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的历史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1章

当我们放假的那天起农村,夏收夏种的战局早已全面铺开,农村处处呈现出,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生产场面,人们热情的劳动场景,直接感染着每一个即将成年的学生。我们是劳动者的真正接班人,我们不能例外,必须自动请缨。队长说今天下午先休息,明天起再看看什么工作适合你们做再下结论。

那天下午母亲叫我帮她收拾门前晒干的稻草,她说收好了,晚上又有新的稻草分下来,又要晒几天才干。这可是牛的主要粮食,可不能掉以轻心,到了下午四点,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先将整个门坪的干稻草,收好一小堆一小堆,由母亲绑好一把一把,我再将一把一把收到,一个既干燥又通风的地方保管好。这可是牛的生命线。母亲还称赞我做事干净利落,动作敏捷。

我很快把活干完,搬了这些稻草很多人都会引起皮肤过敏。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干完活全身痒死了,马上跑去小溪里洗净才免受皮肉之苦。老人说稻谷浑身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毛,虽然稻谷打下来了,但谷毛仍然沾在稻草上,所以谷毛沾到稻草上很难掉下来,人的皮肤碰到谷毛就会产生皮肤过敏症。这也是书本上无法找到的答案,也是老农才有的知识,所以在农村很多方面都必须向老人们学习。这些知识都是中华五千年之文化的结晶,一切都必须从零学起,才会让青少年一代强过一代,为中华崛起不断地增强后备力量。

到了晚上我跟着大哥大嫂和姐姐到打谷场上,那个时候给稻谷脱粒全都是用人工,一把一把将稻穗上的谷子打下来。那时候的农民的很多农具,还是老祖宗沿用了千百年的。客家人叫禾石板,他是用花岗岩石做成的,一般一块有宽六十公分,七至八十公分高,厚度有十二公分,一块禾石板重量不小于一百斤。它在边沿下来十来公分处凿了一个洞,大人可从此洞两只手伸进去,左右手指相互扦紧,将石板在胯下提起来,往前慢慢一步一步移动摆放好。它还有一个小石墩给石板当靠背,这样才稳当。

像我们生产队有四五套禾石板。摆放好之后所有能出工的劳动力,都自觉地为集体出力。当然要在家有小孩需要照顾的例外,像我们这些小学生也可以学着大人打禾。那时候是以一担一担禾计公分,你跟着你家大人从他认定的禾担里抓一把去脱粒。但稻草上的谷子要彻底脱干净,否则大人就会骂你。双手用力抓紧禾头上举得高过人头,狠狠地将禾穗打在石板上。一般一抓打在石板上三至四次,谷也全掉光了,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脱粒。

每当农忙季节都是白天割禾晚上打禾,不管多晚都要将白天割回来的,彻底处理干净稻谷入仓才收工,这是不用多说的规矩。还要将稻草分给各个养牛户,这个现场彻底处理干净,明天的生产才能正常运行。这是农民内心的规矩,谁也不会吭声,一切处理妥当也就自然离场休息了。

这些落后的禾石板到了一九六八、六九年就全面消失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快速的进步,都用脚踏打禾机代替了。

那天晚上我家四个挑稻草,每人跑了两回,把它哂开了才冲凉休息,时间就十一点了。

第二天早饭后,队长叫我们这些学生,各人带好工具,将生产队肥料仓的有机肥,担到红薯地选一个地方堆好。大人们一大早都在种红薯的地里挖垅去了,当我们挑肥到那里时,他们都做了有两亩地的垅。大人教我们将挑来的肥放在垅的中间,要将肥放均匀,然后大人再将边上的泥用锄头铲起来,拉至两边一样高,这样的红薯垅从头至尾,都在一条直线很好看。

队长号召大家加把劲,争取在今明两天把这四亩红薯地做好,这两天还不会有雨。我们抓住了最好的时机,也正好又碰到学生放假也帮了大忙,大人说种红薯的地要求首先要有七成干燥,它是当禾苗抽穗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生长,增加谷粒的饱满成熟,禾穗达到有七成以上转黄时,就要进行排水,到收割完水稻再进行犁地耙地,干到一定程度才好做成一垅一垅,假如下雨还未做成垅,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人们要与老天抢时间。争取未下雨之前做好红薯垅,做完了再碰到下雨那就妙哉。下雨种红薯会生长得更快更好。

经过两天全队社员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红薯地的挖垅工种。到了第三天天气终于转阴,队长号召各家按原定的数量将薯苗割好,全队男女老少都积极投入抢种薯苗。那天的劳动场面热闹非凡,真正到达男女老少齐上阵,你追我赶抢速度,老人在拣薯苗,略年轻点的手托一大沓苗从垅头放到尾。中青年妇女扦种薯苗,她们一手拿没柄的秧铲往垅中间扦,一手将薯苗往土里扦。不停地扦种一会一垅,一会又一行,扦完这垅过那垅,扦好这行转那行。

男人们挑着射桶往两垅刚扫了苗的地面淋水。我们生产队每逢遇到这种场景,都做到关心社员的生活,有两个人挑来四大桶绿豆糖水。这些凉茶类的糖水见者有份,体现出了十足的人情味。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人,都不显得特别饿,糖水送来了,也陆陆续续有几个轮着去喝一碗,又回到原地继续战斗。我们生产队人心很齐,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只有人人这样做,大家这样想,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全队社员们和男女老少的努力,经过一天半的共同奋斗,终于完成红薯的栽种。大人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是夏收夏种确实是一年最忙的季节。大人们又在准备抡扦大暑禾,老人说大暑扦下去的禾苗谷穗会更长,谷粒也会更饱满。老人说要在大暑季节前后三天,扦下去才叫大暑禾,提前或滞后都不算。这也是老农的经验,也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知识。

队长说下午全队社员和全体学生都去拔秧苗,准备明天开始抢扦大暑禾。我们第一次去拔秧苗,跟着大人一起去看看,边看边学估计也不会有难度。

到了下午全队社员和同学们,一齐开赴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屋对面山的后面,叫坪托里。到了这里我们才知道,有十几块旱地总面积大约接近三亩。这些地几乎接近山顶,是名副其实的旱地,但当每一年到了立夏小满季节雨水充沛时。都会将这些地边沿围好就能装满水,再用牛耙好这些地,到了小满季节播下谷种,所以到了今天就有了这秋季秧苗。

我们到达目的地,大人争先恐后找好个人的位置。就开始了紧张的拔秧,大人很快拔了一大把,抓住脚上踢几下,意思是敲掉秧头上的泥,再往平地上把秧苗整齐,然后用稻草扎好。就变成一个一个秧苗把子了,我也看一下就会了,大嫂还说我做得很好。

拔这种秧苗的人两脚与肩同宽,向前弯腰双手紧密配合好,抓住秧苗往自己胯下向后拔,抓几把手上的感觉就知道足有一把秧把分量时,就站起来将秧苗在脚尖踢几下,去掉秧苗头上的泥,也就完成了一株秧苗。随后我紧跟大人的脚步,也是几下就一大抓扎好一把又一把。这样的秧把又不要太大,又不要太小,适中即可。

我干手工活这方面可不落后,这些是眼见功夫,再加上有些同龄人,大人老教仍做不好。他们大声教他,那这个人不就是自己间接的老师吗?有人说谁什么事,都没有人教他都做得很好。但是在那里学的他没告诉你,有一个成语叫旁敲侧击,就深含着一层意思吧。这方面就体现了人的灵活性和聪明。人的成长过程处处都是课堂,处处都有老师在,只要你用心。

这一个下午我的产量并不低,自己也十四虚岁了,这样的年龄段手脚是最灵活的,学什么也是接受能力最快的。我联想起林场的老职工说的,他说感觉到你们这样年龄段的人会飞。我今天在写小时候的成长过程,写小时候蹦蹦跳跳上学去的情景,仿佛回到歌咏比赛的指挥现场。又似乎我们几个在拉二胡合奏着过江龙。但老职工何不赞你,十几岁年龄的小朋友会飞?我今天也会对小朋友、对年轻人说你真的会飞。你们真的会飞呀。可惜了自己老了。伤心唤不回青春,泪水洗不掉皱纹。

经过一个下午的共同努力,整过战场已扫清三分之二的秧地,此时亦已太阳落山久于。队长宣布准备收工,回家之后各家各户今晚,准备好明天的扦秧工具。明天早上早点吃饭八点正式开工,还要求明天上午小学生也要回来这里拔秧,千万记住不要浪费秧苗,老人说的一棵秧苗百粒米。大家也应该明白什么意思,最后我们各自挑着一担,满满的秧苗回家了。经过记分员过秤,我这一旦有六十五斤。记分员叔叔还表扬我相当不错,大嫂跟我说将秧苗担回家去,自己保管好。明天自己担去田里就可以。

我辈是农民的后代,虽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抱负,但是也命也。正如北宋宰相吕蒙所言,‘蜈公百足,行不及蛇。雄鸡双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这是事实的写照,虽年纪享小,但亦会引起思绪万千。也学了不少的农业知识,如早造的秧苗和晚造的秧苗,是绝对不同的培育过程。

早造的秧苗培育室,每一年惊垫前后,就应将种子担去河里浸一天水,让它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之后,担回家里烧一锅热水。水温到了四十五度左右,将浸泡后的装在竹箩里的谷种,连箩一起放在有热水的锅的架子上,直接将热水一勺一勺淋到谷种里,用手感觉到淋到箩里的流出的水,都达到四十五度左右时就再换一箩。

这样要坚持七天左右,直到种子发芽了,淋水的温度要随之稍微减低,以免烫坏了谷芽。到谷芽长到一公分时,马上就要播到备好的秧田里。春天气温低所以必须如此培育谷芽。

晚造的秧苗一般在小满前后就要播下地,耙好秧地直接将谷种播下地里,经过五十天左右的生长,就会成为我们拔的旱地秧苗。

这些都是我读高中以前的经历,高中毕业后就离开了,据现代农民说现在不再要这样插秧了,也不用扦秧了。他们说叫抛秧,一个人一天可以完成两三亩地。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这些场面反而没见过,但也想有一天去看看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一旱我们七点就吃早饭,吃完早饭各自奔赴各自的战场,一个是抢扦大暑禾的水田里,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拔秧苗的旱地里。我们一到地方便立即开始拔秧,大家都展现出所有的技能,一会扎一把一会又扎一把。你追我赶看谁快,谁也不让谁争先,多么快乐的劳动场面,多么天真的幼稚小脸。

有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叔叔,据说也是因为他家里人的关系没办法上大学。他很讲究穿着长裤子,随愿脚跟踩到裤脚全是泥,他也不卷起裤脚。据说他怕卷起了裤脚晒黑了腿。他也穿着长袖衬衫,也不卷起袖子拔秧苗,小心翼翼地拔着秧苗,给大家一个不可理喻的印象。他沉默寡言,因他年龄大很多,辈分又高一辈大家埋头苦干,他也磨洋工在拔。他又高又大昨天我没注意他拔了多少秧?我略稍了他一眼,拔的个数还不到我的一半,我心想这个叔叔可能一边拔秧苗,一边在解几何或三角或是解方程。千万别打扰他,让他静静地想,静静地思考吧。

我们这些学生你追我赶,没有一个人说累,个个都是好样的。不一会有几个人都说口太干了,在这高高的山岗上没有水,有人建议下去山窝里有泉水。下到山窝里有一百多米,来回跑一趟三百多米,我建议大家加把劲,一人多拔五个也拔完了,还不如忍一忍早点回家。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议又大干了起来,不到半个小时全拔干净。我们挑着一担满满的秧苗回家了,经过过秤我一担六十八斤,比昨天还多真高兴。

那天上午我挑着秧苗放在家里,喝了一大碗开水,刚坐下看到母亲准备去翻稻草,我马上跑去叫母亲回屋去我来翻。我到晒稻草的场上,左翻右翻一下子就做好了。我这样的年龄段占绝大多数农村人,都会主动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各类工作中去。

一是锻炼自己,二是帮助了父母和家庭。所以农民的儿女十岁以上的都没有闲着,有很多没有爷爷奶奶的五六岁就成为弟妹的保姆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的成长是有特殊性,上有哥哥姐姐那么多个,一最重要的是有爷爷带我和弟弟。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时至今天弟弟也十一岁了,所以自己一年一年长大。有了能力也应该尽最大地努力帮助家庭,这是正常的为人之道。

到了下午那个当先生的叔叔,队长叫他带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拔秧苗,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上学路下边,一个山窝里叫花里树下。

到了秧田里我特意靠近他,就在他旁边占了个位置,我很快投入在紧张的劳动当中,大约过去一个小时大多数同龄人,都拔了二十几把了,这个叔叔才十几把。他还是上午的做派,我突然问他,叔叔你读了多少年书?他想了好久才说十六年,我回了他哎哟你上学我还没有出生,我问他叔读书苦吗?他说读书又苦又累。我说叔既然读书这种滋味还读它干什么?他接着说你真是读书虽然又苦又累,但你听过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还说我还小什么都不懂?我只哦了一声。

我还是一边对话一边努力地拔秧苗,又多了十几把,我又试着问他,叔叔有一句话我不会解不知道什么意思?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什么意思?他问我读几年级?我说四年级,他说有顿过班吗?我回答他不喜欢顿班,叔叔笑了。他说谁也不喜欢顿班。“顿班”就是留级的意思,你本身有实力才说这样的话。叔叔说我和你大哥你亚理哥就是,十年寒窗的代表。但是都无缘下一句你懂了吗?和这个叔叔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他十年寒窗之苦,他内心之苦并非这十年之苦,苦在无缘成名。这种苦造成了一辈子之苦,一生一世之痛,谁之过?谁之罪?只有天知道?以本人之见应归于日月之过也。

这个下午我和叔叔不停地对活,也不停手上的活,毫不放松拔秧苗的活计。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也拔了将近七十把,这时候太阳已下山,我们人人满满的一担。回去过秤足足七十斤,挑回家里放好秧苗,又投入了紧张的挑水,一口气挑回四担水。

此时大哥大嫂姐姐都放工回家了,大哥说吃了晚饭又去拔秧,今晚每个人一斤谷的糯米饭。大概一个人有六两多米的分量,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可以一次吃完,当年这种大锅煮的饭特别香。那个时候的生产队能这样做,那是很了不起,当然这些也是集体财产,也是大家的财产。有这种意外的福利,肯定更加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但也有一家人是很贪小便宜,白天拔秧只有一个和我同年的女儿去,听说晚上有这种福利,她就叫她十二岁女孩,一个十岁的男孩也去。这行为很显然是冲糯米饭而来。这家人与众不同,这个婶婶很厉害,谁人动了他一根毫毛,她都会骂你三天三夜不停嘴,还会骂你祖宗十八代。所以这家人连小孩都避而远之,她们的孩子都是很孤独的。但她还沾沾自喜不以为耻,这种人实质上是很可悲的,但显然她的子女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