而,徐通判着人将他包裹验看,却得金钗一对,金簪二根,银环一对,银钗二根,未必有啥银两。他虽斩钉截铁,强调是于家中带出来的物件,然此情形有违常理,安能服人?又因他放荡不羁,见色滋事的德行,更疑是他窃取之物。故此,徐通判命将他罚打二十,权且收监狱中,一来遣人至泷水县传杨元来证,看是否实情;二来待近日有无失窃之家报官,再作区处。

包拯诸人听罢,并无贰言。至此,又稍坐得片刻,陆丰、广宁、艾虎夫妻便一道告辞而去。待诸人去后,不久,董氏亦吩咐着熄了灯火,包拯及妻小当晚就此安歇不提。

却说转眼过得四日,那泷水县财主杨元就急急的随差役至州府,拜见过包知州、徐通判。遂得二位大人吩咐,清点过包裹金银首饰后,方才道知其事情原委来。

据此获悉,那杨伍和父母,及杨元之兄嫂多年前因地方瘟疫就相继而卒。杨元如今已步入中年,虽这些年来与妻育有数女,终隐隐遗憾膝下无儿,又可怜杨元妻于三年前不幸染疾辞世。然杨元与妻乃是青梅竹马之交,感情甚笃,故自妻逝去后,杨元并无续弦之意。何况,夫妇二人多年来将侄儿伍和视如己出,难免有些娇纵之情,再加之伍和自幼不好读书,只喜于舞枪弄棒,长成后又喜于花天酒地,难以约束。幸而杨元将家中财物管控严格,才不至于结交几多狐朋狗友,败坏门风。

这不,将及一个月前,杨元特相央秦伯为媒,为侄儿讨求一门亲事,以拴其心。并定于九月初请以媒人至女方钟家纳采,一时将采礼就放置庭院中,不想其侄趁人不备,着小厮前往卖花粉簪钗者处,将米数升,碎银三分,买铜锡簪钗依旧包好,换了金银的去。待媒人去后,不日,伍和还特意找个借口,辞过叔父,便携二小厮,挎着包裹竟闲逛至端州西郊梅庵来。却因其品行终不能安分,自惹些事端,被艾少侠拘至州府,闹出此一番缘故。

既然事是如此,也算无关要紧,经包拯、徐闻二位大人商议后,遂命杨元将其侄伍和领回,自当训诫悔改就是。此事亦似乎就此了结,不在话下。

然一晃至十月下旬,有泷水县永平村民钟景携女儿玉妹,就今岁解试举子黄国材,日前一纸诉状至泷水县衙,欲以退婚,向其父女索回采礼一事,不服泷水县知县魏良判决,进而申诉至州府。对此,包拯一面调取泷水县魏知县就此事的审判案卷过目,一面着人传黄国材前来问讯。不料,却牵涉出杨元托媒人为其侄杨伍和纳采于钟家之事情上来,此女方正是钟景之女玉妹。于是,包拯又将杨元、杨伍和叔侄,并及媒人秦伯一并传至州府,经一番了解,可算弄清了事由之来龙去脉。

原来,钟景之女玉妹,早年已许配本里黄国材为妻,遂将采礼下定,只待国材、玉妹长成后婚娶。且那时,国材之父正任职端州府书吏,只是其秉性过分憨直,以致开罪了时任州府官员,就寻得些罪过,经一番惩治,并免职回乡。后来,未及一载,郁郁而终,其家境亦渐渐困顿。至此,国材更发奋读书,只恨一时未获功名,故延迟至今仍未完娶。

谁料,今年八月中旬,泷水县城中有名财主杨元往人家取讨钱债,偶过钟景之门,见钟景之女倚栏刺绣,人物甚佳,遂有心托媒娶伊为侄媳。隔日,就相央秦伯做媒,赴钟家议亲。那秦伯至钟家,就直言县城财主杨元今使秦某为媒,欲将其侄杨伍和求为公家门婿,万望允人。说话并将杨宅家资巨万,田地广大,世代殷富,门第高华;以及其侄杨伍和少年英杰,人品出众,街坊所称皆着实的溢美一番。

忽遇此偶然之情,那钟景确实模棱两可,一来因杨宅家势富豪,通县所仰,他岂会不知?二来钟景妻乃端州城内梁老太之女,虽于夫妇之女玉妹五六岁上已病故,然梁老太仍对女儿当年择偶不慎,下嫁此无用之人颇有微词。后来,听闻女婿将其外孙女有许配贫寒之子黄国材,更是怨言不浅。况这日,恰逢舅母至家中,欲接甥女去端州陪外祖母小住一些时日。故而,钟景踌躇良久,决定请伊将事情问询于小女。那玉妹对县城杨宅财势倾城,富甲泷水亦早有所闻,仰慕不已。原常常自恃虽有些颜色,却早年就许配本里黄国材为妻,因闻黄郎今贫过自家,每每感到命运不济,哀怨自伤。今难得杨财主请以媒人为侄儿求婚于己,若能嫁此富豪之家,一向是求之不得。如今好事临门,哪里还顾得及几多道理,忙托舅母转告父亲,莫失富贵,愿许杨郎。

于是,钟景隐了早年已将女许配黄国材之情,转而又将玉妹婚事暗许杨伍和。不二日,玉妹随舅母至端州,并将此喜讯告知外祖母。梁老太更是连连言及女婿向来糊涂,这回总算做得一件体面的事。

再说杨宅讨得答复,便急急的于九月初就纳采定亲,以期早日迎娶过门。不想,却因侄儿顽劣无度,从而,错误的将铜锡簪钗纳采与钟家,使钟景见得此物,深感羞辱。又加之重阳节之日,玉妹陪伴外祖母往梅庵敬香还愿,恰逢伍和携二小厮闲荡来此,就大雄宝殿阶前不期而遇,竟遭他无礼冒犯。此一桩事件虽非当时所知,但后来知得实情,使钟景更加懊恼难当。至此,钟家有了退杨宅亲事之意。

然而,那杨伍和自那日于梅庵巧遇玉妹,就日夜思慕,眷恋不已。后得知正是叔父为他议亲之女,更苦苦的恳求叔父一定托媒人成全。杨元无奈,又几番相央秦伯至钟家商议。然钟家父女,或许尚惦记杨宅财富,别有所图,对秦伯的往来,皆殷勤接待。话语间,总有意无意的或探听杨财主妻室逝世之故,又或问及杨财主现今可有续弦;当闻知秦伯仍为其侄杨伍和特来议亲事,均遭钟景以铜锡簪钗之恨相推托。杨宅虽是门第势焰,但自知理亏,亦无话可说。

在此期间,钟家不仅闻得黄国材中举归乡,更闻有包知州款留州府之情。——因当地人不识霍氏命案之故,以为黄国材与包知州别有交情,至来年黄国材进京应试,必定考取功名,自有飞黄腾达之日。何况,如今钟家已认识到杨伍和极好声色犬马,乃一败家之子,纵有万贯家财,岂能经得起他挥霍?至此,钟家有了诀杨宅议亲之念,企图将玉妹仍嫁黄国材,并托原媒赴黄家表意,希望择日完婚,成就姻缘。

可是,当黄国材得知钟家不顾情理,有将玉妹又许县城杨财主之侄,甚为气愤,更不耻与放荡之子争亲。索性一纸诉状,告于泷水县衙,欲索回当年采礼,了断此不义姻缘。

知县魏良准状,鉴于钟家反复无常,悔婚于前,遂核准黄国材之诉求,责令钟景退黄家当年纳采之财物;再者,钟玉妹今又无意于杨伍和之婚配,亦当退还杨宅纳采之礼。今后,可改作他嫁。

但钟家父女自以为如今未有悔婚于黄国材之意,故不服魏知县判决,遂将此情申诉至端州府。以期州府撮合,而扫除不义之名。

对此,包拯有向黄国材问道:“钟家父女此前虽有不义之过,然今已怀悔恨之心,汝何以执意退婚?——若冰释前嫌,仍结为伉俪,共度百年,岂非美事?”

黄国材却回道:“禀知州大人,今不言他处。据晚生所知,泷水有陈子厚之妻刘氏,旧年子厚兄不仅家贫,且又遭冤狱,发配矩州数载。然刘氏从未改志,忠贞不渝,方见真情。今钟玉妹因恶晚生贫寒,见杨伍和乃县城有名财主之侄,得其托媒求亲,竟不顾旧年许配晚生之实,又纳采议婚于杨伍和。后因识得杨伍和生性顽劣,挥霍无度,恐富贵终不长久,却见晚生励志有为,觊觎于辉煌之日将在眼前,而复望婚娶之事。这般见财利而思迁,窥荣华而绝情理,将礼义何存,廉耻安在?”

经黄国材一番言语,说得钟家父女一时无地自容,不能对答。包拯亦认为此情泷水知县魏良判决公道,遂驳回钟家父女之申诉,不与改判。

可见,钟家父女的一欲贪念,终究闹得是钟、黄、杨三家不欢而散,足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