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的公开信
亲爱的读者:
九年前,在某些人和某些事的促使下,两个一直以“埃勒里·奎因”为共用笔名联合发表小说的年轻人创作了一个新的推理小说系列。
经过这番新的努力,哲瑞·雷恩先生诞生了。他是一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年事已高,却拥有非凡的侦查能力。
显而易见,歌颂哲瑞·雷恩先生事迹的系列,不能公然采用“埃勒里·奎因”这一笔名,因为埃勒里·奎因系列理应称赞埃勒里·奎因先生的功绩。
于是,这两个年轻人拟定了第二个笔名——巴纳比·罗斯;而这位“巴纳比·罗斯”突然发表哲瑞·雷恩四部曲的首部《X的悲剧》时,并未在读者中激起多大的反响。
可以说,作家埃勒里·奎因和作家巴纳比·罗斯几乎毫无联系:他们的作品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他们也都故意让自己笼罩在晦暗神秘的氛围之中。事实上,在“双笔名”时期,这两个年轻人曾多次公开在火药味十足的演讲中针锋相对。他们安全地躲在各自的面具背后,一个扮演埃勒里·奎因,另一个扮演巴纳比·罗斯,假装暴怒不已,将对方视为推理小说作家圈内的死敌。从新泽西州的梅普尔伍德到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他们在满怀好奇的演讲听众面前侃侃而谈,但在互相恭维之外,也难免彼此抨击。就这样,他们依靠纯粹的“欺骗”,保持了埃勒里·奎因和巴纳比·罗斯是两位截然不同的作家的假象。
不过,一条不易被人察觉的线索却始终存在。倘若机敏的“安乐椅神探”发现了这一线索,无疑就会确定埃勒里·奎因和巴纳比·罗斯的关系,进而揭露他们对轻信的公众实施的长达九年的“可耻欺骗”。
如果你翻开《罗马帽子之谜》(以埃勒里·奎因为笔名创作的关于侦探埃勒里·奎因的首部作品)的序言,在第十页的第十七行到第二十二行会发现如下值得注意的提示:
举个例子,听说在古老的巴纳比·罗斯谋杀案中,“理查德·奎因取得了骄人的侦探成果,并凭借这一功绩牢牢确立了比肩那些侦探大师的名声……”
两个年轻人在有必要取个新笔名时,就是从这段杜撰的引文中选取了“巴纳比·罗斯”这个名字。因此,巴纳比·罗斯实际上诞生于一九二八年,也就是两人创作第一本奎因小说的序言的时候。不过,直到一九三一年,巴纳比·罗斯才被两位“生父”公开施洗,搬入自己家中。
所以,现在可以说:巴纳比·罗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都是——埃勒里·奎因;反之亦然。
再说一下哲瑞·雷恩先生。对那个表演做作、一惊一乍的老怪物,我们总是会在心中为他保留一份温柔——他既是骗子也是天才,还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侦探(或许要除开一人,此处姑隐其名)。
和他的兄弟埃勒里·奎因一样(难道他们不是由这两个“诡计多端”的年轻人创造的吗?),哲瑞·雷恩先生属于“演绎推理派”——推理小说的这一特殊分支尤其推崇对读者公平。因此,在《X的悲剧》和以后的其他“悲剧”系列中你会发现,所有的线索已在真相大白之前提供给你。
在这重新登场的庄严时刻,让我们高呼:哲瑞·雷恩万岁!
Ellery Queen
你真诚的埃勒里·奎因
一九四〇年九月十三日,星期五,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