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香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4章 手写变铅印

203

手写变铅印

入学后没几天,1983年9月23日的黄昏,我就读的南汇教师进修学校分部的大门口内侧南面墙壁上的宣传栏里,贴出了一张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解放日报》市郊版”。整版的“中学生读写”专栏的中间,我创作的散文《生命之火,燃烧吧》在上面刊登发表了。

——“专栏”发音“醉栏”,乐此不疲、连续不断的干同一件事,不是沉“醉”其中了还能是什么?

这是我在开学前闲来无事、有感而发写下的。这几天正值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前奏,“‘振兴中华’火炬接力”从BJ一路南下到了上海,熊熊燃烧的火炬随即在各区县传递,也途径了我的家乡,“南汇新场”。

虽然我是没机会也没资格参与圣火传递,但现场的热烈气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趁着事件新鲜、心情舒畅,心血来潮的我貌似满怀激情,埋头写下了一段怎么看怎么稚嫩、有点无病呻吟的文字来。

——事件、物品、岗位、荣誉等的“新鲜”就可以叫“热滋热烫”发音“捏滋捏烫”。

不知是哪根神经替我作了主,署名时,我毫不迟疑、极其骄傲地写上了“南汇师范学校”六个大字。要知道,那会儿我还没到学校报到哩,未来的学校是个啥模样,一点也没数。事后才知道,自家学校的名字被我整错了呀。当时的南汇哪有“师范学校”啊,有的只是“教师进修学校”,还是个“分部”、“班”。就是以后,也依然没有。如今呢,连“南汇”也没了呢。唉,无知者无畏啊。

我一手握着钢笔一手捧着稿纸,从头到尾煞有其事地诵读了一遍,自认已拼了命了。取出格子式的作文纸誊写端正,装入信封。趁着到镇上采购住校日用品逛大街的工夫,找到了一个挺立在马路边沿、由水泥浇铸、满身绿油油的邮筒,干净利落地把信封塞了进去。

幸福来得好快啊,短文很快被刊登了出来。它可是我人生第一篇手写的作文变成了公开发表的铅印文章哦。这段说不上多少精彩的经历,恰恰是二十五年后我能成为“2008北京奥运”上海地区火炬手的最大倚仗哩。

——“铅印”发音“凯印”,指文章已通过印刷公开发表在了报刊上。

刊登着文章的报纸第一时间被学校领导张贴在了宣传栏里。这块“豆腐干”的四周,还被治学严谨、为人处事特别认真负责的教导主任陈锦初先生用红色的水笔深深地框了出来,显得那么的醒目、抓眼。

——此处的“豆腐干”专指发表在报刊上的非常短小的文章。这样的小尺寸文章,因占用的篇幅也就如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豆腐干一般大小,故而得名。

——“认真负责”叫“板板扎扎”发音“掰掰匝匝”等。

这张有我“大名”的报纸,在学校的玻璃橱窗里“存活”了好长一段时间,让刚进中专校门的我着实风光了一把,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