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方法:自我提升与价值创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写作的底层逻辑

01
画面思维:你的肩上架着一台摄像机

这一章我们会围绕关键词“底层逻辑”来展开。无论是什么文体的写作,无论是谁来写,写作都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的。只要把这些底层逻辑吃透了,怎么写都不会太差。

第一个底层逻辑就是画面思维。

接下来我们一共会解决3个问题:什么是画面思维?画面思维为什么这么重要?怎样才能让文章有画面感呢?

1.什么是画面思维?

如果你熟读《小王子》,可能会记得里面有以下内容: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

“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

“那他们就惊叫:‘多漂亮的房子啊!’”

这几段内容有非常丰富的意味。我们成年人写文章,用的都是“十万法郎”式的写法,简单、粗暴,但这种句式没有任何画面感可言,没有美感、没有想象力。反而是“玫瑰色的砖”“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这些描述,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温暖、有生气的画面。

所谓画面思维,就是你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或每一篇文章,都是以一种画面构图的思维写出来的。当读者阅读你的文字时,它能感受到视觉、听觉、味觉等带来的立体感知,仿佛有一幅画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2.画面思维为什么这么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3个方面回答你:

(1)从文字产生的历史来看,文字的本质就是表达画面。

在远古时代,如果一个人猎杀一个猎物回来,全村人都会很高兴,因为终于有食物吃了。但是高兴归高兴,他们并不会激动,什么时候才会激动呢?当这个人告诉他们猎杀的过程是如何凶险刺激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才会欢呼沸腾。描述猎杀的过程,就是语言产生的过程。

但是有语言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在众人倾听沸腾的刺激之下,这个猎人可能会萌生一个念头:“我的英雄故事要被更多人看到,甚至子子孙孙都能看到!”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他猎杀的整个过程简略地画在山洞的石壁上。

不用我说你也猜到了,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你看,文字的出现,就是为了描述画面服务的。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文字如何迭代,文字的出现都是和描述画面紧密相关的。文字一旦失去了描述画面的能力,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2)能带给人画面感的文字,才是真正的文字艺术。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有画面感的写作者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想象世界。

他写出的文字会在虚无当中为你展开一幅画面,让你去另外一个世界小憩一会儿。

没有画面感的写作者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现实世界。没有画面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缺乏观察美和储藏美的能力。

想象一下,如果你写的文字全部是叙述和评价,比如“我今天很累,不开心”“生活就是很艰难”“优秀的职场人就是要拿高薪资”,这样的文字怎么会给别人构筑另外一个可想象的空间呢?如果连“境”都没有,怎么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3)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会让人产生信任感。

假如一个人这样说自己生病了:“我生病了,特别难受,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希望早点好起来吧。”你会感同身受吗?很可能不会,只是出于礼貌报以慰问。

如果另一个人的表达是:“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拿不起一个塑料水杯,想去沙发上躺一会儿,腿要一点点挪过去才行,好不容易躺在了沙发上,望着上面的白墙,却像坐上了旋转木马,眼晕到想吐。”你是不是仿佛看着这个人去喝水,去找沙发,去和他一起躺在了沙发上?

写作是寻找共鸣的过程,是以心换心的过程。当你用叙述和评价这类文字在读者面前建立起一堵墙的时候,读者也定不会把真心、真情给你。当文字不能让人产生信任感的时候,交流也就被阻断了。

3.怎样才能让文章有画面感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3种我日常会用的很有效的方法。

(1)写作的时候,想象你的肩上架着一台摄像机,只写摄像机能够拍下来的东西,不能拍下来的东西就不写。

比如此刻,我要写我们家吃饭的文章,我肩上的摄像机拍摄下来的是:锅里蹭蹭冒着热气,我爸在给我盛饭;小狗正在厨房的垃圾堆里找吃的,妈妈走过去,把它赶走了;弟弟和爸爸在吵架,弟弟质问爸爸为什么每次都给他盛这么多饭……这就是摄像机可以拍下来的,我就可以写下来,然后用这些画面为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吃饭的过程是特别开心而温暖的,这就是家的意义吧,我很爱我的家。”这种评价感受型的内容摄像机是拍不下来的,就尽量不要写了。

每次写作时,都把摄像机扛起来,“拍”的东西多了,写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2)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都用上。

我们普通人写吃早餐,一般会写:“豆腐脑和油条特别好吃,绝佳的搭配,吃下去,一上午都沉浸在满足中。”这就是没有画面感,没有听觉、味觉,什么感觉都没有。

作家张佳玮是这样写早餐的:“油条配豆浆是常态。油条拧出来时,白油滑一条;下了锅,转黄变脆,捞起来咬,刺啦一声。油条两头尖,最脆而韧,蘸酱油吃妙得很。”是不是听觉、视觉、味觉全都有了,你隔着文字,都好像听到了“刺啦”的声音。

只要你的文字用上了多种感觉,一定是有画面感的。

(3)把抽象词语都换成具象词语。

写作就是用具象的词语去描述抽象事物的过程。当你多用具体的名词,少用抽象的形容词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

作家阿城描述一个人爱吃时,是这样写的: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结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这个爱吃的人是不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眼前了。他没有用一个抽象的形容词,都是用动词、名词来具象地描述这个人。

还记得我们从小就背诵的那首小令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小令用的全是具体的名词,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充满意境的场景,画面感极佳。

华丽的辞藻堆不出画面感,反而会让文字显得更劣质。你看,优秀的作品,都是用简单、具体的词语营造高级感的。

创意小练笔

此刻,把“摄像机”架在你肩上,写出它拍下的画面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