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以云南大学为例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r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at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Case Study on Yunnan University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文俊

摘 要:本文以云南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提出在“双一流”背景下,用校本方法开发和设计课程。校本方法是在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修编过程被提出和付诸实践的。论文分析了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云南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体系并总结了目前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 校本课程 “双一流”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velop and design postgraduate English courses at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with the approach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was propos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revision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syllabus.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troduc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at Yunnan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Key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国家层面提出的重大举措。“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云南大学属中国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通过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与课程探索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积极参与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助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本文以云南大学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提出用校本方法来进行“双一流”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在阐述校本课程建设必要性和优势的基础上,本文系统介绍了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目标、结构和评价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二、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缘于解决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之间脱节的现象,是指由某一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范蔚,李宝庆 2011:8–10)。王斌华(2000:5) 强调校本课程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的合作,可能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及校际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以校为本”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主体和整体;二是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宗旨;三是强调尊重学生、学校和区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课程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2.校本课程与校本大纲

教学大纲是“各学科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 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王斌华 2000:127)。教学大纲的设计是课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主要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和“怎样评价教的结果”。它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为教学评估和反馈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与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语言课程大纲的设计成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围绕何种方法最适合外语课程设计,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方法。Nunan (1988b:159)系统地提出了语言大纲的定义和发展步骤。他认为语言大纲就是“明确指出教什么和按照何种顺序教”,并把语言大纲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以结果为导向大纲和以过程为导向大纲。前者包含语法型大纲和功能意念型大纲,而后者则有程序型大纲、任务型大纲、内容型大纲等。Stern (1992:13)提出综合语言课,认为其由语言大纲、文化大纲、交际活动大纲和通识语言教育大纲构成。Breen (2001:16–20)认为目前在广泛使用的语言教学大纲主要四类:形式型大纲、功能型大纲、任务型大纲和过程型大纲。不同的语言课程大纲设计途径和手段有着不同的理论依据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反映出语言教学法从翻译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余渭深 (2016:23)则认为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目标的发展与应用能力相契合,从语言能力、功能能力、策略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等维度来设置实际的教学大纲。

3.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中的校本需求

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是本文作者借鉴众多的英语教学大纲设计方法,基于对云南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提出的相对优化方案。它是指在设计教学大纲时,不受任何语言大纲设计理论的束缚,结合“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设计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公共英语课程。

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的影响下,研究生的听说能力得到的重视程度和过去相比提高了很多,这可以从听说课所占课时和学分比例中得以体现。但是阅读课程在传统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致有人把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和阅读课程等同。另外,由于客观资源的限制,在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缺乏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课程往往只能开设精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往往成为众多学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目标,英语课成为“满堂灌”或“一言堂”的传统词汇和语法教学。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英语课程大纲,来有效地实现产出“双一流”大学高质量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较强的实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早在1993年,国家教委就印发了《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作为对全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指导。该大纲主要包括《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行稿)》、《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和《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大纲由总则、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考试构成。其中教学要求部分包含对词汇、语法、读、写、译、听、说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具体教学要求。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增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需求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双一流”建设对高等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家课程大纲不能满足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需求。正如大学英语教学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再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转变,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校本大纲和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已成必然趋势,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4.校本方法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优势

第一,以学科为中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校为本”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吸纳各类外语课程大纲的优势,以学生实际语言水平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地组织所教内容。在学科体系中,“以校为本”的课程大纲构建使得课程开发者和教学实践者可以从大学、学院和学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出发,选择教授学科知识内容、顺序和范围等。

第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实施分级教学和拓展课程。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客观上要求从本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入手,进行分级教学,满足差异化教学的需要。这其中所体现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正是Nunan (1988a)二语课程设置研究中提出的核心观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目的是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达到最大化。硕博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存在诸多不同,如英语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年龄段分布广,英语学习能力和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异。对学生实行分级教学,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可以使教师更高效、便利地对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教学,有的放矢地采用适合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弥补单一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除了分级教学以外,校本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大纲的建设,还可以根据本校特色,从本校专业建设出发,结合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框架下拓宽课程范围,如学术英语的专业英语等,使公共英语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桥梁和拓展国际交流视野的工具。

第三,校本课程建设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社会中心论认为,课程应该与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岑建君(1998:4)认为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质量的提高”。杨惠中(2003)指出,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常常被误用,使得一线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搞应试教学、题海战术,而没有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上。这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低效性。潘文国 (2008:89) 呼吁“停止强制全民英语教育对国民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停止不重时效的英语教学对青年学子青春和财力的空耗”。蔡基刚 (2017:1) 总结和反思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40多年的失败与教训。这些评论、呼吁和反思客观反映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40多年来“一纲为领,一试为定”所造成的忽视社会需求、忽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

从外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层面来看,英语学习的需求是社会性的。以校本为中心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能够以学生所学专业与所在学校、省市、地区的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满足不同岗位对所需人才在外语能力方面的需求。大学是将学习者输送到社会岗位的人才培养机构,在将社会需要、校本需求和个人需求统一的过程中,大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设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三、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体系

1.校本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云南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是在“双一流”背景下,在课程宏观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开发,设计和实践的微观环节始终贯彻校本原则。“以校为本”是指以云南大学硕博研究生培养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技能训练为中心任务、以我校优势学科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聚合各种ESP和EAP课程设计方法的优点,在教学准备、实施、评价等阶段进行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教学,使我校硕博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课程建设将“校本方法”融入课程从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突出课程设计与大学、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与研究过程中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挥作用。

2.主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将“校本原则”融入课程建设,主要解决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与测试手段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的定位与性质应与学校硕博研究生培养机制相契合。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我校研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正是从培养硕博研究生英语实用能力出发,为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提高专业研究水平、提高以英语为媒介的交流能力而设置的。

第二,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应达到学生需求和学校需求的有机统一。该课程宏观上以培养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语言目标,以适应我校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社会目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自信为个人目标。在教学目标的三维体系下,教学要求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发表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课程设置应体现校本原则。该课程设置遵循“课程设置系统法”的要求,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结合“以校为本”的特点灵活开展教学,加强学生的产出性学习。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参与学术交流的需要,让我校博士生在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外交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多个优势学科领域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并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结合“以校为本”的课程建设强调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 转变,使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助下实现多样化和便捷化,结合学生专业和年龄特点,使用“翻转课堂”“模拟实践”等形式,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全英文教学、讨论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优化教学手段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五,评价与测试应强调信度和效度,发挥正向反拨效应。课程最终评价反映学生的语言实用技能,打破“一考制”模式。校本课程体系下的具体课程考核均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英语文本技能和口头技能的测试。学生成绩由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20%、20%、60%)构成;评价方式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3.课程结构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秋季学期(第一学期)和春季学期(第二学期)。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包括“学术综合英语(基础级)”和“听说基础级”两门课程,共72学时。这是第二学期提高级课程的基础准备课程。《学术综合英语(基础级)》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该课程以一般人文、科技内容为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学习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听说》突出听力的实际训练,强调听与说的结合,旨在加强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听力材料的理解。同时,该课程以常见语言功能、常用语言话题和学术专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在听力及口语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

硕士研究生第一学期的选修课为《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共36学时。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能力,针对研究生学习中涉及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根据研究任务开展过程和写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范例等素材摘自权威学术文章,语言地道、规范,寓学于练,通过环环相扣的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内化并掌握相关技能。

教学内容由8个版块组成(见表1):

表1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涵括主题

续前表

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学期英语教学包括“综合英语提高级”和“英语听说提高级”两门课程,共72学时。“学术综合英语(提高级)”旨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能较流畅地阅读具有一定学术性质的通识类文献并在把握文本大意基础上较准确地进行翻译的能力,同时在充分理解英语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进行专题学术论文写作。该课程涵盖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环保等诸多领域,旨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听说能力。课堂内容包括听力理解、口语练习、思维训练三大部分。该课程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以听促学、以视助听、由听入说、由读致思。从听、说、读、思维等方面进行训练,以全面助力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硕士研究生第二学期的选修课为英语演讲,共36学时。该课程是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为我校研究生公共学术英语选修课的重要内容。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相关专业与英语技能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使学生从语言的单一性向知识的多元性和宽泛性方向转化。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课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掌握沟通技巧,引导学生体会演讲魅力、提高演讲技巧、展示演讲才能。

教学内容由16个单元组成(见表2):

表2 英语演讲课程涵括主题

续前表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由国际会议英语和学术英语写作构成,共72学时,秋季学期完成。国际会议英语主要培养我校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英语交流能力。通过课程的任务型学习,学生将操练寻找参与学术活动所需的英语信息资源以及采集相关信息的各类技能。同时,学生还将结合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及整合和展示信息、时间调控、小组互动等交流技能参加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基于自身专业研究和职业生涯的国际学术交流需求,学生还将有选择地参加诸如主持小组学术讨论等形式多样、目的明确的口头交际活动,以奠定良好的技能和信心基础。内容涉及概述、邀请函、接受或拒绝邀请函、论文征集、介绍演讲者、开幕词、主旨演讲、专题演讲、问答环节和闭幕词。

学术写作旨在巩固和提高博士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交流水平及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博士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开课时间为一学期。学术写作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以规范得体的英语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该课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写作训练,循序渐进介绍了从句子到段落的写作,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英文写作要领。第二模块为学术英语写作,系统介绍了写作学术英语文章的篇章格式和方法技巧,包括如何选题,收集整理材料,如何写英语期刊论文摘要、概要、引言、结论,如何合理引用文献和避免剽窃。

4.创新之处与推广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目前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的创新点体现为在校本课程设计法的指导下强调校本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教学材料的选取、国际会议参与的实践与模拟、课程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化等四个方面。第一,校本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强调校本课程在国家外语教学要求与指南的指导下,打破传统设置的局限,结合专任教师与硕博研究生所在大学的规划和发展需要,使其真正符合“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需求;第二,打破传统教材使用途径。目前硕士研究生以校本教材《国际学术会议英语与跨文化交流》(骆洪 2012),《研究生综合英语阅读》(徐志英,骆洪2013),《学术英语写作》(马玲,赵镭2014)的使用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学生专业特点自选材料,强调材料的适用性和真实性,并及时更新,源源不断地提供多渠道学习材料;第三,国际会议参与的实践与模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会议,分享经历和经验;对于暂时没有参加或参加机会较少的博士生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模拟。此外,对会议礼仪、着装及茶歇准备的介绍和实践都融入教学,将学生置于实用和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以致用,明白非学无以广才的道理;第四,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结合自身专业按要求完成模拟的学术会议演讲(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撰专业及自我学术介绍(网络批改+教师反馈)和期末测试。

尽管该课程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申请项目立项,但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三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依据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以我校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为导向,不断总结、完善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与2017年相比,我校硕博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荣获国际大奖的比例大大增长。部分研究生反馈,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其英语实用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也增强了不少。如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博士生在参加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后,表示国际学术会议课程上的所得非常适用和实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孟加拉国南北大学2019中孟青年学者论坛,用英文做了以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场学者和学生踊跃提问,反响热烈。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种课程的建设,总是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校为本的方法能够结合各种外语课程大纲设计方法的优点,更好地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大纲编制存在着盲目性和任意性的可能。以校为本的课程大纲编制权力下放后,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学水平、教学资源的差异巨大,大纲编制的盲目性和任意性成了可能。盲目的、任意的课程编制必然扩大学校与学校间课程的差异,也加剧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因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应以国家课程指南为参考,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为出发点,以外语学科教学的特点为基础,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同时,也应该加强校际、省际交流和合作,还要对学校的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加强语言课程大纲设置方向的培训。只有把握和了解国际和国内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制定出高效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其次,评估机制可能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估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Bachman 1990:3),同时也为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建设是以校为单位的课程安排和计划,因此在评估系统、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的选取方面,就可能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出现不足。语言测试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能够真正地测量出学生的真实语言水平并非易事。目前,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测试模式大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学位考试题型为参照模板,这样的评估模式往往带来应试教学的不利后果,不利于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在测试材料的选取过程中,会出现选材难度与学生水平不一致、材料测试任务与测试目的不一致、材料内容重复或雷同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缺乏信度和效度。

最后,“校本大纲”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作为语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生公共英语校本课程以校为本的建设要求教师扮演三重角色: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积极参与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对传统的教师只需熟悉课堂教学的具体技能和技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真正使用以校为本的方法来设计课程大纲,就得要求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训练,还要开展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和评估、课程论、科研方法等理论的学习,并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训练语言技能的课堂实践活动(尤其最为重要的阅读技能)。同时,教师还应该反思教学,观察课堂行为,评估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也包括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整体呈现出年轻化、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这无疑是以校为本英语课程开发的一大阻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素质发展,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特点,提供包括进修和培训在内的多种渠道,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并且大力鼓励和引导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寻找和摸索适合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与发展模式,使他们成为以校为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

总之,任何一种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方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发挥优势和克服弊端的前提下,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才能真正地为高等教育“服务需求,提升质量”的主线服务。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2006.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蔡基刚,2007.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27–32.

[3] 蔡基刚,2017.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7.

[4] 岑建君,1998.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未来[J].外语界,(4):12–17.

[5] 范蔚,李宝庆,2011.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 贾国栋,201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J].外语界,(3):11–18.

[7] 刘润清,1999.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2016.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1–6.

[9] 潘文国,2008.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0] 王斌华,2000.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谢邦秀,200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介评[J].北方论丛,(5):114–118.

[12] 杨惠中,200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3):21–29.

[13] 余渭深,2016.大学英语应用能力的再认识:教学大纲变化视角[J].外语界,(3):9–26.

[14] 张尧学,2002.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8):3–5.

[15] Bachman L F, 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Breen M, 2001.Syllabus design [C].// Carter R, Nunan D.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Nunan D, 1988a.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Nunan D, 1988b.Syllabus desig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Stern H, 1992.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