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金融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普通商品金融化是普通商品向金融品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表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资本密集度、市场杠杆率、资产流动性、价格波动性和过程稳定性。本节的理论分析框架的主要着眼点是在普通商品金融化过程中商品价格和流动性的变化。
从信息最简单的、金融化程度最低的商品类型中可以理解普通商品金融化进程出现的契机,理解资本为何涌入商品流通环节而非推动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价格上涨。使用价值明确、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的价格相关信息是较为完全的,而其中即时出清、当期生产当期消费的商品更为基础、简单,适合作为分析资金涌入这类商品市场的流通环节的原因的出发点。
如果价格相关信息完全、即时出清、当期生产当期消费的商品的流通环节规模效应明显,那么流通环节的单位成本将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减少,这一市场的经销商的竞争将从完全竞争逐渐进入寡头甚至垄断,经销商开始在议价过程中具有优势地位。在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消费者与经销商之间,经销商的不完全竞争使其均处于定价优势的地位,获得更高的流通环节的利润。注意,这里经销商与生产者交易的商品买入价和与消费者交易的商品卖出价的价差,应不大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交易成本,否则生产者与消费者将直接交易。
进一步,对于价格相关信息完全但不是即时出清的商品,如在某季有收获但是全年均有消费的农作物,处于垄断地位的经销商可以获得更高的买卖价差。宋代粮食金融化的过程中,经销商的垄断定价地位尤为明显。因为粮食的生产者(农民)和粮食的消费者(城镇居民、军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极高,所以粮商的获利空间很大。又因为经销商可以存储粮食,但消费者如城镇民众必须持续消费粮食,生产者如农民需要在某个时点前出售粮食以缴纳税项,所以经销商利用自己的较高贴现率和耐心,低价收取农民出售的粮食,寻机高价出售给消费者。
上述对使用价值明确、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普通商品的分析,也可以推广至更复杂情形下的一般商品,展现了资本进入流通环节推动商品金融化的契机和基础。但是据张成思等(2014)对普通商品金融化的分析,商品金融化是分层次的,商品金融化处于高层次的商品将具有更多金融属性,不难发现仅因垄断定价导致的商品的高价格等原因并不足以实现低等程度以上的商品金融化。
孙国茂等(2013)认为期货商品市场中资金的增多是期货商品金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将这一解释应用于普通商品金融化时,无法解释民间资金涌入普通商品市场引发的是分层次的商品金融化而非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民间资金涌入商品市场之后,没有形成商品价格的全面上升即通货膨胀,而是在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商品载体上实现价格水平的波动性增加乃至金融化,这是与商品本身的属性有关的。如果某类商品的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足,或者该类商品的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等难以准确估价的无形价值,商品的价格就难以确定,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波动性。又考虑到中国市场中资金对投资目标的迫切需求,该类商品的金融化程度往往更高,表现出了更多的金融化属性。
普通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基础是使用价值,消费普通商品所能得到的效用是商品具有价格的保障。而如果将商品视为金融资产,那么可以将它视为未来某时刻获得一次性支付的金融资产。孙国茂等(2013)认为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投资这类金融资产的目的包括:抵御通货膨胀、对冲风险、优化投资组合。
普通商品一般具有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以商品为基础资产的合约往往可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因此可以被视为抗通胀风险、套期保值的金融资产,是普通商品进入金融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如果不考虑存储成本和生产技术进步所造成的贬值等因素,投资于普通商品的投资组合不会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在中国存在通货膨胀压力、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均不发达的情况下,商品的抗通胀特质使得商品在投资者眼中备受青睐。
普通商品除了应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之外,还能够满足投资、投机的需要,是另一个推动具有无形价值的普通商品金融化的重要原因。对商品价格的上涨期望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上涨,这一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是这类商品金融化的重要理论逻辑。
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历史环境中,收入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的需求提升将更多,价格上涨的空间也更大,因此保健食材、白酒、艺术品等商品具有长期的价格水平上升的趋势。市场对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水平有上升期望,这驱使经销商等角色进行资本运作,提前进入这一行业甚至进行大规模的购买、囤积以获得这类商品价格上升的利润。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不发达以及对未来产量与盈利的估计不准确,使得商品价格上涨程度过高,并导致价格波动性急剧增加。
对保健食材、白酒、艺术品等的价格上升的预期实际上具有一定基础,只是不完全市场的定价导致价格波动,长期来看,这些商品的价格确实应该温和地上涨。但是另外一部分商品,以郁金香、君子兰、比特币为代表,其价格上涨的预期缺乏经济学基础,引起的价格上涨浪潮中泡沫的成分更大。郁金香、君子兰的观赏价值不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而比特币更是缺乏足够的使用价值,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预期大体是媒体宣传报道的结果,因此价格的暴涨暴跌的程度更高。
无论是收入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的价格水平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上升的预期,还是宣传报道引起的公众对某类商品追捧的价格上升预期,都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交易量的增大,而商品的流动性的增加又会推动商品的抵御通胀、套期保值和投资作用等金融属性的凸显。周丽娜(2007)认为,金融资源的富集作用是商品金融化的内在动力,商品金融化以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前提,更实质的原因在于丰富的金融资源,在现有的金融资源下,原先金融属性较差、金融价值不被人发现的商品的金融属性得到了改善,开始具备金融价值,也因此具备了金融化的前提,而这种商品的金融化又丰富了金融资源。这时商品的价格波动因素会明显地受到银行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影响。
在这类“预言自我实现”式的金融化进程中,普通商品的资本密集度升高,价格波动性变大,流动性变好,逐渐承担金融品的属性。当某类商品市场出现了规范化的现货或者期货交易机制,流动性极高,能满足投资者出于套保和投资需求的交易愿望时,则可以认为该类商品进入了相对更高层次的金融化水平。而房地产是比较特殊的较高等级金融化的商品,其高流动性主要是表现在作为融资抵押的作用上。除了房价上涨预期催生的楼市高涨的价格波动、房地产企业大规模融资的资本密集和高杠杆等因素,房地产金融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在于企业使用房地产进行抵押贷款,房地产的抵押品属性成为另一种意义的高流动性的表现。
普通商品金融化的总体理论逻辑如图2-3所示。流通领域中流通成本的规模效应特性使得流通环节资本集聚,经销商议价能力增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升高,资本涌入流通环节,从而形成了商品金融化的基础。在这一进程的基础上,如果商品的文化价值等难以准确定价的价值更多,那么商品更具有金融化潜力,而在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民间富余资金会推动这一潜力的实现。投资该类商品套期保值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资产配置需求和商品价格上涨期望所引发的投资、投机需求共同推动了普通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价格上涨和交易量的提升又提高了该类商品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了该类商品的金融属性和套期保值、投资、投机的价值,形成了正反馈下的商品金融化进程。
根据上述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图2-4所示的以供给和需求为框架的商品金融化理论逻辑。金融化之前的普通商品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供需平衡点处于E1,均衡价格为P1。
图2-3 普通商品金融化的总体理论逻辑
图2-4 商品金融化的理论基础:供给与需求视角
由于资本进入流通环节,流通环节的垄断导致商品供给受到操控,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移到新的供给曲线S',新的均衡点为E2,市场价格从P1上升至P2,这时商品价格提升的原因是金融化进程中产量减少。在本书所介绍的商品类型中,粮食、生丝、小宗农产品的金融化过程主要是由供给减少驱动的,而房地产的价格同样受到了地方政府对土地供给限制的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某类商品本身的特质(例如集聚历史文化信息的特定商品),一方面投资者有抵御通货膨胀的投资对象选择需求,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或者媒体情绪渲染导致对该商品价格出现上涨预期。这些原因推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达到新的均衡点E3,对应的市场价值P3比P2更高。此时商品价格提升的动因是金融化过程中的需求曲线扩张。本书中,邮票、书画作品、紫砂壶、玉石、红木、保健品和白酒是收入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具有较高的、较难定价的文化价值,长期来看具有价值上升的期望,郁金香、君子兰、星月菩提饰品和比特币具有明显的媒体宣传效应。绝大部分金融化商品都需要经历资金进入流通的环节,对于这些由商品价格偏离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价格,期望推动需求的作用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