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础条件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方面,自然资源和各类能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在这一现实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发展体量与速度,又需要关注环境与生态效益。可以说,这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事业。尽管如此,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和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探索并逐渐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绿化祖国行动,到确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把握和不懈追求。基于对中国人口众多、资源能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的认识,以及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中国政府于1994年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确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可以说,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社会文明结构的层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酝酿和起步阶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完善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从而初步搭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详尽安排,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不断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期盼不断上升。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谋划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和长远性工作,从理念、制度和实践等方面加大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建设力度,并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在理念上,陆续提出绿色化、绿色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科学理念,进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制度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等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以制度和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在实践上,通过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进而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从“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生态政治意识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价值取向到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治理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集中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并推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宪法,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
在考察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本书将集中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全方位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可以将新中国7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以下阶段:1949—1978年为新中国绿色建设的探索期,1978—1992年为生态文明领域主要基本国策的确立期,1992—2007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期,2007—2012年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期,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攻坚期。通过考察五个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我们可以发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基本追求。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从其理论创新的主要观点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3]。从其哲学思维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科学的历史视野、经济视野、政治视野、文化视野、社会视野以及全球视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第三,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和现实路径。绿色发展着重解决和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我们要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开发布局和产业布局、培育清洁产业和环保产业、推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以及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等措施,来推动和实现绿色发展。显然,生态文明是推动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导引。
第四,大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是应对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对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想愿景的系统举措。因此,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制度体系以及生态安全体系,可以搭建起生态文明的基本框架,能够使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更加科学合理、清晰有力的社会系统工程。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国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强国内生态治理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在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的同时积极促进 “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际正义原则,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倡议者、参与者和贡献者。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专题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走向世界。
2018年5月18日,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35年,确保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因此,生态文明不仅意味着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也意味着绿色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之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中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影响也将是世界性的。
我们深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成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M].人民日报,2018-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