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所谓天才,不过是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最新研究显示,要成为拔尖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至少须苦练一万个小时。学院跟踪调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统计他们每周练琴的时间,直至20岁。结果发现其中佼佼者练琴时间均达一万个小时,而略逊的学生练琴时间为八千小时。
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才是区分天才与庸才的决定性因素。
先不要急着把勤奋和天才画等号,请务必注意这个结论中关键词的排位顺序:灵感天分打头阵,练习时间居中,天才与庸才压尾。也就是说,成为真正天才的最首要条件依然没变,那就是找准天赋在哪里。唯有认清了自己的优势,那么再花一万小时去锻造自己,想不出类拔萃都难。
“上中学的时候,班上的大多数女生都比我高。我觉得我很早就明白:尽管我个子比较小,但是我不应该关注自己的身高,不应该让它成为阻挡我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绊脚石。对于那些人,我没什么好证明的,就像我也不会向现在努力扳倒我、讨厌我的人证明什么一样。好斗并不是我的本性,但是,对于我信仰的东西,我捍卫到底。外公总是告诉我:‘最好地利用你自己的优势。’我想你们也可以把这句话运用到你们的生活中。”贾斯汀·比伯说。
20世纪初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读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了一条学习文学的道路。孰料老师的评价是:“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很完美的品德,也无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父母充分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让他改学油画,但他既不善于构思,亦不会润色,更缺乏艺术的理解力,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变得简短而严厉:“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父母和奥斯瓦尔德并未气馁,主动到学校征求意见。化学老师见他做事一丝不苟,建议他试学化学。奥斯瓦尔德的智慧火花仿佛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位在文学、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
1909年,奥斯瓦尔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人在不同的领域其价值的实现程度有一定差别,有时这种差别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天赋是成才的基点,如奥尼尔人超乎常人的身体、力量,这些天赋用来打篮球,当然是极好的,这就决定了他的努力必然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若是让他去花样游泳,黑熊一样庞大的奥尼尔恐怕就只有拾别人脚后跟的份了。
天才与庸才,就看有没有选对自己的擅长项。
退一步说,就算我们生来平凡一无所长,那么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一万个小时专注于一件简单事情,铁棒纵使不能磨成绣花针,做个身怀绝技的卖油翁总是不难的。
成功者都是跌倒以后比别人多爬起来一次的人。就像一位拳击手所说的,你要再战一回合才能得胜。碰到困难时,我们要再战一回合。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除非我们知道它在哪里,并坚持用它,否则没有一点儿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