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无止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纪念先父王芗斋

—王芗斋先生诞辰116周年讲话

王玉芳

尊敬的霍震寰先生:

尊敬的中国武协、北京市武协的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共同纪念我的父亲—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诞辰116周年,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首先,请允许我向倡议并给予巨大支持的亚武联第一副主席、北京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霍震寰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向批准和支持召开这次大会的北京市武协及中国武协表示深深的感谢!向前来参加这次大会的武林同道、各界来宾,向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纪念王芗斋,是为了在缅怀这位一代宗师的同时,重温意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发扬他武德高尚、广取博收、不断精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沿着意拳给我们指出的前进方向,使我们真诚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意拳事业,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种特殊拳学的意拳,自20世纪20年代创立起,就在中华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受到国外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喜爱。

任何一门学术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完善的,意拳也不例外。当我们回顾意拳的发展历程时,不仅要把它与社会、历史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要清醒地看到它自身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先父的思想和意拳的内涵。

如果说先父在20年代发表的《意拳正轨》是对“技击一道”进行科学阐述的话,那么40年代中期先父发表的《拳道中枢》,则是站在哲人的立场上,运用哲学的观点论述中华武学的“大道”,即客观发展规律;论述宇宙、人生和武学的真义。可以说,《意拳正轨》与《拳道中枢》阐述的是先父的思想和意拳的理论,是“质”的飞跃。所以,《拳道中枢》集中体现了先父的意拳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先父一生心血的结晶。

先父常说:“行、坐之间,一触跌入丈外,乃中乘之境。”他认为达到这种“技击”的境界,对于拳学来说,仅仅是“中乘之境”,只有达到“拳道”的境界才是中华武学的“上乘之境”。所以,他把这篇著述定名为《拳道中枢》。通俗地讲,就是武学大道的核心、真谛。

拳道,是指武学发展的道路,亦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客观发展规律。

拳道是什么?先父说:“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这种把习拳练武与民族、国本、人生和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拳学,正是先父为之奋斗和追求一生的大道。

拳道的核心、真谛是什么呢?先父说:“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混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混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然而须得打破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融会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中,融于宇宙,通过不断地“自我放大”,达到“无所在,无所不在”的境界,才能具备各项力量,才能认识矛盾,进而把握住客观发展规律,去遵“道”而行,依“道”而用,才能认清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理。我认为,这就是《拳道中枢》论及的武学核心、真谛,也是意拳的深厚哲理。

不难看出,意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深厚的“天人合一”、东方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有机结合的牢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武学。

先父说:“要学好意拳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要有清醒的哲学头脑尤为重要。”先父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其中有着深刻的含义,望大家能予以深刻地理解。

要达到“混元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要探寻到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只有也必须通过“站桩功”这种高级的运动形式,在实践中通过“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锻炼”进行不断的体认来取得。意拳没有任何招式套路,它把“站桩功”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意拳与其他拳的最根本区别。其实,“站桩”不仅是武学,而且也是诸多运动项目的基本功。只不过在意拳的“站桩功”中有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以及一系列科学的独特的训练方法而已。

至于意拳站桩功的锻炼之法、习拳之要,《拳道中枢》以及姚宗勋师兄发表的《意拳》,还有近二十年来许多师兄、师侄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均已论及,不再赘述。

先父在《拳道中枢》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武德”,他说:“拳学一道首重德性。”又说:“学术皆然,武德尤甚。”因为武学是“性命相搏”、“共争生死”的学问,不讲“德性”必然离经叛道,祸患无穷。故而,先父又说:“还要有‘侠骨佛心之热忱,舍己从人之蓄志’。”我们常说“拳拳服膺谓之拳”,其实这么说是不确切的。而应该是:拳道,乃拳拳服膺谓之拳。《拳道中枢》通篇揭示、论述的正是“拳道”。先父让我们心领神会、体认操存的不是训练过程中的方法,而是“拳道”。可见,没有大德,无法达到“上乘之境”。意拳学者,对此不可不知,不可不行。

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博大精深,人们如果没有较高的学识和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也就无法使自己日臻上乘。

先父说:“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则易于走入歧途,功夫愈深,残害愈烈。”因此,意拳学者要在训练、锻炼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增长自己的学识,使自己在“德、才、学、识”诸方面均衡发展和提高。这才是先父和意拳渴望的人才。

几十年来,与先父相交和跟随先父学习意拳的人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是,不管经过多少年,每当他们谈起先父和意拳时,都怀着深厚的崇敬心情述说着自己的习拳经过和先父对他们的谆谆教诲,述说着意拳的哲理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的启迪、帮助和快乐,这就是意拳的魅力、影响和深厚的基础。

现在,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意拳不仅在国内得到普遍的发展,而且走向了世界,受到不少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青睐。这是先父和第二代、第三代学生们以及所有热爱意拳、支持意拳发展的各界朋友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不仅是意拳的骄傲,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骄傲。

近来有一种把“健身”与“自卫”割裂开的看法,这里既有认识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在那个动荡、混乱,甚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年代里,先父和他的学生们只能在“自卫”方面尽力发挥;在和平的年代里,先父和他的学生们才有条件把精力投入到“健身”的实践中。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现象不是因为意拳本身可以把二者分开,而是社会、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先父和他的学生们在“健身”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一些因病学习“站桩功”的学员逐步走上习拳之路并成为佼佼者的事实,都证明了“健身”与“自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些意拳从学者,由于各种原因,在“健身”或“技击”上各有侧重,本不为奇,不能以此作为“健身”和“自卫”可以分开的依据。

无论“健身”还是“自卫”,目的都是为了“利群”,这是意拳的原则。我想通过习拳,大家的修行都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水平也必将不断地提高,这个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我希望侧重“技击”的学员,要加强“养生和健身”的锻炼,使自己在“健身、自卫”两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以使自己能更好地“利群”。

近来,一些师兄提出要加强意拳在学术上的研究。我认为,这个倡议很好,给意拳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希望意拳研究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响应师兄们的倡议,我就把今天的发言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始吧!

在《拳道中枢》中,先父曾语重心长地说:“日夜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难,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

先父临终前曾深情地说:“意拳虽是我创,但意拳不是我,我只是练意拳的一个人。”从而表达了先父对大家的殷切期望。

1971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指示有关单位对意拳进行研究,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意拳的重视,我们不能辜负周总理对我们的期望。

80年代,继承意拳衣钵的姚宗勋师兄带领部分意拳同志,为落实周总理的指示,秉承先父遗志,在国家体委及中国武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合作和支持下,开始把意拳的理论引入现代体育运动中,进行“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的有益尝试。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刚开始不久,姚师兄便先我们而去,这不仅是意拳的巨大损失,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我国体育运动的损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希望大家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依靠各级领导,加强自身建设,会同武林同道共同拼搏,共同奋进,更好地把意拳事业发展下去。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面对周总理的指示、先父的遗志以及意拳的发展壮大,我们任重而道远。

意拳,作为特殊学习的拳学,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我们只有团结起来,“虚心博访,尽量向难,尽力发挥,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继续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父王芗斋宗师的在天之灵,这才是我们对意拳创始人王芗斋老先生的最好纪念。

我从20世纪30年代随父学习意拳,50年代末作为先父的助手,从事医疗体育工作。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对意拳的理解还很肤浅,若有舛错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正,不吝赐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意拳同仁团结起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0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