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是秦王是汉王
秦王刘邦
最终,刘邦第一个进入咸阳。
咸阳是当时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当年,为了满足嬴政穷奢极欲的生活需求,咸阳城里宫殿的繁多和壮丽是世间罕有的。做了半辈子平民的刘邦进了秦宫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看什么都新鲜。刘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这么精美的食物、这么香醇的美酒、这么多漂亮的女人。刘邦一屁股坐在了胡亥那张宽大、柔软的床上,告诉手下:“今晚我就住这儿了。”
听了刘邦的决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刘邦的连襟樊哙。樊哙劝刘邦不要留宿在秦宫里,刘邦打哈哈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才获得今天的胜利,享受一下有什么错?”然后他指着旁边站着的一圈低着头唯唯诺诺的宫女对樊哙说,“要不你也选一个?”
樊哙是个耿直的汉子,一听刘邦的话,气得掉头就走,出门就直接去找张良。张良也反对刘邦在秦宫里及时享乐的行为,他告诫刘邦:“就是因为秦朝统治者荒淫无道才使你有机会获得今天的成功,你现在的任务是为天下除暴安良,生活还是艰苦、节俭一点儿比较好。眼下我们刚刚获得一点儿胜利,你就开始追求享乐,那你和丢掉天下的胡亥有什么区别,难道你也想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吗?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哙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希望你能够听从他的建议,我们还是回到霸上去住吧。”
虽然刘邦在连襟樊哙面前嬉皮笑脸,但张良的建议他还是会认真考虑的。最终他听从了张良的劝诫,而且做得更好,不仅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搬出了秦宫,还就地封存了秦朝的府库,既没有带走财宝也没有带走女人。回到霸上军营中的刘邦还派人召集了咸阳地区的百姓代表,当场向大家宣布:“大家受秦朝的压迫已经很久了,我刘邦出发之前,楚怀王曾经与我们约定过‘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现在我先来了,就应当是秦王。我来是为大家除暴的,请大家不要害怕。我军现在就在霸上驻扎,保证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我现在对秦朝的法律做一些临时调整,但具体事项还要等诸侯们到齐了再做商定。”
随后刘邦宣布暂时实行有名的“约法三章”:杀了人要偿命,伤了人、偷了人家的东西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至于其他的秦法,一律废除。深受倒悬之苦的关中百姓知道有了这么一个宽明的领导,自然欢欣鼓舞,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自发赶到霸上慰劳兵士,却被刘邦一一推辞了。
刘邦的一番话其实别有深意。我们知道,对关中百姓来说,“约法三章”并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虽然秦朝法律繁杂,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单纯的“约法三章”根本不足以对社会进行约束,说白了,它只是刘邦用来获取民心的一个手段而已。而且,刘邦还给自己留了后路:我的话仅作临时应急之用,一旦不如大家的意,可以等各路“诸侯”来了再说。另外,刘邦话中有话,他不仅笼络了民心,还特地将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的约定通过咸阳百姓之口昭告天下——在封建时代,连圣人孔子都说国家大事要和君子来商量,不要和老百姓商量,而像“封王”此等大事岂是普通百姓需要知道的?因此,刘邦的种种作为的目的自然是希望通过获得关中百姓的支持使他称王关中的愿望成为既定事实,以防止楚怀王事后抵赖或其他人(如项羽)干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的刘邦并没有也想不出更高的宏图大志。与其他祖上八辈子都是农民的寻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即将完成整个中国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平民一跃成为诸侯的逆袭。
在刘邦看来,成为诸侯是他刘氏家族历史上极了不起的成就,但历史并不允许他成为秦王。所谓时势造英雄,刘邦最后成了伟大的帝王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秦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当时的时势所逼迫。
做完这一系列举措的刘邦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很多百姓甚至生怕刘邦最后不能留下来当秦王。取得百姓的拥戴后,刘邦很得意,就飘飘然起来。这时候,他听信一个姓解的书生的建议,干脆让军队把函谷关把守起来,不让其他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样一来就谁也夺不走他的关中了。
此时的刘邦视关中为自己的禁脔,准备把门一关,美滋滋地做他的秦王大梦。
项羽入关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他在通往关中的路上已经没有阻碍。但此时的项羽并不知道刘邦队伍攻秦的进程,他的大军并没有星夜兼程,而是不紧不慢地前进着,中途项羽还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在漳水岸边,章邯手下的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命令司马欣统率秦军为先头队伍开路。俘获如此庞大的秦军对项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仅在于这二十万张嘴要吃饭,也在于如此庞大的俘虏队伍的管理。
战国以来,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战争持续了百年之久,秦军和六国军队之间的仇恨似乎已经渗入骨髓,以往秦军威风八面,横扫六合,落到秦军手里的六国俘虏不计其数,虐待、坑杀俘虏的事情对秦军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别的不说,单就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一次性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这次轮到秦军沦为俘虏,他们在诸侯联军那里受到的待遇便可想而知。不难想象,鞭挞、侮辱甚至虐杀秦军士兵的事情肯定屡有发生。
在项羽看来,如何安置这二十万俘虏是一大难题,即便他们已经全缴了械。如果派兵在一旁监督,则几乎不可能禁止俘虏受虐待的事情发生,久而久之,俘虏中怨气积聚很可能引发暴乱;如果完全放任不管,那危险性就更大,秦军甚至可能临阵反戈。
如果是刘邦碰到这种事情,应该会思考出一个能让二十万俘虏融入自己队伍的方法,以便增强自己的实力。而项羽则使用了一个简单且粗暴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令他烦恼的俘虏问题。这个方法就是,在新安城外连夜将俘虏们全部坑杀。
坑杀俘虏这种事情古已有之,当然不是项羽发明的。但古人云:“杀降不祥。”项羽这种做法不仅失去了进一步扩充自己实力的机会,而且他坑杀的二十万秦军大多是关中子弟,实际上也就断绝了他日后在关中地区扎根的可能。
不管怎样,项羽总算可以继续西进了。一路的拖沓耗费了他四个月的时间,等项羽来到紧闭的函谷关前,发现关口挂的是“刘”字而再不是“秦”字大旗时大为诧异:自家兄弟的队伍竟敢将自己拒于门外!盛怒之下的项羽也不说话,马上命人在城门下点着了一堆柴火。
守关的官兵哪里敢捋威震天下的项羽的虎须,一看项羽生气了,也顾不得刘邦的命令,赶紧乖乖地打开城门。此时项羽才知道刘邦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进入关中。灭秦的首功是自己的,项羽岂能让刘邦占了便宜,于是项羽勃然大怒,马上命令手下全速前进,大军很快就到达了与霸上仅四十里之遥的鸿门。
接到项羽叩关而入、直逼霸上的消息,刘邦才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这个时候,刘邦有士兵十万,对外号称二十万,而项羽统率诸侯联军四十万,号称百万,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倒霉的是,刘邦手下还出了叛徒。
项羽前脚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后脚就跟着到了鸿门,并秘密地见了项羽一面。他对项羽说:“刘邦是想在关中称王的,还任用秦降王子婴做丞相,并且私自霸占了秦朝府库里的珍宝玩物。”项羽一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马上下令全军:“明天早起做饭,大家吃饱后给我灭了刘邦!”
纵观刘邦和项羽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果项羽第二天天亮就去攻打刘邦,世界上恐怕就再也没有刘邦这号人物了。更为不妙的是,谋士范增见盛怒之下的项羽要灭了刘邦,立即火上浇油,对项羽说:“刘邦这小子以前是个贪财好色的角色,现在先进了咸阳居然秋毫无犯,他必定有更大的图谋。而且我曾经私下找人给他望气,他可是有帝王之相的,所以我们应当马上灭了刘邦,不要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范增原是楚军的军师,向来为项梁所敬重,项梁死后,他被项羽尊为“亚父”,是项羽军中的智囊,也是项羽身边自始至终唯一对局势变化保持清醒认知的人物。一开始,范增对刘邦就没有好印象,坚持认定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现在他抓住这个机会自然要对刘邦落井下石。其实范增的某些说辞明显与曹无伤的密报相冲突(曹无伤说刘邦什么都拿光了,范增说刘邦什么都没拿),但不管怎么样,范增想置刘邦于死地的迫切感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如果历史能重来一次的话,范增应该会劝项羽不应休息,当夜就把刘邦给连锅端掉。范增也没料到,就是这短短一夜的时间,给了影响楚汉之争整个战局的大间谍登场的机会,这个间谍就是项伯。
楚汉第一间谍
项缠,字伯,楚国下相(今江苏宿城西南)人,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叔,楚汉战争中影响力最大的间谍。当然,这个时候他还不是间谍,只是一个单纯的、没有任何斗争警觉性的贵族,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项羽往坑里推的。
从项梁算起,项氏一家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项伯也不例外。早年间,他因杀人而身陷囹圄,关键时刻全赖张良施以援手才活了下来,所以,项伯对张良一直心存感激。项梁起兵江东后,项伯也在军中任职,虽然他从未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能,但毕竟身份摆在那里,很自然地成了项氏集团的核心之一。现在项伯知道了项羽第二天即将进攻刘邦的消息,想到刘邦即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刘邦身边的张良也会受池鱼之殃。出于一番好意,项伯没有考虑自己所在的项氏集团的利益,也没有得到项羽允许便私自出营,赶了四十多里的夜路到刘邦的军营里找到张良。
张良正疑惑为何项羽的队伍会突然杀气腾腾地出现在鸿门,见项伯连夜赶来且脸上神色有异,就知道恐怕大事不妙。张良一面赶紧招呼项伯落座,一面让手下准备酒菜,正要试探性地从项伯身上打探消息。没想到项伯的配合超出张良的预料,还没等张良发问,项伯便将项羽准备第二天早上进攻刘邦的消息和盘托出,并且希望张良马上跟他一起离开。按项伯的看法,张良如果稍有迟疑,天一亮就会和刘邦一起玉石俱焚。
听到这个消息,张良内心无比震惊,但他表面上很淡定,先是举杯感谢项伯,然后轻轻抿了一口酒,才不慌不忙地对项伯说:“我是奉韩王的命令暂时来帮助刘邦的,刘邦和上将军的恩怨与我何干?但现在刘邦面临危险,如果我就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是不义。项伯你能私下来通知我这个消息,讲的是义气,我对刘邦也一样要讲义气,你说对吧?请你稍等片刻,我通知了刘邦就跟你走。”
项伯这个蠢蛋自然分不清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小义,什么是真义、什么是假义。听了张良的话,他一时语塞,再仔细想想,居然越想越觉得张良的话在理,只得同意张良先去面见刘邦。
张良稳住了项伯,出门便急匆匆地去见刘邦,也顾不得行礼,马上将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失色,才意识到自己大祸临头,赶紧让张良给自己出个主意。
张良先问刘邦:“闭关自守的馊主意是谁出的,怎么我都不知道?”
刘邦知道自己错了,赶紧打哈哈说:“是姓解的那个臭小子对我说,只要我把函谷关守住,不让其他诸侯进来,函谷关以西就是我的地盘,我一时高兴就照做了。”
张良也没有深究,而是又问了刘邦一个问题:“大王你估量下自己的兵力和项羽的相比怎么样?”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当然比不上,那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知道刘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继续纠结谁是谁非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告诉刘邦:“好在项伯现在还没走,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请他帮忙,表明自己不会背叛项羽的心迹,让他回去劝说项羽,至于成功与否只能听天由命了。”
惊魂稍定的刘邦听了张良的主意后,政治警觉性提高了起来,他没有继续询问张良如何去和项伯交流,而是反问了张良两个问题。首先,刘邦最关心的是张良如何能提前获得项羽进攻的消息,刘邦担心张良私下与其他的诸侯勾结或存有二心。张良君子坦荡荡,从容地告诉刘邦:“我和项伯是故交,当年他杀了人,是我救了他,现在情况紧急,所以他来告诉我。”
刘邦是何等人,从张良短短的回答中就打消了对张良的怀疑,并且间接了解到项伯是项羽身边一个只懂小义不明大义、没有大局观、可以利用的人。转眼间,他主意已定。紧接着,刘邦又问张良:“那你们谁大?”
张良回答:“项伯比我大。”
打消了对张良的怀疑,刘邦马上开始笼络人心。他对张良说:“咱俩是兄弟,既然他是你大哥,那就是我大哥,兄弟你赶紧叫大哥进来。”
等张良和项伯一起进了主帅大帐,刘邦亲自给项伯倒酒,对项伯嘘寒问暖,一个劲儿地拉家常,丝毫不提项羽进攻的事。
刘邦的态度让项伯感到很奇怪,但刘邦是别有用意的。当两人东扯西扯地说到项伯的家里尚有小孩未曾婚配时,刘邦当即拍板约为婚姻,给两家的小孩定了亲,完全忘了自己曾经和项羽拜过把子的事情,辈分乱得没谱。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三两句话攀了亲之后,刚才还没什么关系的两个人似乎就非常熟络了,这时刘邦才转入正题,他对项伯说:“亲家,听说你侄子对我有些误会,麻烦你回去转告上将军,我入关以来对咸阳百姓秋毫未犯,早封好了秦朝的府库银两,日盼夜盼就盼着上将军来验收,哪里敢有丝毫的反意?之前之所以派人在函谷关把守,无非就是为了防范盗贼,应付下突发事件罢了。”刘邦一脸堆笑,“亲家,帮忙说说,说说。”
项伯进来就结了门亲事,攀上了刘邦这个实力派,他自己也是满心欢喜。在项伯看来,刘邦对自己盛意拳拳,那他自然不能驳了亲家的面子,更不能让项羽伤了亲家的性命,他便拍着胸脯对刘邦说:“你放心,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不过我这个侄子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明天你一定要亲自来军中和他说清楚。”
双方计议已定,刘邦和张良毕恭毕敬地将项伯礼送出营。回到楚营的项伯第一时间面见了项羽,不仅转述了刘邦的话,还以长辈的身份责问项羽:“要不是刘邦先攻破了关中,你怎么进得来?况且怀王事先有约,现在刘邦立下大功,你却要去进攻人家,这在道义上怎么说得过去?反正他也不是你的对手,不如好好对待刘邦,大家再从长计议。”项羽沉默了一会儿,居然答应了项伯,取消了第二天进攻刘邦的计划。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门宴。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一场虚惊后,刘邦在席间尿遁,留张良一人善后,带来的百十人也不要了,只命令樊哙、纪信、夏侯婴、靳强四员战将步行给自己殿后。刘邦只身骑快马脱出,最终从鸿门逃得性命。
尽管各人对鸿门宴的解读有所不同,对项羽最终为何会放过刘邦也是众说纷纭,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鸿门宴之前,甚至说在刘邦与项羽初次合作时,刘邦的个人魅力、交际能力就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项羽真心地认同这个“兄长”,在内心深处将两人的矛盾视为兄弟间的矛盾,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这也是在宴会一开始,项羽便将曹无伤告密的事情向刘邦和盘托出的原因。既然两个人是兄弟,项羽也就不想杀死刘邦,他只是想让刘邦认输,臣服于自己,便心满意足。如若项羽一心想置刘邦于死地,项伯如何能劝住项羽取消进攻?鸿门宴上区区一个樊哙如何能震慑住项羽?
当然,樊哙当时已经是刘邦手下数一数二的战将,我们可以列举他的军功:在整个反秦、灭项的战争中,樊哙有明确记载的斩首数是一百七十六。而项羽,我相信,他只要认真一点儿杀敌,随便一场战斗下来斩首数都能超过这个数字。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在个人战斗力上,樊哙是项羽的劲敌,但只要项羽一心想杀死刘邦,他大可在帐外设下五百刀斧手,以摔杯为号,定然可以将刘邦、樊哙一干人等剁成肉酱。
所以,我的看法是,鸿门宴本身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凶险。即便没有项伯的倒戈,没有樊哙的搅局,只要刘邦肯当面向项羽服软、认输,哪怕是钻项羽的裤裆——当然,如果有必要,我相信这种事情刘邦是能做得出来的——他一样能从项羽手里讨得一条命来。因为在此时及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项羽打心底里认为他与刘邦的矛盾是兄弟间的不合,是家庭内部矛盾,他想要的是刘邦向自己认输投降,而不是杀死自己的“兄弟”刘邦。
另外,刘邦有惊无险地逃离鸿门回到霸上,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内贼左司马曹无伤。从此刻开始,刘邦清楚地意识到,秦帝国垮台后,隐藏在各路反秦诸侯之间的矛盾必将浮出水面。他不愿意永远在项羽面前装孙子,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每次都有今天的运气,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他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无可逃避地正面化。相信在鸿门宴结束后,项羽就已经被刘邦坚定地列入他“绝不妥协、必须消灭的人”的名单的第一位。
尽管决心非常坚定,但让刘邦感到迷茫的是,他要如何战胜这个战无不胜的项羽呢?
分封天下
鸿门宴后,项羽从刘邦手里接管了关中,基于项氏一族和项羽本人对秦国的痛恨,以及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项羽杀了子婴,然后在咸阳城里进行了一轮屠杀和掠夺。他命人把咸阳城里的财宝和美女统统打包运回彭城,又命令曾经在骊山工地上搬过石头的英布带领大队人马去刨秦始皇的坟。
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虽然英布带着军队干劲十足,却奈何不了一个死人(秦始皇)。一连多天,他们刨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秦始皇陵占地极广,规模庞大,修建陵墓的工匠又早就全部陪葬在了皇陵里,英布的大军忙活了数十天,纵有搬山卸岭之力,依旧找不到皇陵的正穴所在,只好作罢。最后,已经把咸阳劫掠一空的项羽用一把火将咸阳的宫殿几乎烧了个干净。
做完这一切后,项羽打算班师回彭城。其间,也有人来劝说项羽,指出关中土地肥沃,而且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不像彭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建议项羽留在关中以成霸业。关中是块宝地是不争的事实,想来项羽事后多少有点儿醒悟,但奈何咸阳的大部分建筑已经被他一把火烧成了灰烬,没法儿住人了。他只好打哈哈应付说:“哎呀,你说得有道理,但现在我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回到故乡显摆一番,就好像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出行,又有谁能看得到呢?”
来劝说项羽的是个书生,未经人情世故,思想简单,见自己这么好的提议没有被采纳,当着项羽的面就嘟囔了一句:“人人都说楚国人是大猕猴戴高帽子,只爱显摆,果然如此。”
“猴王”项羽听了他的话回答也很直接,架起一口大锅就把书生煮了。
其实项羽的想法并不复杂,入关以后,他曾命人告知楚怀王,希望更改之前的约定——对项羽来说,之前那个约定最大的问题不是谁当秦王,而是作为第二个进入关中的自己应当得到何种奖赏。熊心估计也是赌气,就给项羽回了两个字:“如约。”如约的意思就是“谁先入关谁做秦王,后面来的您就赶紧回来洗洗睡吧,没您什么事了”。
作为灭秦的首功之人,项羽收到这种回复自然是拍案而起勃然大怒。他干脆抛开楚怀王不管,依靠自己在诸侯联军中无人能比的威望和地位,自称西楚霸王,统辖占天下四分之一的九个郡,然后作为天下的霸主分封起天下来。
我们看一下项羽的分封名单:
汉王刘邦,地盘包括巴、蜀、汉中,建都南郑;
雍王章邯,地盘包括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
塞王司马欣,地盘包括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今西安市东北);
翟王董翳,地盘包括上郡,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东北);
西魏王魏豹,地盘包括河东地区,建都平阳;
河南王申阳,地盘包括黄河以南地区,建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
韩王韩成,地盘是原来韩国地界,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殷王司马卬,地盘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内),建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
代王赵歇,地盘在代地(今河北蔚县附近);
常山王张耳,地盘在原赵国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
此外还有九江王英布,建都六县(今安徽六安市附近);衡山王吴芮,建都邾县(今武汉市新洲区);临江王共敖,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西北);辽东王韩广,建都无终(今天津市蓟州区);燕王臧荼,建都蓟县;胶东王田巿,建都即墨;齐王田都,建都临淄;济北王田安,建都博阳(今山东泰安市)。
总有人爱说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平,这才导致了后来的失败。现在想想其实不尽然,分封天下这种大事情,不管是什么人来做,任何政策、方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能够让大部分人满意,顾及大部分人利益的方案就是一个好的方案。项羽的分封是以击秦有功且跟随自己入关为原则,虽然其中有人情的嫌疑(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梁,英布是项羽的部将),但绝大部分肯于攻秦且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都得到了封王的待遇。即便是巨鹿之战后和张耳有过刎颈之交,又因和张耳闹翻而私自弃印归隐山林的陈餘,也分到了南皮附近的三县。衡山王吴芮的部将梅鋗因军功颇多,虽然没有被封王,但项羽封了他一个十万户侯。
总之,在反秦战争中能说得上名字、确有功劳并坚持反秦的立场斗争到底的人,几乎都在项羽的分封之列。连章邯这个取了项羽至亲之人性命的秦将,项羽在大局面前都可以接受他的投降并封了诸侯,可见项羽肯定是考虑了大多数诸侯的利益。公平地说,这样的方案不失为一个好方案。
现在项羽已经贵为西楚霸王,而在楚国内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的楚怀王熊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分封诸侯之后,项羽向天下宣布,他的老上司楚怀王熊心从现在开始“升格”为帝,称“义帝”。项羽还宣称,自古以来为帝者都是居住在长江上游的,这样在地理位置上比较便于俯瞰群臣,所以义帝应该迁徙(实际上是被发配)到长江上游隶属于长沙郡的边远、潮湿的郴县。
终于,项羽摆脱了一切实际上的束缚,成了当时天下的霸主。
汉王刘邦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接到了项羽给他的到巴蜀之地做汉王的委任状,心里充满了不甘和不满。对刘邦的分封,项羽的说法是这样的:当时是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为王,这个关中指代的自然是秦国的领地;先入定关中者为王,那自然是秦国的王;刘邦第一个进入关中,按照约定,他自然要在秦国的地盘上当王,而巴蜀也是秦国的地盘,刘邦去那里做王也算是履行了当初的约定。
虽然那时候的巴蜀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低,甚至很多地方还未开化,更要命的是交通闭塞至极。直到几百年后的盛唐时代,诗仙李白还感叹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项羽把这种地方留给刘邦,说好听点儿,刘邦是去做王,实际上跟发配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义帝去的郴县,也难怪刘邦不满,真是沉江的心都有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邦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每每念及自己的平民出身及落草为寇的经历,想到如今一跃成为一方诸侯,他自然满心欢喜;若想到自己本应是富庶关中之王,如今却变成了崇山峻岭中的汉王,便愤愤不平;转而想到,不管怎么样,自己这个沛县的无名小卒以后能呼风唤雨于一方,又感到一丝窃喜;可一旦念及巴蜀之地可能语言都不通,自己的妻儿老小又在千里之外的楚地,刘邦又忍不住一阵失落。在这种喜忧交加的心情的影响下,刘邦的情绪经常变得很激动,最后甚至想:干脆带人抄家伙和项羽干一仗,即使输了什么都不要,就这么回家做个普通百姓也好过现在这般窝囊地去称王。
对于刘邦的纠结,他身边的将领们也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但只有萧何敢去劝阻和安抚刘邦。当刘邦再次想带人冲出去和项羽干仗的时候,在一旁的萧何马上按住激动的刘邦,轻声地说了一句:“大王,如今的结果虽然不如意,但总比丢了命强上百倍吧?”
萧何的一句话点醒了刘邦,他良久地注视着这个帮助自己造反,推举自己做首领,带领全族人跟随自己却从来没有过怨言的人。最初进入咸阳城时,当大家都在捞油水的时候,只有他去接收了秦政府的图书典籍,知道如何管理一个政府,刘邦打心里对他产生了独特的信任感。刘邦第一次整了整衣冠,心悦诚服地向这个叫萧何的老相识拱手鞠躬,从此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自己对分封的不满。
不久后,张良前来向刘邦提及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张良本是彻底的复国主义者,如今韩国已复,张良自然要回到韩王韩成那里辅佐韩成,延续张家两世为相的传统。虽然刘邦舍不得张良,但如今他就要到巴蜀之地去了,即便张良肯跟着自己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为了报答张良之前对自己的帮助,刘邦慷慨地送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参考鸿门宴时刘邦不过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范增玉斗一对,就知道张良在刘邦心里的分量了)。
张良显然察觉到了刘邦心中的不快,试探之下,刘邦向张良表露了自己不愿老死在巴蜀的想法。想到自己即将归附韩成,与刘邦再会恐怕遥遥无期,为了再帮刘邦一把,张良主动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由张良出面将珍宝全部转赠给项伯,希望项伯能在项羽面前为刘邦多美言几句。虽然不指望项羽能改变主意将刘邦留在关中,但希望项伯能为刘邦尽可能地多争取一点儿地盘。
看到闪闪发亮的珠宝,项伯怎么驳得了亲家刘邦的面子?在一番软磨硬泡之下,项伯替刘邦争取到了一块战略要地——汉中。
汉中地处陕南腹地,是通往蜀地的必经之路,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平原,沃野千里,易守难攻,是一块战略要地,也是巴蜀地区通往关中的门户。刘邦仅用几件黄白之物就通过项伯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汉中,实际上为自己将来反击关中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汉中在项羽的掌控之下,不仅刘邦想入关中不可能,就连刘邦自己的巴蜀恐怕也时刻处于项羽的觊觎之下。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各路诸侯开始离开咸阳归国,刘邦也带着他的队伍往汉中的南郑出发。这个时候,刘邦的队伍组成比较复杂,他原本的十万人马多数已经被项羽遣散了,跟他一起去汉中的除了他自己的手下和很多慕名追随他的人,还有项羽派来的三万楚国士兵。这三万人美其名曰帮助刘邦增强实力,其实就是项羽安排来监视刘邦的,这反映了项羽对刘邦是留是杀态度上的犹豫不决。即便知道项羽的意思,这个时候的刘邦也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快继续上路。
作为至交好友的张良一直送刘邦到襃中(今陕西勉县附近),一路上,刘邦与张良相互交流了很多对未来的打算和想法。当然,刘邦当时最担心的是,虽然项羽在鸿门暂时放了自己一马,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采取措施对自己加以迫害。别的不说,身边这三万楚国士兵便让刘邦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而且他仍然对不能称王关中感到愤愤不平。
针对刘邦的顾虑和想法,临别时,张良最后为刘邦出了一个主意:“大王不应该想得这么远,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才能考虑其他的事情。按我的愚见,大王为什么不把来时的栈道都烧掉,以此来向天下宣告自己准备终老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再也不出去了呢?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有人偷袭,也可以减少项羽对你的顾虑。”其实,这么做还有一个作用是张良没有明说的:烧了栈道就断了项羽派来的三万楚兵的归路,为了有朝一日能回归故里,他们要么逃亡,要么为刘邦反攻关中所用。
刘邦送别张良后虽然不情愿这么做,但此时他对张良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于是他按照张良的话一把火将栈道烧得干干净净,头也不回地带着队伍进入汉中,做起他的汉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