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让人尴尬的信
林平一想到自己的发财大计,就感到心里痒痒的,充满了期待和激动。
他迫不及待地希望关内的商队能够早些入关,以便他能够迅速启动自己的计划,将蜂窝煤推向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
然而,此刻的他内心也难免有些担忧。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之前寄出的那两封信,一封是写给自家表哥贾琏的,希望他能够在关内帮忙打通一些关系,吸引一些商人来关外;
而另外一封则是让安得海转交给皇帝的,信中他详细阐述了关外的困境,希望他能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啊。
确实,林平思绪万千,不禁感慨万分。
在他看来,如果不是李猛那个老小子无能,关外也不会陷入如今的困境。
皇帝没有提供援助也就算了,如果连一些扶持政策都不给予,这真的让他们这些在关外苦苦支撑的人无所适从。
“那两封信,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林平在心中反复琢磨。
林平知道,他的命运,他关外人民的命运,或许就在那两封信上。
-----------------
在朝堂之上,虽然太上皇的旨意来得突然,但皇帝弘武帝却已对其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在弘武帝看来,太上皇虽已退位,却仍然紧握军权,且屡屡干预朝政,做出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
“太上皇真是人老心不老,这次封林平为侯,真是一箭三雕。”弘武帝心中想道。
首先,这一举动无疑直接拉拢了林平这位边疆大吏。
林平在关外的威名和影响力日渐增强,封他为侯,无疑是向林平示好,也进一步巩固了太上皇在边疆地区的势力。
其次,太上皇此举也可以看作是对武勋势力的变相支持。
封林平为侯,无疑提升了武将在朝廷中的地位,这对于一直受压制的武勋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最后,太上皇还借此机会再次宣扬了他的贤明。
封侯之举,可以视为他对边疆人民的关爱,体现了他作为太上皇的仁爱和智慧。
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让弘武帝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尴尬。
总的来说,太上皇的这一次举动虽然突然,但其背后的意图却深远而复杂。
这无疑给弘武帝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伴君如伴虎,但是一山又岂能容二虎呢?
权力就像一种毒药,它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为了得到它而不择手段。
哪怕是父子之间,也会在权力的面前变得冷漠和无情。
历史上,为了争夺至高权力,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例子比比皆是。
自然,弘武帝与太上皇这对父子也不能免俗于这种权力的纠葛。
当太上皇的旨意降临,弘武帝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深意。
他清楚自家父皇的心思,知道他在拉拢林平。
然而,弘武帝并不愿意就这样将林平推向太上皇的阵营。
林平这个人的才干,是他颇为欣赏的。
因此,弘武帝决定采取行动来反击太上皇。
他拿出林平写给他的那封信,让大太监戴权当朝念诵。
“吾皇圣安,臣林平,深感皇恩浩荡,如天高地厚,无不覆盖。自受命为关外总督以来,日夜兢兢业业,勤勉王事,皆因陛下破格提拔,信任有加.......”
林平在信中毫不吝啬地奉承了弘武帝,让皇帝感到极度愉悦。
他开始时一阵恭维,盛赞皇帝眼光独到,能够对他委以重任,表达出对皇帝的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
接着,又是一番歌功颂德,称赞皇帝的洪福齐天,正是在皇帝的庇佑下,他们才能够一战而胜。
他用辞夸张,将皇帝的英明神武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弘武帝感到自己的形象高大无比。
在接下来的部分,林侯爷的言辞更是狂轰滥炸,不遗余力地夸赞皇帝。
他言辞中充满了奉承之意,将皇帝夸得简直无所不能,仿佛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唯一源泉。
然后,他在信中巧妙地将话题一转,开始陈述关外的艰苦条件。
他描述关外苦寒的环境,向皇帝诉求更多的政策自主权和人才支持。
他以动情的词藻,让皇帝深切感受到关外百姓的艰辛,从而引发皇帝的同情和关注。
最后,林侯爷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年轻不懂事,虽然擅长打仗,但在管理地方方面却毫无经验。
他表示需要向皇帝多取取经,学习皇帝的智慧和经验。
这样的言辞,既展示了他的谦虚和好学,又进一步拉近了与皇帝的关系。
总而言之,林平在信中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舔,对皇帝的极力奉承和夸赞,通过各种方式劲拍马屁;
要,他向皇帝提出了诸多要求,而这些要求都是朝廷有能力给予的。
总之,这一封信读下来,把戴权都整的不好意思了。
实在是无可奈何,林侯爷这封信的内容大部分都在竭尽全力地恭维皇帝。
即便是提及关外百姓的困苦,也都用词委婉,将皇帝的仁爱之心放在首位,坚信皇帝绝不会让百姓受苦。
这种言辞,着实让弘武帝舒服了。
要不是清楚林平如今是一位英勇善战、年轻有为的总督,戴权甚至会怀疑林平是不是有意图取代他的位置。
看着信中那满篇的马屁,他不禁想象,如果林平选择入宫成为太监,凭借其这般高超的恭维技巧,说不定能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比他还要得意。
这样的想法让戴权摇了摇头,笑自己的胡思乱想。
朝中群臣听完这封信的内容后,也纷纷陷入尴尬的沉默。
他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反驳或批评其中的要求。
信中的林平巧妙地将自己的诉求与对皇帝的赞美相结合,使得任何反对意见都显得像是违背了皇帝的爱民之意。
这种高妙的手段让群臣们哑口无言,只能点头称赞林平的深思熟虑和巧妙言辞。
在这个朝堂上,谁还敢反对信中林平提出的要求呢?
那不等于是公开质疑皇帝的仁爱之心,暗示皇帝不爱护自己的子民吗?这样的指责是谁都承担不起的。
而且人家也只不过是要了一些工匠和政策自主罢了,动不了这些关内世家的利益。
因此,即便有些朝臣对这封信的真实意图心存疑虑,他们也不得不选择保持沉默。
毕竟,谁都不想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被贴上不爱民的标签,更不想因此惹怒皇帝,断送自己的仕途。
在这种氛围下,朝堂上只剩下对林平信中的赞美和支持之声。
群臣们纷纷表态,称赞林平为朝廷分忧,为百姓着想,是一位真正的忠臣,皇帝爱民如子,是一位明君。
这些言辞犹如甘甜的蜜糖,滋润着他作为皇帝的尊严与骄傲。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点头同意了林平在信中所提出的要求。
“不就是一些工匠嘛,”弘武帝心中想道,“关外需要重新建设,正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他理解林平的诉求,也清楚关外的重建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将这些工匠派往关外,既可以满足林平的要求,又能够促进关外的建设。
“至于政策自主权嘛,”弘武帝继续思考,“不就是要军政大权嘛?”
他深知,作为一位总督,林平需要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关外的事务。
而赋予林平军政大权,不仅可以满足他的要求,还能够更进一步展示皇帝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本皇给了就是,”弘武帝果断决定,“这正好彰显朕对他的宠爱。”
他相信,通过满足林平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巩固朝廷的权力,并减轻朝廷的负担。
这样的决策,既符合林平的意愿,也符合朝廷的利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因此,弘武帝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满足了林平在信中的所有要求。
他期待着关外在林平的领导下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