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青春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工作室三年工作简介

一、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师资培训班

工作室成立后,何胜昔博士应上级领导和社会需求,开展了面向深圳市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市民的免费公益培训。3年时间里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心理学课程,累计达40余天近300个学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来深授业,培训班已吸引了超500名有着深厚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热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较强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的优秀教师加入。培训课程主要针对学员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健康讲师能力建设和演练,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和实操,引导咨询师从自身出发去发现闪光点从而去启发来访者发展自身生命力量,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将这种感知传递给身边的人,在培养青少年的过程中也能将这种对生命的热爱扎根于每个孩子心中。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课程逐渐深入,层层递进,为促进深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专业后备师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作室培训的老师还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心理教学大赛,通过视频、讲座、科普文章三种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种赛事作品,老师们曾获广东省“十佳健康科普优秀讲者”称号;培训班参赛视频《点亮未来之光》获广东省“十佳视频”,同时入选学习强国APP“广东学习平台”《视频荟萃》栏目;第三届陶行知研讨会青春期教育课堂教学评审活动中,工作室老师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展望,16岁的花季雨季”荣获一等奖,青春期自信与自尊课程“悦纳自我形象”和健康恋爱关系活动课程“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界限”荣获二等奖,青春期预防性骚扰课程“你好,青春”荣获三等奖。

二、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

(一)心理健康线上直播课、心理微课堂基层覆盖面广

工作室开展了多期线上直播课,亮点纷呈,一经推出,即获广泛关注。围绕“家庭教育”的线上论坛直播课在线观看人数高达6.94万;“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核心要素”观看人数高达7万;“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观看人数高达10.79万;“‘双减’政策下,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线上直播课,线下现场观看人数300余人,在线观看人数也高达6万。

工作室线上微课堂共计150余期,主要围绕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性健康等核心内容展开,累计点击量达40万人次以上。

(二)心理讲座与心理团辅进学校、进社区

工作室成立三年以来,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高达150余次,直接受益家长师生多达1万余人。著名讲师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前秘书长、全国知名专家梅建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系、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等,讲座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情况等。

工作室同时还开展了流动儿童心理普查,并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展了心理辅导和咨询,累计进行了40场次近120小时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受益学生达250余人。团辅方式以心理游戏、观看视频、感悟分享等有趣味的方式进行,学生易于接受,家长老师拍手叫好。团辅内容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如团辅过程中,运用《感恩父母》小影片引导学生思考感恩,将正能量植入青少年心中,克服青少年叛逆心理,同时提高其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兼顾科研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

工作室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项课题,三年时间中标2019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对策及建议》,2021年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研究》,同时也获得社会机构深圳市人口基金会资助以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资本干预效果评估”等。工作室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定期组织召开讨论会,针对研究计划详细部署下一步工作内容,并且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现状,编制收集相关问卷达23套之多,问卷采集样本总计达87262份。

工作室的科研人员也积极开展问卷数据分析、显著性统计检验等,对各项青少年心理发展需求现状、心理问题(状态)表现,以及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寻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工作室最近三年也完成了系列文章的撰写与投稿,累计10余篇文章发表在SCI期刊、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期刊。

(二)倡议“青少年心理健康日”

工作室于2021年9月向深圳市委倡议创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日”。通过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采集了13869份问卷,在此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日倡议》,并成功被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主办的《信息快报》接收,得到市委领导的重视。

“青少年心理健康日”倡导的理念是:青少年作为健康独立、和谐友爱、强大有力的个体,是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日”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们走入真实的生活,去“看到”父母的辛勤工作,去“付出”自己的劳动和关爱,让孩子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成长力量。通过组织各种体验活动和讲座沙龙,青少年学习自我尊重、自我认同、自我欣赏,逐渐形成独立于社会环境的自我评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日”里,开放各项社会活动,引领青少年通过参与各项活动,积极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成就自我,成长为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能学习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热情地设计和规划未来,探索世界,创造和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能懂得爱和感恩,成长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我们寄望青少年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虽然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但全社会必须深刻理解,青少年才是掌控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清醒认识“主人”能量并激发“主人”的能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的重头戏。

“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成为健康独立、和谐友爱、强大有力的个体,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有为自己负责的义务,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青少年心理健康日”可以设立在每年的2月22日。“2·22”的谐音是“爱爱爱”,青少年必须学习“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就是关系的健康,而关系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若不能和自己和谐相处,不接纳自己,不懂得尊重自己,对自己不认可,不允许自己出差错,常常责备自己,他的心理就不能健康成长;第二层是与他人的关系,最近的他人就是亲人、朋友,延展到团体,小为家庭,大为国家,一个人若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他必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既不懂得爱自己,更没有能力去爱他人;第三层就是与世界的关系,青少年也常常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有积极地探索世界,与世界相融,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在开放和乐观的心态中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人性自然科学派的提出

在2018年7月工作室的早期培训工作中,何胜昔博士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思考,总结国内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发展的优异成就,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果,率先提出了一套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人性自然科学派,这套理论体系一方面已经应用于实践的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仍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

1.国内外心理学发展的理论背景

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流派,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已超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遵循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顺序,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心理学流派就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应的心理咨询技术是“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来询者中心疗法”;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认知情绪疗法”已得到广泛认同,也越来越重要。

(1)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势力”,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的伟大成就包括:①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不被个体意识到、却又存在的东西,并在时时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②人格结构理论(又称人格三动力学说),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生物本能和原始欲望;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和规范,是理想自我;自我则起协调作用,是现实自我;本我或超我过于强大,都会引起心理问题,只有三者协调和完整才是心理健康的人。③本能理论:他首先提出的是性的本能和生的本能,代表着人性中积极的生命力量;随着理论的成熟,又补充了死的本能,说明死的本能真的很重要,简单地理解“死的本能”就是我们身体里的那种“摧毁”的欲望,可是,善良的人们都不愿意相信自己体内的那种“摧毁”的欲望的真实存在。

(2)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二势力”。创始人是华生,他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的,对“条件反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行为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建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而反复训练的工具则是“强化物”,在对较人低等的动物(狗、猫、大白鼠等)进行训练时使用的强化物是实物,奖励如食物,惩罚如电击;对于信奉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了教养孩子进行学习活动时,过于强调反复训练,我们使用的强化物是“分数”——成绩,评比,口头的表扬和批评,如为了高考,消耗孩子一整年美好的青春用于刷题训练。可见,行为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影响深远。

(3)人本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势力”。创始人是罗杰斯和马斯洛,我比较喜欢人本主义,因为人本主义更多地强调“尊重”,尊重“人的本性”。其中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提出:①人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者的距离关系到人的心理健康,距离太大就会使人有心理失常感;②人际交往中,人总是愿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利评价,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并同时得到他人理解和尊重时,他的自我概念是明确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他如果一味地去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忽视自我或不惜改变自己的准则,就会使自我概念扭曲,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造成人格异常发展。人本主义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强调人的价值、意义和独立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促进求助者自信、自强。

(4)经过近百年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情绪疗法对情绪的产生和理解更加透彻,强调认知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强调情绪的产生取决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事件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这完全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一致,大家熟知的思想教育就是通过调节和改变对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达到教育对方和帮助他人成长的目的);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理性的思维和非理性的思维的潜力,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具有某种思维和信念。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人天生具有自我保护、快乐、思维和语言表达、爱、和他人交流以及自我成长、完美主义和自我实现的倾向(用弗洛伊德的语言,即生的本能);同时又具有自我毁灭、思维回避、拖延、重复错误、迷信、不宽容、自我责备以及回避实现成长的潜能的倾向(即死的本能);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自我谈话、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只是因为在某个阶段更经常使用自我挫败模式阻碍了自己的成长而出现了心理问题。①人是有语言的动物,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我们常常会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②人的情绪障碍是在孩童时期从重要他人那里学到的不合理信念和我们自己创造的不合理的教条及迷信,通过自我暗示、自我重复形成的自我挫败的信念造成的。“责备”是大多数情绪障碍的核心,因此要从一种神经症或人格障碍中恢复过来,最好首先停止责备自己和他人,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果还能学会“感恩”,那就更好了。总之,认知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观念。只不过这些观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旦陷于这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应用认知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指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实际上,人们往往都认为是外部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而真正决定你的情绪的其实是B信念,即你对人事物的看法。并对上述不合理信念加以归纳和简化,且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这些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能够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

这几个方面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简而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2.提出问题

我国有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如果某人有一些不良行为,抵触情绪,压抑不开心,反抗和叛逆,等等,那是思想出了问题(或可默认为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帮助和改善的。长期的事实证明,思想教育非常成功。这很好,说明“话聊-话疗”在我国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心服口服”,相信心服口服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如果一个西方心理学者用心理学专业的眼光来评价我国的思想教育传统,至少也可以肯定我国这种“话聊-话疗”思想教育方法已是非常先进非常现代的认知疗法的先驱了。

因此,认知疗法在我国已是历史悠久了(国人可以对我们的心理咨询历史更有自信一些)。但是,我们对生活中的另一些现象却缺乏合理的尊重。

孩子放学回家诉说自己很烦,头痛,这是怎么回事呢?家长会认为孩子为了逃避做作业而撒谎,找借口骗取同情。

孩子做着作业,磨磨蹭蹭、皱着眉头、捂着肚子说“肚子疼”,这是怎么回事呢?温和一些的家长可能会沉思一下:你有没有吃坏东西呀?而武断的家长则会指责:“你别偷懒,快做作业!”

孩子说考试紧张,手抖,啥都考不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家长就会很大气地说:“你怕什么?!大胆地考试就好了,不要那么在乎考试成绩了。”这位家长已经很开明了,至少他能理解考试紧张就可能会发抖,他会大声地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而不是责怪孩子逃避。

孩子焦虑抑郁了,为什么会逐渐消瘦?为什么还会有孩子自残?当孩子手上脚上一道道血印,各种自残的伤痕不小心被家长发现时,家长真的会慌了:为什么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面对这些现象时,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都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然而心身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准备好了理论基础,我们作为心理学者,只是需要认真学习就好了。

3.人性自然科学派的提出

基于以上介绍,西方心理学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思想教育也用实践行动证实了认知改变对行为和情绪的重要作用。只是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身心关系缺乏足够的尊重,因此,我在工作室创建之初就提出关于心理咨询的人性自然科学流派的理论体系。

本理论体系是在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尤其是认知情绪理论之上,结合现代神经科学的伟大成就而提出的,强调充分尊重每位来访者当下的状态,无指责无评价,和来访者一起发现自己当下的困惑,并探索身心受困于哪些内心语言,找出这些内在语言的不合理性,深刻理解内在语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尝试改变和自己对话交流的方式,并调整自己的内在语言体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把自责和“我什么都不行”改成肯定和认可,打破束缚自我的旧的观念,解放身心,建立对自我的良好信念,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人性自然科学派的咨询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咨询工作,强调“自我认知”的重建,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积极探索自我拥有的丰富资源,这是来源于自然赋予的内在的本有的资源,激发来访者更大的力量来做出遵从本心的决定和选择,解脱于已有观念的束缚,挣脱心灵的桎梏,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为追求结果,关注在每一个当下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成长为更好的自我。

目的是: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探索来访者受困的精神力量,理解自我认知中束缚自己的旧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帮助来访者发现自我的生命力量,创建新的自我认知,使咨询工作更理性、更有力地帮助每位来访者。

基本理念是:人性自然,无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皆是自然赋予,而每个人在当下时刻所表达的状态是与环境一体的,由自我选择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然而,每个人是否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先决因素就是“自醒”——相信自己有决定的权利,有选择的权利,要不抱怨,心怀感恩,勇敢面对。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发现他的优秀潜能,并激活这些潜能,帮助来访者逐渐将这些潜能发展成为他个性的特质,替代那些困扰他成长的价值体系。

人性是由各种各样的个性特质组成的合集,这些个性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可以用弗洛伊德本能理论来描述,属于生本能和性本能的特质,具有向上的积极的生命力量,比如:善良、温和、友好、勇敢、热情,等等;属于死本能的特质,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力量,比如:邪恶、暴躁、恶意、怯弱、恐惧、冷漠,等等。这些特质在每个个体内都客观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比如:十恶不赦—一点恶念;十分勇敢—小心尝试。这些特质呈现不同的程度还与环境激活有关,所谓的环境是包含由人组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被逼无奈,动了杀念。表现出的邪恶的个性特质是因为不良的环境激活的“自我保护”;而当你面对一个孩子给你天使般的微笑时(这是天生的善的特质),你也很开心愉悦,你的爱的特质被激活,回报孩子一个拥抱。

人性的自然层面表现于:首先我们是一个自然产生的生物(迄今为止,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穷尽一切努力研究,仍然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必须对生命的未知保持敬畏,“人定胜天”可能只是一种自大的说法),我们的个性特质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生物属性,这些自然赋予的生物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们也是一种群体生存的社会性动物(即社会属性),我们既在创造社会环境又属于社会环境,并依赖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本身又在塑造着我们自身,使得我们呈现为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区别于动物的超能力,那就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意识(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一个伟大的谜),即我们的心理属性,让我们感知自我和环境,更好地适应和创造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有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体系,我们是我们自己行为的主体。

人性科学是指人性自然的理论是科学的,是可以通过实证来论证的,而非臆想和猜测。随着神经科学家们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对自我心理生理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一夜白头”是因为过度的焦虑使得头发变白,“杯弓蛇影”是由于疑心而病,这些可以用心身医学理论来解释。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通过对狗进行训练,可以使狗学习到原本与食物无关的声音,变成食物即将来临的信号——条件刺激,对声音信号意义的加工是一个心理过程,却引起了生理的反应——分泌唾液,他的研究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揭开了心理生理学实证研究的新篇章。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不同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因而不同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致病性不同。随着研究进步,我们对于这些心理生理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发展有利于解释这些生命现象。已有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生物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简而言之,就是自然赋予的人性特质都是可以用科学成果来解释的,心理生理学在不断进步,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完善的关于自我的科学解释。对于普通的家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我们头脑里至少要有一个信念:任何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产生都必然有生理基础,并且一定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

个性和情绪能改变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易感性。焦虑、恐惧、孤独等不良心理刺激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这表明高级中枢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相反,条件反射还可引起免疫增强的效应。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和胶质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在丘脑、下丘脑、海马、嗅球等许多脑区均发现免疫活性物质。实验表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可分别产生抑制性和增强性效应。

由于认知主体的不同,同样的外在环境刺激在个体加工时,产生的认知和情绪感受是不同的,而这样不同的情绪感受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引起身体状态的不同。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多元智能的状态,而反复地训练和学习可以强化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我常常说“假笑也是笑”,笑这个动作本身同样可以激活情绪与身体链接的程序。对于抑郁的人来说,假笑也可以像太阳一样照亮他的身心。

下图可以简单说明人性自然科学理论中身心的关系:

认知活动可能源于我们对外部环境信息的加工,包括感知,学习和记忆,也可能源自内在的自省和信息的再加工,包括情绪情感、思维、想象和创造,然而,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由神经递质传递介导而产生的。因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共用共享通用的生物化学信息语言,所以,由于内分泌免疫系统所引起的身体状态会影响由神经递质介导的认知活动。

所以,人性自然科学流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合已有心理学流派的优秀理念,结合神经科学的发展成就,强调身心一体,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强调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帮助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尊重青少年,减少指责和要求,给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及时关注和照顾,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或释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