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语言是交流工具
216
语言是交流工具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听着、看着都烂熟于胸吧,它也是我上学时老师、家长们激励我们好好读书的口头禅、“尚方宝剑”。其实呀,对我们这帮读书不上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家伙而言,它哪能是“集结号”、“冲锋号”啊,更像是个炸药包、一道“催命符”,避之不及也。
——“炸药包”发音“嘬压包”。
而在我上学读书那会儿,我的老师在这句话的后面还跟了一句呢,“会讲ABC,整个地球任你飞”。还说什么,学英语,懂英语,讲英语,就是与国际接轨。
哼,信你就撞鬼了。我的学生时代就从没信过这邪,英语成绩自然总以“闪闪的红星”粉墨登场了。唉,一“红”到底,从未被“超越”。应该只是我自身缺根筋了吧,这不,鬼没撞上,撞到墙了不是。
平心而论,对绝大部分国人而言,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时,能与外国朋友正面打交道的,不说没有,也基本屈指可数,几十年,一辈子,都是如此。哪怕偶尔出趟国,也几乎只和本国人交流。不得已必须直面外国人时,你在学校里学的那些“ABC”铁定见不得光亮的。无奈、情急之下硬充个“好汉”的话,口吐“白”沫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更糊涂”。末了,还抵不过一阵手舞足蹈的手语加肢体语言来得“立竿见影”。
说穿了,乡音、土语、普通话或任何一地、一国语言,都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工具,只是一个意思多一种说法罢了,和我们老乡、发小之间说说家乡话一样一样的,毫无新的知识点、信息量。不信?你来说说,“为什么”与“咋地了”、“为嘛呢”、“咋啦”、“做啥”、“Why”(“哇也”,英语“为什么”的中文音译)、Почему(“巴切木”,俄语“为什么”的中文音译)、“Puorquoi”(“布赫瓜”,法语“为什么”的中文音译),意思有区别吗?
说来真是令人迷惑不解。在纯粹是国人的生活圈、职业场,不说自己最擅长、随时随地都能张口就来的乡音、母语,整一些听似“高大上”、旁人却听不明白的“鸟语”,能生出别样的“花香”来?
更迷惑不解的是,某某外语怎么就成了国人的子孙后代的必修课了呢?难道一国的高考把他国的语言作为必考科目是与国际接轨,是国际通行规则?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高考把他国的语言作为“选才用才”的考试内容的呢?
更有甚者,考个与外国扯不上一毛线关系的这职那称,拿个明明是本国院校颁发的这学那位,竟然没有他国语言认证还只能白忙活了。有位研究中国古汉语的副教授自觉才高八斗可以向正教授冲击了,一问询,必须先过外语关,气得直跳脚,“我是研究中国的古汉语的!和外语有啥搭界?!不考了!”不知道外国小孩拿张大学毕业证书、外国大人获取专业技术职称要不要其他国家的语言过关呀,人家搭理你吗?
如此操作好像由来已久了吧。说客气点,是对本国语言的不自信,说的不客气点,是对中华文化的不尊重。
——“尊重”发音“赠耸”。
其实,每一地、每一国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唯美性、交流性、传承性,都是历经千“吹”百“练”后的源远流长的形成、改良、再固化、再发展而来的,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地域特色。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排他性、取代性,只是在运用的地域大小、群体范围、人数多寡上有所差异罢了。人们无须因为听不懂、不理解而去漠视、质疑甚至鄙视、诋毁他地、他国语言的美妙、深邃,也没必要盲目自大地自夸本地、本国语言有多么的优秀、丰富、高深莫测、不会等同“哑巴”,大家都要来学习、掌握和使用。
你要知道,能留存至今的语言,不管它受众面是大是小,都是有底蕴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都是人类文化宝库里不可或缺的,都是值得继续传承下去的。
你只需知道,语言,只是交流工具。如果特别好奇、喜欢他地、他国的语言,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多加以熟悉、钻研、掌握、精通、使用。说不定哪一天,你一不小心就成为翻译家、外交官了呢。
你更要知道,语言,又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的字里行间,有甜酸苦辣、有喜怒哀乐,有过去、有今天、有未来,有小家、有大国、有世界。而你,终究是这个家的一部分、这个国的一份子。
根在,魂就在。根深,枝才繁、叶才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