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爱情里藏着依恋与认同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你是谁就会遇到谁》是《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的姊妹篇,上一本书我们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人格模式,这一本书,我们将通过成年人的依恋模式来理解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从安全与非安全的依恋模式出发去探索自我的边界,帮助正在探索亲密关系的人拓展并了解自己的视角,破解亲密关系的密钥。

你的爱情,藏着你的依恋与认同。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找到痕迹。”同样,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藏着他们童年时的依恋。从鲍尔比的儿童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广为人知的成人依恋理论,比较有广泛影响力的是心理学家哈赞和谢弗于1987年提出的四类模式,该模式以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的积极和消极程度为基础,将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

焦虑程度,即当面对恋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悲观多一些还是平静多一些;回避程度,即面对恋人的时候,意识中要逃避的程度是多少。根据排列组合,即可得到以下四种依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高=回避型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

成人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secure)。此类依恋者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和有价值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对自己与恋人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2.痴迷型依恋(preoccupied)。此类依恋者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在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摆脱消极的自我评价,他们对他人的态度更为积极。

3.恐惧型依恋(fearful)。此类依恋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个体可能会因为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结。

4.回避型依恋(dismissing)。此类依恋者对自己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个体会通过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其中,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模式。有很多研究验证了婚恋依恋模式在人口中的分布与早期婴儿依恋模式的分布有一致性,这类研究结果也验证了依恋行为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童年的依恋模式会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依恋关系。

●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在婴儿时期,他们对外界作出的一系列反应,父母都会给予回应,内心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会伤心,但是相信父母是不会抛弃他们的,是会回来的。这类依恋模式的婴儿在长大后,在对待恋情时,他们不会疑神疑鬼,他们十分信任自己的恋人,会在一段关系中感到有安全感,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对于恋人之间做出的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等,他们不会抗拒。安全型依恋人格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经营恋人关系的,拥有此类人格的在恋爱时会营造最理想的亲密关系状态。

●对于痴迷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在婴儿时期,他们害怕父母会随时抛弃他们,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极度恐惧和害怕;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很开心,但同时又会发泄愤怒来惩罚父母的离开。痴迷型依恋的人在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容易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个想法:“他最近对我冷漠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爱上别人了?”就像有些情侣,因为另一半没有及时回信息,他们可以疯狂到一个晚上打几十个电话过去。他们以爱的名义,牢牢占据另一半的大部分时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不给对方留一点隐私空间,两人之间一点信任都没有,他们以为只有这样,另一半才不会离开他们,他们害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痴迷型依恋的女性比男性多。

●回避型依恋也被称为疏离型依恋,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满足,父母对他们自我诉求的回应也是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久而久之,婴儿就把情感需求压抑在内心,不向父母表达,对于父母的离开和返回,其反应都是冷漠的。回避型依恋的人性格独立,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和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谈恋爱,你会感觉和没谈恋爱的时候没有区别,他们在一段感情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很冷漠的。回避型人格不是不需要被爱,相反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被自己掩藏了起来,他们常常告诉自己:“不行,我不能在这段关系中陷得太深,我不需要别人爱我,我只要自己爱自己就可以了。”于是,一个名词出现了——“渣男/女”。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可以在结束一段关系后,心安理得地又迅速爱上了别人。通常,回避型依恋的男性比女性多。

●对于恐惧型依恋的人而言,他们在婴儿时期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离开时,他们会很害怕;另一方面,对于父母表达爱时的亲近,他们选择回避,拒绝亲密。他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是:我很喜欢你,但是当我发现你也喜欢我的时候,我好像就不那么喜欢你了,甚至讨厌你。和恐惧型依恋的人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上一秒他对你爱得死心塌地,下一秒他就莫名其妙地对你发火,叫你离开。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强的焦虑感,他们害怕另一半离开,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对另一半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反应,冷漠处理,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安全型依恋的人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交往,无论恋爱还是分手,都会风平浪静;回避型依恋的人和痴迷型依恋的人往往会相互吸引,但又相互折磨,他们爱并痛苦着,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恐惧型依恋的人,一般存在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他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那么结果大多会不太完美。

九类单身模式,你是哪一种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你是谁就会遇到谁》想与那些在爱河边徘徊的人,一起探讨:

是什么阻止了我们遇到真爱时向前一步的勇气?

是什么让爱总在徘徊犹豫中消失在风中?

是什么让两个相爱的人始终逃避彼此?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为爱前行的脚步?

明明是一个思维清晰明朗的人,为什么还会拥有“恋爱脑”?

单身的模式有很多种,我们选择其中常见的九种与大家共同面对,期待大家可以为爱找到出路。

1.契可尼式单身

契可尼式[1]单身属于理想化投射,他们把对爱情的所有幻想都投射给初恋,他们的初恋满足了其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幻想。他们时不时陷入对初恋的美好回忆中,以百分百的纯度来衡量日后的恋爱,走不出初恋的心理幻影,也无法开启新的生活;或许因为他们在初恋时太过年轻,不懂爱情,爱得太过用力,消耗太多,无以补给,导致情感匮乏无法开启新的恋情,把自己困在失去的初恋中,并认为那是心中永远的完美或者永远的痛。对他们而言,那种至真至美或至伤的纯粹感情的失去,使他们对再一次获得感情这件事没有足够的信心。

这类人通常追求完美的爱情,把初恋完美化,而且在失恋后再次美化初恋,他们心中爱着的已经不再是这一真实世界的人,而是经过他们多次加工活在他们心中的完美恋人。鲜花会枯萎,但活在想象中的爱永远不会凋零。他们用心中的幻影代替了现实,缺乏与现实的联结。

契可尼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契可尼式单身的人需要走出这个自我循环论证的迷宫,打破完美初恋的玻璃滤镜,从水中月镜中花走入现实世界,先看到真实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联结,再看到真实的自己,慢慢打开自己的世界。契可尼式单身的人是一只活在完美想象中的刺猬,当他们卸下刺猬身上的迷幻时,他们才会被另一只真实的刺猬吸引。

他们的人格类型可能是完美型人格,也可能是回避型人格,也可能是低冲突高认同型人格。他们的依恋模式可能是痴迷型、回避型或者恐惧型。

2.迷茫式单身

这类单身往往属于“自我投射”,他们的模式并不固定也并不相同,“母胎单身”既是状态也是结果。他们也许并没有开启对爱情的积极的自我探索,比如,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独特吸引力与魅力在哪里、自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在岁月流转中成为自己。他们也许从未遇见过爱情,也许将爱情挡在了门外,认定没有爱情就没有伤害。他们也许从未体验过爱情的甜美,就悄悄地关上了心门,他们的人格中包含恐惧、焦虑与迷惑,因此他们不愿意向前一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的依恋模式也许过于安全;他们背后隐藏着自己的安全型依恋人格;他们也许遇见的人都不对,或许总是被伤害,为避免被伤害,也就避免了爱。他们也可能是回避型人格,因为害怕受伤而拒绝向前一步。

迷茫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迷茫式单身的人如果想要走出这个自我闭合的圈层,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先破壳,向前一步,走出安全舒适区,勇敢接受爱情的风浪洗礼;第二步便是再探索,向内觉察“我最想要什么”来进行爱情清单排序。最好的生活状态不过就是:一个人,安静而丰盛;两个人,温暖而踏实。习惯于单身如同习惯于孤独,迷茫式单身的人是一只孤勇的刺猬,可以伸出头来,勇敢追寻,找到另一只刺猬相依相伴。而他们存在于四种依恋模式之中。

3.错过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怀旧式认同”。“好时光永远是旧时光,最好的恋人永远躺在失去的过去中”,最好的永远是前任,恋人永远是旧的好,现任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却是永远过不去的坎儿,他们处于一种自我比较与患得患失中。他们可能是痴迷型人格,也可能是疏离型人格,他们过度留恋过去而无法感受当下的幸福。

他们缺乏的永远不是爱的能力,而是把握爱的能力,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因为患得而患失,所以他们对握在手中的永远都不珍惜,而认为错过的永远都是最好的,他们的人格特点多为迷恋过去。

错过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不再回头,回头无岸,向前有路,只要记得向前走就好!错过式单身的人是一只一直活在旧时光中穿旧衣过新年的刺猬,他们可以把旧衣扔掉,更换新衣,遇见新人,欢喜就在当下,结伴就在灯火闪亮处。

他们往往具有高冲突人格特点,比如,自我内心的冲突、追求完美与自恋的人格特点。

4.纠结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冲突式认同”,他们一直在寻找情感关系中的最优解,以及恋爱中的正确率与准确率,内心的完美主义与寻找生活最优解的状态使自己困在其中,却总是得非所愿,患得患失。这类人既留恋富士山深处的樱雨雪光,又畏惧随时喷薄而出的炽热岩浆。

这类个体本质上缺乏安全感,外在看似独立,内心却对恋人充满期待,总期待在恋人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部分,又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刺,却总想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丢失的小刺,重组成一只完美的刺猬,在寻找的过程中,却往往会迷失。

纠结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先看缺点,再看特点,最后锁定优点,多听建议,快拿主意,从患得也患失中进行得失取舍,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纠结式单身的人是一只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的刺猬,此刻多扪心自问,那份答案自在其中。他们往往属于恐惧型或痴迷型依恋。

5.沉浸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自我陶醉式认同”,他们喜爱单身与单身生活,既不患得也不患失。从未得到就无所谓失去,内在自我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们把爱情作为生活中的锦上添花而非生活必需,这种自在随性、心不在焉的态度会放逐爱情。

沉浸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这类个体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具有独立人格。对于他们来说,爱情是锦上添花,不是生活必需品。他们看起来不缺乏自我认知,只需要在爱情面前向前一步!只要他们更加开放包容,爱情之花就会盛开。

这是一只自由绽放小刺的刺猬,期待那只可以开放包容的刺猬快快抵达!这类单身的依恋模式是安全的,只是此刻,他们完全没有投身于恋爱这件事中!

6.自恋式单身

这类单身是“自我迷恋式认同”,因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相比其他人,他们更爱自己,因此他们在爱情中拥有极强的心理优越感与优势感,在爱情中感觉自己一直在失去,而对方一直在得到。他们总是在想,闪闪发光的自己永远是那么优秀,又不缺爱,为什么始终单身?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会潜意识地贬低他人,而在爱情中,他们往往也会贬低恋人,让恋人总在比较中失序。他们往往是安全型依恋的人。

自恋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这类个体从不缺乏爱情,而是缺乏在爱情中的付出,他们需要的是从恋人眼睛里看到世界、看到自己,从恋人的镜像中映射出自己,减少自恋,这类人就会成为幸福恋人。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表现出极强的安全感,事实上,他们往往属于痴迷型依恋。

7.悬置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卡顿式认同”,对于悬置式单身者而言,向上寻找与向下兼容都很不容易,于是就卡在中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特点是:过于清醒或者过于冷静,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对于爱情他们表现得并无标准,却处处都充满着自我要求,这类个体可能表面上属于自洽型人格,但他们自我恋爱人格的探索并未有实质性的启动,只是在爱情的边缘游移,像一只一直在寻找丢失的另一半的刺猬,遇到的都不是合适的,合适的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

悬置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对于这类个体,深入地探索自我,知道自己在爱情中要什么,从盲目到清晰,从随缘到随心,就会遇到真正契合自己的爱情。他们的依恋模式往往也是看似安全,实则充满冲突。他们往往属于恐惧型与痴迷型依恋。

8.社恐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回避型认同”。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这类个体其实内心是最渴望爱情的,只是因为回避型依恋人格,让他们始终与爱隔着一层纱。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他们除了有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

因为“社恐”,所以单身。值得关注的是,有时候“社恐”也仅仅是托词,不喜欢才是真话。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恐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社交恐惧症往往与认知加工偏差有关,比如,他们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消极的解释。

社恐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突破单身就是需要有冒险一试的勇气,尽管害怕,依然向前。社恐人的心理加工模式是回避型的。他们把自己的刺紧紧地收拢在一起,从不向前。他们是一只把刺深深隐藏的刺猬,当遇到温柔而坚定的爱时,会慢慢靠近。

请“社恐人”向前一小步,幸福一大步!如何迈出这一步,本书会给出有效的方法!

9.虚拟式单身

这类单身属于“偶像投射式认同”,他们把爱情完全投射在自己内心的偶像身上并且通过追星获得幸福感。他们在自己与偶像想象的爱情中沉醉,把偶像想象得完美而且不可替代,十里春风,不及自己心中的偶像好。

虚拟式单身的脱单指南是:这类单身群体,首先要从痴迷与沉浸式的偶像崇拜与偶像完美想象中走出来,通常他们需要完成从偶像那里“获得”他们的自我价值到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的认知过程,偶像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谁。当能够进行自我价值确认时,他们心中偶像的完美光环自然会脱落,自己也会回归正常的生活。他们身上的刺是隐形的,当他们把自己的小刺真正亮出时,也许就迈出了生活的一大步!

这本书并非劝大家赶紧“脱单”,而是尝试从两性视角来理解我们当下的状态。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爱情品质,爱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爱情是借着爱,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要对关心刺猬一书的读者朋友们道一声真诚的感谢,正是你们对《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的认可,才让我更有动力开启《如何拥抱一只刺猬2:你是谁就会遇到谁》的写作;特别鸣谢插画师朱子怡、愚公子,他们为本书创作了栩栩如生的插画;感谢为本书写作提供素材的吕凯淇、谢幸福、李文文、翟雅楠、李昕、李尧华;感谢姜珊、马妍姝为本书的出版倾心倾力地付出。

本书还有惊喜,如果你喜欢,就慢慢拆解!随着书,慢慢体会!


[1]契可尼式单身来源于契可尼效应(Zeigarnik),该效应由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提出,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