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全史(全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楚政权的博弈

熊心的反击

项梁一死,楚军失去了依托,项羽乱了分寸。项羽和刘邦在外黄、陈留两地象征性地打了两仗便匆匆忙忙地往东回撤,一直撤到楚军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内)附近。

项梁原本的意思是把放羊娃出身的楚怀王熊心当成傀儡来使用。熊心本人也很识时务,项梁拥立他为王后将国都选定在边远的盱台,摆明了是把他晾在一边。熊心非但没有表露出一丝的不快,还对项梁千恩万谢,很顺从地主动到盱台去做自己的楚王。到盱台的熊心还时不时地在别人面前大肆夸奖项梁是国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说自己对项梁叔侄是如何如何感恩戴德,完全一副孙子的嘴脸。

终于,熊心的小心谨慎瞒过了项梁的耳目。熊心本人虽然早年以放羊为生,可他毕竟是楚王之后,王室的基因是无法去除的,一副对项梁阿谀奉承的表象下其实隐藏了很深的城府。现在项梁已死,熊心马上翻身做主人,迅速收起孙子的嘴脸,换上了老子的面孔,想要夺回楚国政治的控制权。

项梁战死后,熊心不再征求项羽等项氏集团其他成员的意见,而是自己做主,立即决定打点行装,将国都由盱台迁到彭城,并命令吕臣率部驻扎在彭城东面,项羽率部驻扎在彭城西面,而刘邦则独率一军驻扎在砀郡,与其他人互成掎角之势将彭城保护起来。

紧接着,在彭城正式成为“真楚怀王”的熊心对以往把持楚国政权的项氏集团成员进行了清洗,提拔宋义等一批在项氏集团的压制下不得志的官员作为自己的亲信,一步步地削减项氏集团对楚国政权的影响。接着熊心开始着手处理项羽、刘邦、吕臣这三只有实权的老虎。

刘邦、项羽是何人自不必说,而吕臣原本是陈胜起义军中的一员。在陈胜被自己的马车夫庄贾杀死后,吕臣组织了一支苍头军杀死了庄贾,重建了张楚政权,随后又率军归属项梁,也是项梁手下重要的将领。

面对项氏集团留下的项羽、吕臣、刘邦三人,楚怀王熊心在迁都彭城之后分别做了不同的决定:他收缴了项羽和吕臣的军权,将吕臣明升暗降为当时没有实权的司徒;项羽则只捞到个长安侯兼鲁公的头衔,回家赋闲;而同是项氏集团成员的刘邦则被正式提拔为砀郡长,封武安侯,统领一郡之兵。

打击项羽、吕臣,拉拢刘邦,这当然可能是熊心瓦解项氏集团的一种手段,但刘邦作为项氏集团的核心分子之一,在项梁兵败后居然能迅速得到熊心的认同和拉拢,可见刘邦此人对厚黑学的精通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超凡的功力。也许正是因为有如此本事,他后来才能在鸿门宴上从项羽的手中保得一条命,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目标:巨鹿?咸阳?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在击杀项梁后认为楚军已经不成气候,所以并没有继续东进消灭盘踞在彭城一带的楚军残部,而是渡过黄河向北大破赵国反秦武装,接着与北面过来支援的长城军团一起将赵王赵歇及赵军的残部重重围困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平乡县西南)城中。章邯命令长城军团的主将王离(名将王翦的孙子)率军攻城,自己则率领二十万秦军负责转运粮草,摆出一副要踏平巨鹿的架势。

在此之前,齐、楚两国的反秦武装主力已经被歼灭,如果再任由章邯将巨鹿从地图上抹去,反秦起义的浪潮必将跌入深谷。于是应赵国的请求,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各地残存的反秦武装开始摒弃前嫌,纷纷向巨鹿靠拢,准备和秦军展开决战。

此时远在彭城的楚怀王熊心也收到了赵国的鸡毛信,可他另有想法。熊心认为,现在秦军主力在围攻巨鹿,楚军自然应当施以援手,哪怕只是表面上去搭把手。但熊心真正想的,是如何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反复思考后,熊心终于想到了一个两路出击的方法:一边援助赵国,一边直扑咸阳。北上救援之军如若能击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城下,然后西进会师当然最好;如果不能,西进之军也可趁秦军的主力被牵制、关中空虚之时一举攻克帝国的心脏。熊心对自己的想法很满意,他马上召开会议,宣布楚军下一步将同时北上和西进,而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咸阳,并现场招募愿意担此重任的将领。

熊心没想到平日里被自己视为心腹、亲信、得力干将的手下们都是一群被秦军吓破胆的脓包、废物。不管是北上还是西进,皆非所愿,他们只求能够安居一隅暂且保身。尽管熊心许出了“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的承诺,会场中他信任的人依然没有一个敢出来主动承担攻秦的重任,只有刘邦和赋闲在家的项羽愿意率军攻秦。其中,项羽表现得尤其激动,撸胳膊挽袖子,立刻就要带人去活剥了胡亥。

熊心自然不能让项羽脱离自己的掌控,所以任由项羽在下面说得唾沫星子横飞,他只是默不作声。楚军的老将们也都是政治斗争中的老油条,很快便领悟了领导的意思,纷纷表示项羽这个人虽然打仗厉害,但手段太过残忍,打下一座城之后还要屠城,不留活口。有的人还把先人从土里刨出来说事,说陈胜、项梁这么厉害的人之前都失败了,即便允许项羽带兵攻秦,他又能有什么作为。最后大家的意见是,既然要西进关中,不如换个像刘邦这种宽厚的长者去试试,说不定还能取得一些成绩。

熊心听了老将们的话后很开心,马上拍板表示同意,下令道:“命砀郡长刘邦率部西进进攻咸阳;另命项羽为副将,跟随上将军宋义率军向北救援巨鹿。诸将即日启程,不得有误。”末了,熊心再次强调了一句:“先入定关中者为王。”

有时候,历史前进的方向往往取决于一两件小事,比如,熊心说的这句话就为刘邦和项羽的决裂埋下了伏笔,也无意中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对于让项羽以副将的身份去救援赵国这件事,熊心可谓不怀好意:你项羽不是很想与秦军决一死战,为项梁报仇吗?就让你做一个副将,跟我的亲信上将军宋义去救援赵国,去找你的杀叔仇人报仇。我只要私下知会宋义一声,到时候让你带少部分人做先锋,去三十万秦军的阵中滚上几个来回,任你有三头六臂也必死无疑,那叫羊入虎口;如果你敢违抗军令,上将军宋义可以马上将你军法处置,那叫先斩后奏。总之,离开会场的项羽在熊心看来是再也回不来了。

既然命令已下,刘邦和项羽便起身回营,准备动身奔赴不同的战场。刘邦和项羽两人既同为项氏集团旧部,又有共同作战的经历,关系自然不同于常人,离别之际,两人惺惺相惜(至少项羽应该是真诚的)。虽然从年纪上来讲,刘邦做项羽他爹都有富余,但两人仍磕头拜把子做了兄弟。

随后,刘邦往西,项羽朝北,各自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然而,两人的朋友之义、兄弟情谊也就此开始变质。

西进!西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盛极一时的秦帝国进入了最后一个年头,而终结这个王朝的刘邦正带着他不足万人的队伍经由砀郡向西进军。

此时秦帝国内部可以调动的野战部队几乎都集中在巨鹿,各地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守备兵,即便是这样,刘邦出征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一开始在友军(指其他的反秦武装,只要反秦,皆视为友军)的配合下击败了成武县外屯驻的秦军,但一遇到有城墙保护的重镇他们就没有办法了。比如,刘邦联合彭越等人一连数次进攻昌邑都没有成功。但是,在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的方针的指引下,刘邦西进的脚步没有停下。他决定绕开昌邑,继续向最终的目标咸阳前进。

这在其他人看来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刘邦带领数千人的队伍远离根据地,深入帝国腹地,既没有援军也没有补给,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被对手集中兵力围剿。但刘邦之所以敢继续前进,是因为他看准了当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接连不断,秦军的情况是防守有余而进攻不足。在巨鹿那场大战结束之前,朝廷并没有多余的兵力主动围剿刘邦,因此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他仍然坚定地西进。

不得不说,刘邦的军事眼光确实高人一等,他明白自己虽然孤军深入,但只要不主动往对手枪口上撞,自己的生命安全暂时还是有保障的。尽管开始的进军并不顺利,可刘邦也没有过分担心。刘邦每到一处不仅要向人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寻访能人异士,行军打仗之余还不时在军营里享受一些类似于足底按摩之类的保健活动,摆出一副在战略上重视对手、在战术上藐视对手的架势。

以这种看起来像半游山玩水的进军方式行至陈留郡的高阳县附近时,刘邦有了收获。他手下一个籍贯在高阳的骑兵向他推荐了一个同乡。骑兵说,他的这个同乡很有意思,此人在陈留附近观察来往的各路义军已经很久了,对多如牛毛的义军都是不屑一顾,唯独这次主动要求见刘邦。

当时刘邦正在洗脚,穷极无聊之余正好用此打发时间,于是就召见了这个骑兵的同乡。来的这个人叫郦食其,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虽然一副儒生的打扮,但他平日里行为举止狂放不羁且经常满口酒气,在当地是有名的“狂生”。老头儿郦食其进得帐来看见刘邦惬意地斜靠在床上,叉开腿,身边蹲着两个小妹,正在给他泡脚兼足底按摩。被热腾腾的蒸汽一熏,刘邦黝黑的腿毛一根根地黏在小腿上。

见到进来一老头儿,刘邦既没有起身欢迎也没有请长者坐下的意思。郦食其皱了下眉头,也只是深深作了个揖便大声问道:“足下是来帮助各路诸侯消灭秦国的吗?我看是来帮秦国消灭各路诸侯的吧。”

刘邦一听这话立马坐起身来大骂:“你个老小子一派胡言,老子是来消灭秦国的,怎么是来帮助秦国的呢!”

郦食其不慌不忙地欠了欠身,挺直腰杆回答:“那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来见我老人家呢?”

这句话让刘邦幡然醒悟,想来眼前这老头儿不是普通人物。他立即喝退了洗脚的小妹,回到后室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接见了郦食其。

宾主坐定之后,郦食其先讲了一番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的古事,又为刘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刘邦以手下不满万人的乌合之众就想摆平秦朝,简直就是虎口拔牙的危险之举。刘邦漫不经心地问:“你说得都对,那该怎么办呢?”郦食其只回答了三个字,直听得刘邦连连点头。刘邦真正讨厌的是那种一见面就说前三皇后五帝、薄古非今,嘴上似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计的迂腐儒生。他需要的是能真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郦食其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办法是,停止前进,拿下陈留(止陈留)!

陈留也是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郦食其告诉刘邦,陈留城内囤积了非常多粮草,陈留的县令是他的好朋友。他可以利用这层关系说降他或者在城里给刘邦做内应。刘邦听了自然很高兴,马上命令队伍收拾行装,偃旗息鼓,秘密前进,隐藏在陈留城外。

郦食其只身进了陈留县城,见到老朋友也不客套,当场就对县令进行一番口吐莲花般的游说。尽管郦食其说得天花乱坠,但投降这种事情对县令来讲是抄家灭门的大罪,县令自然不会答应。他婉言拒绝了郦食其,并把他礼送出门——在当时“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的苛政背景下,郦食其发表一通反动言论已经是大逆不道,按律应当抓起来砍头,量刑的话死十次都有余。而把他当朋友的陈留县令仍然对他以礼相送,算得上仁至义尽了。不承想,求功心切的郦食其见游说不成,直接趁县令不备一剑将其杀死,然后马上给早就埋伏在城外的刘邦发了信号。刘邦收到信号立即率兵攻城,还在城外岭高林密处设了疑兵,又是摇旗又是擂鼓,故意把声势搞得很大,让人觉得来了十万大军一般。

陈留城里,因为县令被杀,衙门里已经乱作一团,城外刘邦的军队再一吓唬,城里的秦军就放弃了抵抗,刘邦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拿下了陈留。事实证明,拿下陈留对刘邦来说意义重大,至此,刘邦不仅在兵力上获得了补充,还获得了秦朝囤积在陈留的大量粮草,实力得到很大的加强。手上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刘邦第一次感到底气十足,行动前再也不用畏首畏尾。

为了感谢郦食其,刘邦封他为广野君,让郦食其做了自己手下的谋士兼说客,又任命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做了将军,统领在陈留入编的新兵。

顺利拿下陈留后的一段时间里,刘邦的军事行动摆脱了西进后到处吃瘪的局面,开始接连获得胜利,并且与谋士张良重新合兵一处,攻下了原来地处韩国的十余座城池。

为什么是“重新”呢?原来,复国主义者张良与刘邦共投项梁帐下之后,并没有停止复国的决心。他主动游说项梁,希望找到原韩国的公子横阳君韩成,将韩成立为韩王,恢复韩国。项梁同意了张良的提议,很快派人找到了韩成,还派给张良一千多人的军队帮助韩成复国。

从“一千多人”这个数字可以看出,项梁对张良并不重视。在历史上一个械斗人数动辄就数以万计的乱世,一般情况下,一千多人干不出什么事来。好在这不是一般的乱世,兵力几乎处处捉襟见肘的秦军根本顾不上这么一小撮乱党,于是韩军趁乱浑水摸鱼,很快便收复了几座城池。

要说张良是当时世上一等一的谋士自然不假,但谋士所长在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不是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厮杀。所以,要张良规划战略部署可以,但具体的作战指挥则并非其所长,而且韩成手下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将才。当他们的行动引起朝廷当局的重视,朝廷派出军队镇压之后,韩军战斗力不足的缺点马上就暴露无遗,刚到手的几座城池很快又被秦军夺了回去。

失去城池依托之后,张良等人的处境更为尴尬,书面上隐晦的说法叫“往来为游兵颍川”。说白了,就是整天被秦军追着屁股到处跑,一帮人在颍川(主体部分在今河南禹州市)地区东躲西藏,到处钻山沟、蹲草坑,提心吊胆,日子过得相当苦闷。

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张良明白了自己的劣处。当刘邦在军事上获得节节胜利之时,张良带着韩成和已经在山里当了几个月野人的残兵败将再次投到刘邦的帐下。这时已经财大气粗的刘邦看在张良的面子上出兵帮助韩成收复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但刘邦帮助韩成也不是义务劳动,他在意的只是张良而已,他根本看不上韩成这个窝囊废。随后刘邦便命韩成带着自己的那几个手下守着这十几座城池,让张良跟随自己的大军继续西进。

之后,刘邦屡屡在军事行动上获得胜利,不仅粉碎了赵国的一支队伍想渡过黄河入关的企图,还开始在队伍里组建非正式的骑兵队伍,然后依靠机动性能极高的骑兵连连击败秦军,并包围了军事重镇宛城。

宛城是经由南阳郡通往关内的必经之地,秦政府在此地囤有相当多的兵力。这时候宛城守将是南阳郡的郡守,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出众的军事才能,但好歹知道固守待援。一听说刘邦的义军杀过来了,南阳郡守早早命人坚壁清野,把宛城的大门一关,门后还用重物顶住,任由刘邦的人在城外如何叫骂都只当听不见。刘邦见骂阵无效,就命令士兵攻城,又遭到城头秦军滚石和箭矢的伺候。

秦军死守宛城让刘邦的多次攻城之举都徒劳无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逐渐变得焦躁起来。他时刻惦记着楚怀王那句“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的口头约定,生怕被项羽抢了先。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是有点儿小家子气的,农民出身的娃子没见过大世面,一天到晚就抱着“入关称王”这个念头,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进咸阳,然后大声宣布“我是王”。战事顺利时,刘邦心里还能平静,知道步步为营,一旦战事胶着,他内心就会急躁不安。焦虑之下,他干脆命令部队开拔,绕开宛城继续前进,反正他的目标只有咸阳。

这个时候,张良对刘邦绕道的行动表示强烈的反对。他一路上反复劝阻刘邦:“虽然你急着入关,但现在关中的秦军力量依然强大,而且他们据险而守。如果现在你不先想办法拿下宛城,而是直接攻击关中,到时候一旦战事不利,就很容易落到被前后夹击的境地。”

刘邦是个会接受他人意见的领导,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虚心纳谏(这让他有别于当时的其他义军领袖)。急切的心情一旦得到缓解,他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接纳了张良的正确建议。之后,刘邦连夜带兵抄近路折返,重新包围了宛城。

宛城的南阳郡守头天好不容易盼到了刘邦撤军,第二天黎明一上城头,又看到城外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的全是“刘”字大旗,顿时崩溃了,拔出剑来就要自行了断。这时候郡守手下一个叫陈恢的舍人赶忙上前阻止,他劝郡守暂时不要寻死,不如让他见刘邦一面,看看能不能投降保命,如果不能保命再寻死不迟。

南阳郡守其实根本舍不得自己这百八十斤的皮囊,没有犹豫就答应让陈恢出城去游说刘邦——为了防止刘邦的军队趁乱攻破城门,郡守没敢让陈恢从城门口大大方方地出城,而是让人用篮子把他从城墙上放下来的。

从土制升降梯里下来后,陈恢见到了刘邦,他先是陈说了一番利害:宛城是一座大城,兵多粮足,如果现在强攻宛城也许能拿下,但损失必然也很大,而且这样会坚定其他城池将领死守的决心,增加刘邦进军的困难;如果放任宛城不管,继续西进,那就可能被前后夹击。这和张良的见解是大体相同的,刘邦也表示赞同。但此时的刘邦对拿下宛城自信满满,他很得意地问陈恢:“你说了这么多,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陈恢不慌不忙地把葫芦里的药倒出来给刘邦看。他告诉刘邦:“不如你放死守宛城的军民一马,再给郡守封个爵位稳定人心,那你不仅可以收编宛城的兵马继续西进,一路上其他没有被攻克的城池的军民也会被你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必然早早地大开城门,等着你的到来,不敢有丝毫抵抗。”

陈恢的主意倒是很合刘邦的胃口,刘邦听了很高兴,立即同意开出封侯的条件约降南阳郡守。宛城投降后,刘邦马不停蹄地集结队伍继续西进,自宛城向武关逼近。之后的事情果然如陈恢所说,一路上秦军望风披靡,刘邦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到了武关脚下。

这样的结果当然与刘邦宽和的政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除关中平原以外的广袤地区,秦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控制,再也无法组织力量进行有效的抵抗。因为北面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已经有了分晓。

斩首行动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依照楚怀王熊心的指示,项羽跟随上将军宋义率五万楚军北上救赵,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征程。

上将军宋义的号也很有意思,叫“卿子冠军”。“卿子”是上流人士相互拍马屁时对对方的褒称,其实就是“公子哥儿”的意思。“冠军”就是军中之冠的意思。“卿子”和“冠军”加在一起怎么听怎么像一个公子哥儿统领三军,甚不吉利。

实际上,宋义或者说熊心本人并不热衷去巨鹿救援赵国,那里秦军兵多粮足,士气正旺,这个时候去捋章邯的虎须在正常人看来简直就是去送死。大概是出于熊心的授意,宋义率领的楚军刚行进到安阳就驻扎下来,前后一连待了四十六天都没有拔营起程的意思。

宋义不慌不忙,求战心切的项羽却顾不上这么多,等不到宋义有进一步的动静,他忍不住去面见宋义,开门见山地问:“上将军,我听说现在秦军围攻巨鹿情势甚急,为今之计我们应当赶快渡过黄河与赵军内外夹击,这样才有可能打败秦军,如若像现在这般干等下去,何时才能击退秦军?”

宋义怎么可能理会项羽,他想给项羽一个下马威,于是微笑着回答道:“项将军所说不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秦国,而不仅仅是和章邯打上一仗。现在秦赵双方正在决战,我们就应当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如果秦军胜了,损失必然不小,那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攻击秦军,就很容易获得胜利。如果赵军胜了,那对付秦军就更容易了,我们可以趁他病要他命(承其弊),一鼓作气攻入咸阳。”

宋义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继续对项羽说:“要说在战场上厮杀,我比不上项将军你;可要说运筹帷幄,将军你可比不上我啊!”

随即宋义脸色一变,不再理会项羽,转而厉声对手下颁布了一条军令:“军队中但凡有像老虎一样凶猛、羊一样倔强、狼一样贪婪、厉害却不听指挥行动的人,一律按军法处置。”

项羽是决心攻秦的,队伍迟迟不进,他自然心急如焚,但宋义的一番话语颇有深意。想那宋义也曾在项梁的手下当差。定陶之战前,宋义劝说项梁对章邯不要掉以轻心让项梁很不爽,结果被打发出使齐国,凑巧躲过一劫。项梁兵败后,楚怀王迅速清洗项梁旧部并培植自己的势力,宋义马上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军,这证明此人是楚怀王的心腹无疑。所以,宋义的行动应该是得到了楚怀王的授意,他的这番想法是得到楚怀王默许的。在楚怀王熊心看来,救不救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在秦赵之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当然最好能一并处理了像项羽这种并不服从自己的项梁旧部。所以宋义才会在安阳安营扎寨,迟迟没有动作,并且颁布了这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项羽的军令。此令一出,想必宋义就准备等着项羽自己往枪口上撞了。

不得不说,宋义就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角色,在军队中当当参谋还可以,是不能够当统帅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宋义和项羽对话过后,两人实际上已经撕破了脸皮。然而,宋义在之后的行动中接连犯错。首先,在十一月天寒地冻、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宋义自己依然每天置酒高会不理军事,这让他脱离士兵,不得人心。如果说这只是他为了摆脱像项羽这样的主战派的纠缠故意买醉而导致的失误,那他下一个决定则是致命的错误:在军中百无聊赖之际,宋义居然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做国相,他自己还离开军营亲自到无盐(今山东东平县)给儿子送行。

宋义并非将门出身,也不是从行伍中逐层升上来的将领,而是被楚怀王破格提拔的上将军,在军队中缺乏支持和人脉基础,因此,宋义对军队的掌控力并不强。而楚军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项梁叔侄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子弟兵的力量,项羽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是宋义远不能比的。宋义对军队的控制基于身在军营之中,当他脱离大部队之后,实际上对楚军也就失去了监督、控制的能力。可以说,宋义给儿子送行的同时,也一并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项羽平时就与宋义不和,为了是否进军的事情,两人更是势同水火。从宋义的大帐里出来后,项羽就开始对手下的将军们发牢骚:“我刚才跟宋义说了,大军应该全力向秦军发动攻击,现在战事连年,收成又不好,军中都快断粮了,将士们都在吃糠咽菜。宋义这小子不让大军马上渡河去赵国境内获得补给,居然每天躲在帐篷里饮酒作乐。我说应该尽快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他却说什么要‘承其弊’。我呸!”

项羽一边说一边往地上狠狠地吐了口唾沫,再一脚踩住使劲地蹍了好几下,仿佛脚下踩的是宋义,又继续说道:“以秦军的强大,要消灭赵军简直是易如反掌。一旦赵军被消灭,秦军挟大胜之势士气大振,到时候看他承什么!”

虽然项羽憋了一肚子的火气,但此时宋义还在军中,项羽除了发牢骚也做不了什么,但宋义离开军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宋义前脚刚走,项羽就开始在军队中做策反工作。他让手下在军队中宣传宋义的三大罪状:一是不恤士卒;二是决策失误;三是徇私情。后两条也就罢了,第一条罪状想必在当时缺衣少粮的军营中是会引起士兵们的广泛共鸣的,随后宋义本人被项羽定性为“非社稷之臣”。

既然宋义不是社稷之臣,那就应当让位于社稷之臣。在宋义从无盐回到军营之后的第二天,项羽借着早晨去拜见上司的机会,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

儿子就要做齐国的国相了,宋义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至。项羽见到宋义后,什么铺垫都没做,上前拔出腰间的佩剑,一剑便将宋义的头颅砍下,随后出了大帐大声宣布:“宋义和齐国勾结要谋反,楚怀王密令我杀了他。”

这当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且不是十分高明。宋义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就算有类似的密令,也是要宋义杀掉项羽。但由于宋义平时的作为及项羽私下的宣传,楚军将士上下早已对宋义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加之慑于项羽的威名,现在即便有个别人对项羽的说法心存疑虑也不敢吱声,于是楚军将士纷纷表态:“楚国是将军一家恢复的,现在将军您为国诛杀叛贼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随后众人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重新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

这是项羽在会稽起兵之后的又一次斩首行动,显现出了项羽处理军事问题的特点:行动迅速、果断,无视其他情况,只认准对手的领袖和关键点,并予以坚决的打击。这是他一贯以来不断取得战斗胜利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很重要)。

代理了上将军,项羽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巩固自己的胜利。他一边秉着斩草要除根的原则,派人在齐国境内追上了毫不知情的宋义之子宋襄,不由分说便将宋襄杀死;另一边命人将发生的事情回报楚怀王。

接到报告后,熊心一下子蒙了,事态的发展远超出他的预料。他没想到项羽会完全不按照自己的规则玩游戏。宋义被杀完全打乱了熊心原先所有的部署,又打听到宋义的儿子宋襄已经身首异处,熊心意识到项羽派人回来报告其实也就是知会他一声,不管他如何回复,现在军队的指挥权在项羽的手里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对项羽来说,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满意,他杀宋义就是名正言顺的;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不满意,那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义被杀标志着项羽或者说项氏集团与楚怀王熊心之间的政治博弈基本上分出了胜负。熊心无奈之下只得认栽服软,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就相当于默认宋义之死出自他的授意。

熊心虽然在宋义被杀的事情上失算了,但依然不死心。他还有最后一次不算机会的机会,就是寄希望于章邯这个曾经干掉项梁、间接帮助他夺得楚国政权的对手能再次帮他干掉项羽。于是熊心决定暂时继续认怂,反正他本来就对此驾轻就熟。在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的同时,他命令楚军继续按“原计划”迅速救援巨鹿。

对项羽来说,与章邯作战根本不需要命令,为人为己他都要和章邯一决雌雄。当时的安阳与巨鹿之间横亘着两条大河,与安阳临近的是黄河,与巨鹿临近的是漳水。杀了宋义又正式当上上将军的项羽命令队伍马上开拔,迅速渡过黄河向巨鹿挺进。

虽然项羽是天生的战士,但如果说这个时候的项羽是充满必胜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带领楚军主动向秦军进攻的,我认为纯属胡扯。当时项羽手上只有五万人,而巨鹿的秦军包括王离的长城军团十万人、章邯的帝国中部集团军二十万人。之前秦军接连大胜,正是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士气如虹的时候,论实力,双方差了好几个档次。这时候的项羽和章邯就好比一个小财主和富豪进行一场赌博,富豪家大业大输一点儿没什么,小财主如果输了就要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无论是谁,碰到章邯这么强劲的对手都会感到恐惧。但恐惧并不能成为项羽退缩的理由,哪怕不是为了报仇,只是为了生存,项羽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即使再艰难,只要敢于尝试,就有成功的可能。在以往的战斗中,项羽总是冲锋在前,绝不喊“兄弟们上,我掩护”一类的话。然而,这一次项羽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决不能就这么孤注一掷地把手上的本钱一次性地投进去。经过反复思考,项羽觉得自己需要寻找一个信得过的,又具备军事才能且足够勇敢的人做先锋,去试探秦军的虚实。从这三个标准看来,这个人要是如项羽一样的存在。嗯——好吧,要求好像太高了一点儿……要是仅次于项羽的存在呢?

楚军里有这样的人吗?还真有……楚军里一个叫英布的人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英布出身于贫民家庭,因为犯法曾被处以在脸上刻字的黥刑,故又称“黥布”。早年间,曾有看相的给英布算过命,说他以后会因为犯罪而被处以黥刑,之后又可以做诸侯。当相士预言的前半部分成真以后,英布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很得意,时常有做一番大事的念头。之后英布曾做过骊山工地的役徒,从工地逃脱后又做过一段时间的江洋大盗,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英布也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辗转投奔了项梁。英布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在项梁的麾下常充当急先锋的角色,随项梁征战立过不少战功,被封为当阳君。这次宋义带军出征,英布也在军中担任将军,现在项羽需要选一个先锋,英布自然是不二人选。

有了合适的人选,项羽立即开始行动。他命令英布做先锋,带两万人渡过漳水与秦军交战。英布的军队渡过漳水之后没有做过多休整,马上就投入与秦军的战斗。人数明显处于劣势的楚军在英布的指挥下勇不可当,几次击败数量众多的秦军,很快在前线建立起稳固的滩头阵地。随后,英布派人渡河向项羽汇报战况。

项羽接到英布的报告,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胜负在此一举!他带上自己剩下的所有本钱——三万将士,收拾行装渡过漳水,与英布的两万人会合。

大战一触即发!

巨鹿决战

这里要详细说明的是当时巨鹿周围对阵双方的情况。

秦国一方:围城的是王离的十万秦军,他们的责任是每日吃饱了饭就三班倒日夜不停地攻击巨鹿城,而王离他们需要的粮食经甬道源源不断地送达。所谓甬道,指两旁有墙或者其他屏障物体遮挡的运粮通道,有的甚至不仅两旁有墙,顶部也是封闭的,修得就跟管道或隧道差不多,可以保证粮草在受到外界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运送到目的地。守护甬道安全、保障甬道畅通的是章邯的二十万中央集团军。

反秦武装一方:除了项羽和他的五万楚军外,巨鹿城里是苟延残喘的赵王赵歇和他的残部,每日在死亡线上挣扎,已经自顾不暇,所以是不能指望他们作战的。巨鹿城外倒是汇集了十几支大大小小的反秦武装,起先有不怕死的率军冲击秦军阵营,冲进去的人很快就跟泥牛入海般没了消息。其他反秦武装的首领一看这阵势都不敢有所动作,只能远远地安营扎寨,搭好防御的营壁,选好撤退的后路,每天派人坐在营壁上远远地眺望巨鹿城下的战斗情况,时刻准备着一旦巨鹿城破则立即开溜,真正的作壁上观。

对项羽来说,除了自己手上的五万人马以外,没有任何一支友军可以帮得上忙,要赢就只能靠自己!我们知道,在战斗中要以寡敌众、以弱克强,就不能瞻前顾后,需要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为了表示自己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断绝自己和手下的杂念和退路,项羽在漳水边集合了所有的人马,当众烧毁了一切多余的辎重及所有可以渡河的船只、器具,并且只留下了够军队吃三天的口粮,其余的食物一律沉到江心。他的意思非常明确——三天之后的粮食就在敌人的军营中,消灭敌人就能吃饱饭。

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当然,项羽不是笨蛋,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通过英布前期的试探,项羽准确地意识到秦军并非强大到无懈可击。三十万人聚拢在一起确实是好大一片,但如果分开来,既要四面围城,又要保护甬道,单位面积上的人数也就变得有限。秦军要防备的地方很多,在那个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各个队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支援都不那么及时。加上战役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各路反秦武装虽然陆续在巨鹿周围集结,但都不敢有实质性的动作,让秦军有了轻敌的思想,这些都给了楚军可乘之机。

为了三天之后能吃上饭,楚军将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迅速投入激烈的战斗。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楚军反其道而行,以一围十主动进攻,反过来分次包围王离率领的秦军,准备在局部集中兵力将秦军各个击破。

在项羽的带领下,以及“觅食”这个动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的驱使下,楚军上下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抵达前线的第一天就连续与秦军交战九次。在战场上,楚军将士个个以一敌十,青筋暴露,喊声震天,楚军将士刀锋所过之处,秦军像被割的麦子一样一大片一大片地倒下。

楚军的行动不仅出乎秦军的意料,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更是震慑了各路反秦武装,他们光是在营壁上眺望巨鹿战场就已经吓得心胆俱碎,根本不敢有任何动作。

秦楚两军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最终楚军大败秦军,不仅夺取并破坏了秦军供粮的甬道,还击杀了秦将苏角。仅仅一天时间,楚军便基本上将秦军的长城军团打得失去了战斗力,军团主将王离被俘,副将涉间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而章邯则率兵撤退到漳水南岸。

身为军队副将却敢擅自杀死主将宋义,已经让项羽名闻于诸侯,而巨鹿城下扭转乾坤的一战更让项羽威震天下。巨鹿之围解除后,四周援赵的反秦武装首领去拜见项羽时还没有从亲眼所见的这场惊天大战中回过神来,入了楚军军营,不由得心生一种朝圣的感觉,每个人都五体投地、跪伏前行,不敢抬头直视项羽,心悦诚服地推举项羽做了所有义军的统领。

项羽问他们今后准备怎么办,大家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心想:“您这么猛,以后自然是一切听您的指挥,我们怎么知道怎么办?”

凭借巨鹿一战,项羽从一支反秦武装的副将一跃成为天下反秦武装的首领,但实际上,战斗并没有因为长城军团的覆灭而结束。楚军能够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羽的行动过于迅速,秦军准备不足,章邯的二十万秦军撤退到漳水南岸后便逐渐稳住了阵脚。说到两军正式摆开阵势交战,身为秦军名将的章邯并不怵项羽。于是秦楚两军再次僵持起来,这一僵持就僵持了将近六个月。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对他的身世背景我们知道得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章邯与以往的名将不同,并不是行伍出身。在成为帝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之前,他出任的是替皇帝管理小金库的少府一职,却因为带领一支由罪犯和刑徒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击败周文数十万的大军而一战成名,成了秦帝国继白起、王翦、蒙恬之后的又一位名将。由此可见,天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作为名将,章邯尤其擅长打逆风仗,常常能迷惑对手,败中求胜。在此之前,章邯曾经在戏水(今陕西临潼县内)边击溃周文的数十万大军,在定陶外偷袭项梁的楚军,可以说每次都像为奄奄一息的秦帝国注入一针强心剂,使得秦朝能得到暂时的喘息机会。但章邯的成功主要在于他获得了朝廷在后方的全力支持,可惜这次幸运女神没有再眷顾章邯,因为在巨鹿之战发生之前,秦政府的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变故:章邯背后的支持者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东市。

李斯可以说是嬴政驾崩后秦帝国这艘巨轮上最后一名合格的舵手。他的死意味着这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秦帝国巨轮的倾覆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