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烟草“内源学”研究回顾
“烟草”一词在中国古籍文献尤其是诗词歌赋中出现得比较频繁,一般指“烟雾笼罩的芳草”,与现代“烟草”一词的含义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唐末诗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之一张泌的《女冠子》中的“烟草”,就代表了该词在古典文献中的一般意涵: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 [1]。
在现代汉语中,烟草一般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茄科烟草属植物,与茄子、番茄、曼陀罗、辣椒等植物是近亲。目前,经植物学家确认的烟草已有60多个品种。本书所说的烟草是指被人们栽培的两个烟草品种:红花烟草、黄花烟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烟草的叶片部分,因此也有人把烟草称为烟叶 [2]。在本书的后续部分,如不特别说明,烟草泛指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
图1 红花烟草
图2 黄花烟草
中国一直存在烟草“内源学”观点,相关学者利用存世典籍,论述烟草起源于中国本土。本章根据时间脉络,系统梳理有关中国烟草“内源学”的相关文献记载和主要结论。
一、烟草源于三国时期的云南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1400年)根据陈寿(233—297年)《三国志》和裴松之(372—451年)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这一回中,讲述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让孟获归顺蜀国,四次擒获仍将其释放。随后孟获与其弟孟优投奔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三人商议以木石垒断洞口,将蜀军引向西北方向的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山险岭恶,道路窄狭”,“多藏毒蛇恶蝎,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直至巳、午时方收,惟未、申、酉三时,可以往来”。在蜀国士兵误饮哑泉水、深陷危境之际,诸葛亮问计于当地老人:
老叟曰:“……敝处有此四泉,毒气所聚,无药可治,又烟瘴甚起,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孔明曰:“如此则蛮方不可平矣。蛮方不平,安能并吞吴、魏,再兴汉室?有负先帝托孤之重,生不如死也!”老叟曰:“丞相勿忧。老夫指引一处,可以解之。”孔明曰:“老丈有何高见,望乞指教。”老叟曰:“此去正西数里,有一山谷,入内行二十里,有一溪名曰万安溪。上有一高士,号为万安隐者;此人不出溪有数十余年矣。其草庵后有一泉,名安乐泉。人若中毒,汲其水饮之即愈。有人或生疥癞,或感瘴气,于万安溪内浴之,自然无事。更兼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丞相可速往求之。”孔明拜谢,问曰:“承丈者如此活命之德,感刻不胜。愿闻高姓。”老叟入庙曰:“吾乃本处山神,奉伏波将军之命,特来指引。……”
……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菜,以待孔明。隐者告曰:“此间蛮洞多毒蛇恶蝎,柳花飘入溪泉之间,水不可饮;但掘地为泉,汲水饮之方可。”孔明求薤叶芸香,隐者令众军尽意采取:“各人口含一叶,自然瘴气不侵。”[3]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诸葛亮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获得了破除瘴气的薤叶芸香草,进而在公元226年左右彻底平定了南方。因为薤叶芸香草辟瘴气的功能与烟草相似,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薤叶芸香就是我国的原生烟草。关于烟草源于诸葛亮南征,一些民间传说、诗词歌谣似乎也可以印证,例如,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的《烟源歌》中说:
“要说烟源三国起,征讨南蛮战火生。孔明亲自把兵督,沅澧两岸扎重兵。孟获战败无处躲,银坑洞内把身存。只因孔明计策好,又打又拉攻不停。团团转转都围住,还用百草辣子熏。其中有种黄金叶,胜过其他几十分。眼看熏得命难保,孟获无奈现原形。其实金叶叫烟草,一直流传到如今。”[4]
此外,在晾晒烟产区山东兖州、河南邓州等地,民间传说他们现在栽种的烟草,就是三国诸葛亮用以避瘴气的薤叶芸香草。在经过栽培驯化之后,薤叶芸香草从野生烟演变为现在的晾晒烟。
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士兵使用薤叶芸香草避瘴气的方法是“口含一叶,自然瘴气不侵”,并不是采用点燃吸食烟气的方法来驱除瘴毒。有的学者在引证文献论述烟草源于三国时,对此片段的描述没有忠于原文,而是根据个人理解推定:“士兵燃烧吸取其烟,驱除瘴毒侵袭。”[4]
二、烟草源于唐朝时期的甘肃
1992年6月23日,《甘肃工人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唐台烟”来历》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则有关烟草、皇帝和仙女的美丽传说:
“当时,甘肃罗川一带是唐王朝的皇家避暑胜地,公元756—762年的一天,唐肃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驾着祥云追逐一群仙女,到了一座高山之后仙女们忽然化作七彩岚气消失不见。在梦里,皇帝急出了一头热汗,但怎么也找不到仙女。幸运的是他记下了这座高山的地貌特征,次日就派人四处查找,最终确定为罗川,并下令在此建造行宫。有一天,唐肃宗在前往罗川泰山庙为妃子娘娘求子时,半路上闻到迎面扑来一股清香之气,沁入心脾。他觉得十分好闻,便吩咐宫人寻找香气来自何方,原来是路边一位老汉旱烟袋里飘出的烟气。肃宗命人取过旱烟袋尝试吸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封罗川旱烟为贡品。肃宗吸完一袋烟后,顺手将烟灰弹在路边的田埂上,人们便把这块地叫作‘唐台’,还把此地出产的烟叶叫‘唐台烟’。到后来,整个罗川旱烟都叫唐台烟。”
从这则关于烟草来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唯心主义解释,即烟草的发现来自神灵的指引和恩赐,烟草吸食得到了帝王的高度肯定,进而赋予了烟草神秘、神圣、神奇、高贵之感。
在古代,当无法解释新事物的来龙去脉时,人们常常假托“神谕”,例如女娲造人、耶和华造人等。在阿拉伯地区,也有关于烟草起源的传说,人们认为烟草是来自穆罕默德的礼物:
“经过长途旅行的劳累后,先知在汩汩流淌的小溪旁坐下休息,在棕榈树下的阴凉处做完祷告时向沙地上吐了一口痰。就在那个地方,烟草长出来了,闻起来芬芳甘甜,就像先知的气息,又像先知的圣言一样令人欢欣,让人感到安慰。”[5]
而在美洲的萨斯奎哈纳印第安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烟草起源的传说:
“一开始,我们只有动物的生肉吃,如果狩猎失败了,就得挨饿。一次,我们的两个猎人杀了一只鹿,烤制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年轻的仙女从云端下来,坐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说:这可能是一个神灵,她闻到了我们的鹿肉;让我们给她一些吧。于是他们给了她鹿舌。她很高兴得到这样的青睐,就说:‘你们的好意会得到报答,十三个月后到这里来,就会找到它。’他们照办了,发现在她右手边的地里长出了玉米,左手边的地里长出了腰豆,而在她坐过的地方,他们发现了烟草。”[6]
如果沿着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在云南发现并在军事行动中使用烟草这一脉络,南方平定之后,从公元228年开始,薤叶芸香草随着蜀国对魏国的历次北伐逐渐传播到了甘肃、陕西等地区,并成为当地种植的烟叶,神话传说中的唐台烟来自何地,似乎也得到了完美的解释,进一步佐证了烟草源于三国时期云南的观点。
三、烟草源于元朝时期的云南
元朝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春,李京(生卒年不详)奉命担任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一到任,因“八百媳妇”战事措办军需[元大德五年春,元廷派中书右丞刘深、合剌带率兵二万出征八百媳妇国(在今云南孟连县南)],他在两年间走遍了乌蛮、六诏、金齿、白夷诸地,对这些地区的山川、地理、土产、民俗进行了深入考察。了解详尽信息之后,他感到前人关于云南地区的记载缺失较多,在参考他人著述的基础上,于大德七、八年间(1303—1304年),编撰了《云南志略》,共四卷。
较为可惜的是《云南志略》没有正式刊印,只有抄本。至明中叶原书已轶,现存不及一卷,包括李京序、虞伯生序、元明善序及部分志文,收录在元末明初陶宗仪所编的《说郛》中。该书是元明以来最早的云南志书,所参见的《大理图志》和元初云南政事档案等已经不存,史料价值极高。书中所载南诏、大理诸王传位年数和年号,及“诸夷风俗”各条,对考校南诏、大理纪年,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7]。《云南志略》中有如下记载:
“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滨江,日十浴,父母昆弟惭耻不拘。有疾不服药,惟以姜盐注鼻中。槟榔、蛤灰、茯蒥叶奉宾客。少马多羊。”[8]
根据记载,金齿百夷(即今天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在招待宾客时,喜欢用槟榔、蛤灰、茯蒥叶。这里的茯蒥叶极有可能就是烟草。如果为真,则元朝时云南金齿、百夷就已经有了“嚼槟榔和烟草的习俗和嗜好”。
关于云南烟草的来源,在阿昌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家母女俩相依为命,生活清贫。女儿刚长大成人,母亲就过世了,女儿在母亲坟上哭得昏死过去。三天三夜之后,她醒来时,发现母亲坟上长出了一棵绿油油的烟树,水灵灵的烟叶散发出甜甜清香。这时姑娘嗓子干渴难忍,便伸手摘下一片烟叶揉成团儿放进嘴里嚼着,味儿香甜,顿时疲劳没有了,愁闷也消失了。从此,每当看到烟树,她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妈妈坟上烟树香甜的滋味,总要扯下一叶嚼一嚼。伙伴们见她嚼得这么津津有味,也跟着学起来。于是,阿昌族妇女中嚼烟的人越来越多了,嚼烟成了她们驱除疲劳、消愁解闷的良方,最后形成了嗜好。”[4]
在波斯,民间传说中也有一则近似的烟草起源故事: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年轻人,他在麦加拥有幸福而美满的生活。他有许多珍宝,但没有一件宝物比他美丽的妻子更加珍贵。不幸的是,后来妻子生病撒手人寰。年轻人试图消除自己的悲伤,但一切都是徒劳。为了寻求安慰、解脱痛苦,他经过先知同意后娶了麦加最美丽的四个女人为妻。然而,即使这四个最美的女人也无法让他忘记自己失去的珍宝……痛苦万分的时刻,他在沙漠中的一间小禅房里找到了一位圣洁的隐士。这位隐士像仁慈的父亲一样倾听着他的述说,‘去你妻子的坟墓,’他说,‘你会发现那里生长着一种植物,摘下它,把它装在管子里,点燃它,吸入它的香味。它将成为你的妻子,你的父母,你的姐妹,尤其是你的导师。它会使你变得聪慧,让你的心灵振作。’这种植物就是烟草!此后,那些没有丧妻的男人们也开始点燃烟草,忘却烦恼。”[9]
四、烟草源于明朝时期的云南
明代医学家兰茂(1397—1470年)为了医治母亲的疾病立志学医,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到正统元年(1436年)的20年时间里,他边采药,边学医,边著书,结合积累的治疗经验,终于完成了药物与方剂结合、独具地方特色和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附《医门擥要》)。这部巨著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0多年问世,全书10万余字,载药物544种,多数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兰茂为了著书采药,几乎踏遍了云南全境: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在《滇南本草》中有如下记载:
“野烟(图缺),一名烟草、小烟草。味辛、麻,性温,有大毒。治热毒疔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热毒恶疮;或吃牛、马、驴、骡死肉中此恶毒,惟用此药可救。盖此药性之恶烈也,虚弱之人忌服。授以此草,煎服,疮溃,调治痊愈。后人起名‘气死名医草’,以单剂为末,酒和为丸,又名青龙丸。”[10]
这是中国医学典籍中,第一次出现野烟也称烟草的明确记载。兰茂还论述了这种本草药物的药理、药性、组方。因野烟相关特性与后来明清时期医学家对美洲烟草的描述极为相似,这一记载被中国烟草“内源学”研究者认为是烟草源于明朝时期云南的重要佐证。
陈琮在《烟草谱》烟酒条中也曾引用杨慎《伐山集》关于芦酒的记载:
“南方有芦酒,即烟草也。”
经查杨慎《艺林伐山》芦酒条,所述内容则完全不同:
“芦酒:杜诗:‘黄羊饫不膻,芦酒还多醉。’芦酒,以芦为筒,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又名钩藤酒。” [11]
按照陈琮的说法,根据杨慎记载,明朝中期云南把芦酒称为烟草;但《艺林伐山》的记载与之存在差异,陈琮的论述不能作为明朝中叶云南就有烟草的佐证。
烟草“内源学”涉及的四个时间点——三国时期的云南(诸葛亮南征,225年)、唐朝时期的甘肃(唐肃宗,756—762年)、元朝时期的云南(李京,《云南志略》,编撰于1303—1304年),以及明朝时期的云南(兰茂,《滇南本草》,1436年成书),均早于美洲烟草进入旧大陆的时间——1492年。如果烟草原生我国为真,造成云南、甘肃烟草默默无闻而美洲烟草誉满天下的原因,本书认为可能有三:
一是使用方式差异影响了烟草效用的充分发挥。从《三国演义》“口含一叶”到云南金齿百夷嗜嚼茯蒥叶的描述和记载可知,口含、咀嚼是当时使用的主要方式;与现代烟草采用燃吸方式相比,烟草效用发挥不够充分,从而降低了效果。而美洲烟草首先以燃吸的方式被现代社会所认识和接纳,视觉效应、生理效应更为强烈。
二是烟草进入医学典籍的时间较晚,且没有进入“汉医学”典籍并被体系化地加以论述。直到1436年,兰茂《滇南本草》才第一次将野烟(一名烟草)收入,虽然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具有重大影响,但在具有统治地位的“汉医学”体系里,野烟仍然默默无名。同一时期的医学大家王伦(1453—1510年)、汪机(1463—1539年)、薛己(1487—1559年)等,无论是他们的医理论述还是所著本草典籍、验方和医案中均没有烟草的相关记载,汉医学家缺位也是造成本土原生烟草运用不够、传播不够、影响力较小的原因。
三是烟草没有融入汉族主流消费。在甘肃罗川唐台烟的描述中,虽然提到了当地采用燃吸的方式吸食烟草,且烟草得到了唐肃宗的喜爱,罗川旱烟被封为贡烟,但甘肃当时毕竟位居边陲,烟草吸食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一时喜爱而进入宫廷,成为消费时尚。没有进入汉族主流人群、没有融入汉族消费习惯,可能是造成烟草影响范围小,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又一因素。
浙江《松阳烟草志》提到,1939年12月20日,国民党政府《乡建通讯》半月刊曾称:
“中国之有烟叶栽种,早在汉朝以前。到了汉时,已设吏专管征税。”[4]
由于没有搜集到相关的引证文献,本书在此不对其提出的时间点进行追溯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