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终极智者,司马懿的来去匆匆》:兢兢业业工作,夹着尾巴做人
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且说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急退时,四面蜀兵冲杀将来,魏兵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三国演义》一百一十三回
诸葛亮在上方谷一把大火,差点烧死司马懿父子,可是天降大雨,救了他们,这是《三国演义》后半部中的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争环节,而且充满了传奇色彩。
司马氏命不该绝、天命所归,这是此段小说最中心的思想。
可是谁都看得出这个情节是百分之百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那么我们就来重新定位司马懿这个人物。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丰富的,他既是曹操的谋士,也是曹丕、曹睿的老师,更是篡夺曹氏政权的奸贼,还是唯一一个可以和诸葛亮掰手腕的智囊。
而各种正史野史对司马懿其人也是众说纷纭,《三国志》、《晋书》、《汉晋春秋》等书记载各不相同,特别是他和三国第一聪明人诸葛亮的一番较量,在历史上究竟谁胜谁负也是说法不一。
那么正史中的司马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诸葛亮的战争到底谁胜谁负?他是不是和曹操一样都是奸雄?
请大家随我的讲解,走进司马懿的内心世界。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登场是件挺晚的事,其实在正史中他的出现并不晚。
《晋书》上对司马懿的祖上追根溯源,拉了很多名人进来,不过这是史家捧臭脚惯用的伎俩,鉴于无法考证,在此不做赘言了。大家只要记住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就行了。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但是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和很多三国名士一样,司马懿也被“名家”鉴定过,这次出场的面相大师叫杨俊,是当时的南阳太守。
司马懿二十岁那年,杨俊见到他后,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人,而同样怀有这种想法的是曹操阵营中非常重要的谋士之一崔琰,当时任尚书。崔琰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素有交情,但是崔琰见到司马懿后就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很聪明啊,善谋且英断,你可比不上他的。”
面对这些名人的吹捧,司马懿还是显得很低调,生怕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可司马懿再低调,也没有逃过曹操的耳目。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椽。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早就对汉末乱世失去了信心,不想给曹操打工,便借口自己得了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很多年后,司马懿故伎重演把曹爽骗了个溜溜转。
司马懿不肯去,曹操也没办法,这事一放就是七年,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被封为丞相之后,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而且告诉去请司马懿的人,他来也给来,不来也给来,要是再推脱不来的话,立马下狱!
曹操的为人司马懿是清楚的,这次他只好就职。不过曹操给司马懿的这个职位是个闲差,没有什么正经的行政工作,也没有安排他在军事前线和政坛前方去打拼。
曹操让司马懿只和一个人接近,那就是太子曹丕,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虽然都是些闲差,司马懿依旧不敢怠慢,不敢有一点越礼之处。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伐张鲁时,把司马懿带入了军中。这时,司马懿才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他说道:“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我们这时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现在我们如果可以拿下汉中,那么益州肯定震动,进而进兵蜀川,刘备的势力必会瓦解。得势就会有动力,要做圣贤的人不能违背时机,却也不能放过这个时机啊!”
曹操摇了摇头道:“人只有两条腿啊,刚拿下汉中,就想着怎么拿到蜀地,那样实在是太冒险了。”所以并未采纳司马懿的建议。
这是司马懿第一次向曹操献计,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来到战争前线,第一次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事后却证明了他见地之深。司马懿的预料虽然是正确的,但为求自保,事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沉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