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回响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各位尊敬的来宾,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大家早上好!首先,我要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祝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也特别欢迎和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的到来!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们百年校庆学术活动中十分重要而且最具特色的一个。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时代的起点上,尤其要回顾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通过这种回顾,让我们的眼光往更远的历史纵深之处延伸。“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建设的这五年来,得到了世界的响应,不仅促成了广泛的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更加相通。所以,我们通常说“一带一路”既是经贸往来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融合之路。
我从视觉艺术家的角度出发,会更多地认为“一带一路”的底色就是文化,甚至就是留给我们今天的所有文化艺术遗产所构筑起来的一条宽广的道路。因此,在这里想请大家简短地欣赏一下,中国艺术历史的长河中的许多重要积累与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密切交流。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她在视觉艺术上拥有不曾间断的传统,公元前3000年就创造出了人类的艺术产物。陶瓷、青铜器、玉器……这些后来都成为“一带一路”交流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例证,证明人类早期的文化交流活动早就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把各地迥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传播。可以说中国在青铜时代形成的伟大文明与中亚、欧洲各地区、各国的联系,就是“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的有机融合。两千年前,东方的秦汉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开始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联通。而自公元3世纪开始,佛教艺术的东传促成了中国艺术的新发展,在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域间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中国的书法绘画也同样向世界传播开来。
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它们继承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传统。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今天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传统与创新、传统与现代、遗产与活化”,我们更应该具体落实到如何把“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与今天的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上来,并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艺术有丰厚的积淀,但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对文化遗产所持的态度。毫无疑问,各国专家学者在一起交流时,都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对文化遗产的再研究,包括对文化的保护和将其所含有的各种文化观念、艺术理念等转化为今天创造的动力。比如在敦煌,我们通常说敦煌的艺术就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敦煌艺术所包含的建筑、雕塑、绘画这种“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在公元5世纪便已形成。这种理念,对于今天社会文化建设和艺术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性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从事各种艺术,却往往容易孤立地看待艺术的创造,因此文化的整体性就成了特别需要加强的部分。比如在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特别需要使规划的理念、建筑的设计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意形成整体的研究。
宋代官窑瓷器
“一带一路”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也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因为今天的文化处在更加动态、更加丰富的交融式背景下,我们就需要修正以前片面的文化观念。福建泉州是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样,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也有欧洲的船队向东方扬帆而来。因此,“一带一路”是起点和终点相互相向的旅程,这种旅程拓宽了交流视野。从中国的东海出发,到葡萄牙里斯本的大西洋,这就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宽广道路。
去年应邀到里斯本做专访,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当地的古代官邸里展出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官窑瓷器。在那里我看到欧洲人对瓷器的欣赏,他们可能不仅仅是欣赏一种来自东方的美学,更重要的是从瓷器里面看到了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看到了东方园林家居以及各种跟生活有关的造型。所以,小瓷盘传递着大文化。如今,我们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更好地活化上。首先要解放思维观念,打开文化视野。在葡萄牙里斯本,有许多使用瓷器元素的传统艺术,其中瓷画尤为普遍,这些瓷画可能来自中东国家,但它最初一定是源自东方的中国。在当地的教堂或者民间的建筑里,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青花瓷[1]能够在一个空间并存,这说明他们具有欣赏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智慧,这一点令人颇受启发。
对我们而言,今天的文化遗产活化就是要进行一种创新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所要求的。一个“活”字为我们指明了让文化遗产再放光彩的根本路径。所谓的活就是首先要承认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虽然它们尘封在时间的帷幕之中,但是它们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而一个“活”字更点明我们要用今天的眼光和能力重新让文化遗产的资源变成创造的动力。今天,有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方面的艺术家,利用各种文化遗产的主题和素材进行创作,为我们带来更直观的审美享受。比如,有一位艺术家用编织的技术做了大量的当代作品,还有一位教授将现代技术和元素融入中国的传统皮影,使它能够走进今天的公共文化空间。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十分重视“一带一路”的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与此紧密相关的展览。其中有个活动的题目叫“文明的回想”,试图通过对文明的投影和对今天的文化关照来进行表达。今天很多城市的领导者都希望用文化遗产激活一个城市的生活和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这就需要把更多的遗产资源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要给艺术家提供创新创造的条件。比如在丝绸之路上,艺术家用现代的材料去营造一种新的景观,形成很有创意的作品。现代建筑材料比比皆是,如何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遥远的古代传统建筑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新意。这位艺术家就在漫漫戈壁上,把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做了活化。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这种研讨交流,了解各国的文化遗产并且学习它们的经验,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最后,真诚地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所做的贡献,特别感谢陈平女士召集了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