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数据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科研机构评价指数,按年度展现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论文和基本发展趋向,是分析研判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期刊和科研机构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评价研究中心)以该评价指数为基本数据,每年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以下简称转载排名),内容包括年度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排名和学术科研机构排名等170余张排名表组成的发布体系,以及相应的转载数据分析报告。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 000种报刊上精选文献,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精选、编辑和出版,是中国最具规模化、专业化、门类齐全的精选学术刊群,覆盖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一级学科和大部分二级学科。复印报刊资料“精选千家报刊”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复印报刊资料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自身特色上具备了学术评价的条件,突出的特点是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同行主观评选。这一由学科专家、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评议功能,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崭新视野。

评价研究中心凝聚提炼了复印报刊资料60余年的选文经验,借鉴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研究的优秀成果,遴选出能较为全面真实反映学术论文质量水平的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4个同行评议主要指标和课题立项、发表载体2个辅助指标,共同组成“人文社科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坚持“以学术成果为直接评价对象”,强调以直接反映论文内容质量的定性指标为主,以间接反映论文质量的定量指标为辅,已成为复印报刊资料编辑和同行专家团队选文、评文的主要依据。

基于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评文,转载排名的研制坚持以学术成果为指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导、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复合评价”理念和特色。在当前中国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引文计量占显著主体地位、同行评议数据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转载排名以复印报刊资料大规模论文同行评议为实践基础,顺应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推进“创新和质量导向”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自2001年起,我们每年3月都定期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各大媒体及中国人民大学网、新浪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发布上一年的转载排名,近年还拓展至微信端发布,并召开发布论坛。至今,该成果已连续发布了近20年。其间,我们的研制工作逐步改进,这一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初创探索阶段(2000—2006年)。此阶段转载排名的指标较为单一,以“转载量排名”为主,即以转载量的多少为基本依据发布人文社科报刊排名(包括期刊和报纸)与机构排名。排名表的数量尚不多,其中,综合性报刊排名逐步形成“一个大综合刊排名+三大系统(即高等院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综合刊排名”的发布体系,专业性报刊排名按九大类学科领域发布,报纸和期刊混排。

第二,调整变革阶段(2007—2009年)。此阶段转载排名尝试进行较大创新与变革,主要表现为:机构排名逐步细化,形成由三大系统排名、高校分学科排名和高校所属院所分学科排名三类组成的发布体系;排名表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由九大类修改为12个学科;尝试研制并发布期刊转载率排名;专门对学术期刊进行排名,不再发布报纸转载排名;排名榜数量从10余张逐步扩展为60余张;开始发布转载分析报告。

第三,体系成熟阶段(2010—2013年)。此阶段转载排名走向体系化,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在转载量、转载率、转载篇均得分的基础上,提出转载综合指数概念,发布综合指数排名;分学科的期刊排名和机构排名由12个学科细化为21个分学科,排名榜数量增至170余张;转载排名的分析研究也进行了深化创新,首创的“转载进步因子”概念、绘制的转载学术地图等报告,均引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切关注。

第四,拓展深化阶段(2014年至今)。此阶段的转载排名新增了体育学、民族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机构排名榜、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排名榜,并着重在数据处理规则等细节方面进行完善补充,对人文社科论文的社会价值探讨、科研机构分布格局、作者合著等报告日益深入地为人文社科领域提供更多角度的参考。自2014年起,我们将这一成果的研制过程、方法、指标体系、排名结果、结果分析、反响等内容结集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正式出版。自2015年起,定期召开评价发布论坛,除了发布成果,还围绕学术评价、期刊发展、学科建设组织系列分论坛,进一步探讨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论题。来自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的参会人员近千人,论坛的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评价成果业已形成覆盖期刊、机构、作者、论文、学科五类对象的成果体系,而转载排名是这一体系中发布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发布最频繁的成果。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转载率、综合指数等已逐渐被学术界和期刊界视为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以此作为评价论文、作者、期刊、机构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参数;也成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高校文科学报学会期刊评优,武汉大学的大学排名、期刊排名,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等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数据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不断强化其学术评价功能、努力提升选文质量,但其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主观价值判断。尽管我们不断反思并对转载排名的研制思路和流程细节进行了诸多改进,但这项研制工作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探研之处。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加以完善,也期待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多加批评、指正,共同促进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向科学化、规范化、应用化方向发展。

评价研究中心的戴鹏杰、杨英伦、李晓彤参与了本报告的研究与撰写工作。此外,书报资料中心的社会编辑部、法政编辑部、人文编辑部、经济编辑部和基础教育项目组也参与了本报告部分章节的撰写。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向关心和支持转载排名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感谢众多人文社科学者、办刊者、管理者和媒体对此成果研制过程的关注,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评价研究中心的专家顾问对此成果研制过程的指导,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对本报告研制和出版的资助与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报告辛勤的编辑出版工作,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所有编辑和顾问在选文、评文过程中做出的贡献。