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疫情后职场人更加焦虑

因为从事高管导师职业的关系,我有幸深入中国先进企业的一线,在授课过程中与各层级的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交流互动。在互动中,我感受到了职场人的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个原因是十分普遍的职场个人素质层面存在的断层,而大家也缺乏体系化地改变这种断层的方法和工具。

我经常听到企业领导抱怨手下“脑子不灵”:只会一门心思做事情,不能理解新环境、新挑战中的新问题;做事情也不走心,不去找事情的根本原因,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精进,更别说创造性地独立完成任务了。有些职场人在高阶商务场域做汇报时,抓不住关键,找不到重点,表达能力不达标,适应不了日益正规化的职场环境。

面临个人能力瓶颈的职场人绝非个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传统教育主张的大多是传授专业技能类知识,各类专业课程考试都有唯一而标准的答案。学生只需要将书本知识死记硬背然后搬运组合,大多时候就能考试过关。经过传统教育洗礼的新生代职场人,面对高速易变、模糊而不确定的职场,才如梦初醒般地真切意识到,现实中的职场如此充满挑战和艰难!

焦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光靠单纯苦干就能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精细运营和创新成为争夺存量的必备能力,这将对职场人在思考、沟通和做事方面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更让大家焦虑的是科技的飞速进步将颠覆几乎所有传统行业。尤其近一年,随着人工智能(AI)科技的突飞猛进,以ChatGPT为代表的各种AI创作工具逐步进入我们的职场工作场域,对传统白领工作者产生了真切的冲击。截至2023年的5月,欧美白领中已经有50%的人在应用AI辅助工具来完成日常工作;在欧美的高校中,有更高比例的学生在用ChatGPT帮自己写作业。AI的高歌猛进跟之前的元宇宙(Metaverse)技术潮流的深刻不同在于它的进攻性:Metaverse能生成更多的应用场域,这也意味着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而AI的崛起非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就业机会,反而正在取代大量白领,蚕食新应用场景带来的就业机会。在AI的逼迫下,职场人若不进行自我升级,就会面临被取代的危险。

职场人缺乏AI的思考模型

ChatGPT类AI产品,无论背后的科技算法有多么不同,比如有规则基础(Rule-based)和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其内核都建立在强逻辑和数据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这类AI产品与职场中应用的现代管理科学同宗同源。

ChatGPT在回答我们抛出的刁钻问题时,总会在短暂“思考”之后,用以“首先、其次和最后”表达的强逻辑进行回应,而每个观点都符合我在《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中介绍的维度切分方法;每个观点又旁征博引了各种“定量”数据来进行佐证。

我试着用麦肯锡面试时的问题问ChatGPT,如“北京一年能销售多少金额的地毯”。AI会按照严谨的逻辑推演,从北京住宅总量,有地毯住宅的百分比,每个住宅地毯的面积占比,地毯更换周期以及均价等方面进行估算。虽然目前版本的ChatGPT给出的答案依然存在遗漏商用等场景的缺陷,但整体逻辑非常严谨,且善用以假设为前提的方法推导。

虽然萌芽期的ChatGPT时而像个一本正经地满嘴跑火车的大“忽悠”,但是它所应用的“套路”,即逻辑和数据,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内核。而这两项反而是我们大多数职场人欠缺的关键技能。职场人要在未来驾驭AI,就需要学习以逻辑和数据为导向的理性决策,不断学习进而自我升级。如果思维和沟通不达标,职场人必将降级为被动的消费者,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被残酷地边缘化。

焦虑低效状态

正如我在《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如何想清楚、说明白、做到位》一书中所说,在VUCA时代的压力下,很多职场人处于低效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包括压力大、总在做事、信息超载、不集中和不聚焦的表现(Pressured, Action Addicted, Information Overload,Distracted,简称P.A.I.D)。

P就是压力大。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却要完成更多的任务。职场似乎是个严厉的老师,每天都布置各种不重样的作业,上司们总是“既要、又要、还要”。我们恨不得分身几处,才能给出永无止境的更好的答案。就这样,我们怕丧失机会时间窗口,所以总在做事。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总要尽快行动。然而目标不清晰,尤其是在重大决策面前,会给组织和个人带来不可逆的冲击。信息唾手可得却真假难辨,到处是信息“噪声”,信息超载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经常处于不集中和不聚焦的状态;不停地查看手机,似乎几分钟不看就被整个世界遗忘,时刻处于一个什么都想做但什么也做不好的焦虑低效状态。那么我们如何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知灼见,也就是老板每天说的“抓重点”“说关键”?

在目前劳务市场下行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低效P.A.I.D.状态蔓延。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职场人因找不到明确出路而产生焦虑甚至最终选择躺平,用不作为上演一场悲壮的职场行为艺术。

学习什么?解药在结构化的方法论

要对抗焦虑,我们需要跟高手学习。世界顶级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作为盛产跨界“大神”的神奇公司,无疑是学习对象的不二之选。从工作性质和要求上来看,“麦麸”[1]们做到了职场人无法想象的事情,那就是,每个项目都是一次“跨界”;而价格昂贵的战略项目的最终裁判,也就是客户,永远比战略咨询师对本行业更“懂”。

麦肯锡中的大多数战略咨询师都是没有固定行业归属和限定的通才(generalist)。对通才来说,负责的项目可以来自不同的行业,比如第一个项目的客户是乳制品龙头,三个月后,下一个项目的客户很可能是互联网电商巨头。

每个项目持续2~3个月,费用动辄1000万元。而战略咨询师的任务是得到永远比自己更懂该行业的专家的认同,并为这群“外行”制定的战略规划买单。这是不是很神奇?而这凭借的并不是单次的运气,能让世界500强企业反复采购战略咨询项目,麦肯锡这样的龙头战略咨询公司一定有它独特的可持续的竞争力。

以麦肯锡为龙头的MBB战略咨询公司[2]内部应用的跨界法宝就是我总结的“想清楚,说明白和做到位”的结构化学习力体系。练就了这套方法论的职场人,在做事上,能快速学习并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超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做人上,能变得自信、坚定,拥有更强的人生方向感。他们对焦虑拥有强大的免疫力,同时还会用积极乐观且入世的人生态度感染并引领周边的人。职场人借鉴MBB战略咨询公司运用的结构化学习力体系,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磨炼也将提升个人整体能力,赢在职场。

结语

“结构化战略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并精通的,我们要有对“成长之痛”的合理预期。本书为这一思维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但要真正掌握这一思维,大家需要冲破思维的惯性,努力突破心理上的舒适区。心理上的舒适区就是人们常年形成的固化思维方式和被思维方式决定的习惯、观念和行为等。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家庭、年龄、经历等都是营造舒适区的基石,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对自身能力边界的判断。舒适区会时刻提醒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舒适区里面的事情,我们做起来就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且很有安全感;反之,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和不习惯。舒适区像引力的中心,不断将任何改变的尝试拉回我们熟悉的起点,以致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许多麦肯锡前同事在聊到当初刚加入麦肯锡公司的经历,尤其是最开始的6个月时,“不适应”“不理解”“几乎放弃”甚至“怀疑人生”等词汇总是被高频率提及。我当年在麦肯锡的导师曾教导我:放下以前的知识(unlearn),敞开心扉去学习结构化战略思维技能。我也是经过了6个月左右才逐渐适应这一点的。

在这6个月中,我甚至想过放弃。当度过了学习初期的爬坡期后,我才渐入佳境,后来又有了成长之明证的感悟。

这本书的内容源于我的企业高管培训讲义,并使用漫画形式对其进行了调整,使之更适合大众阅读和吸收。希望这种新的形式能帮助好学的职场人在思维和表达层面完成从平凡到优秀的提升,并为下一步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做好准备。

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1]在麦肯锡工作过的人对自己的戏称。

[2]指麦肯锡、贝恩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